疫情爆发到现在,余波很强烈,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渐渐发生改变。
起初都在病毒上,想的是保命的事。
毕竟人生最大的悲剧是“人没了,钱没花了。
可是闲了这么多天,开始担心另一个问题:“人还在,钱没了。
就在很多人闲到去给挖掘机取名字的时候,老板却在发愁。因为他们不能只关心眼下的事儿,还得为长远打算。
一、“拉动经济?我想回去拉动一下我们公司。”

西贝老板的一段采访曝光,就一度引爆朋友圈,也让大家意识到,疫情带来的后果到底多惨痛。
西贝莜面村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品牌,不仅面点受欢迎,企业也很良心。
年前,西贝付清了货款,发好了奖金,就等春节大卖,现金流回血。结果线下店陆续停业,只剩下部分外卖业务在维持,两万员工待业。
特殊时期,企业没有抛弃员工,担起社会责任,这是一种让人尊敬的担当。可是,对员工的爱,也得有点物质基础。
家大业大的西贝,虽说还能挺得住,一笔账算下来老板慌了:“光一个月的工资就要发出去1.56个亿”,连账面的加贷款,如果不开工,最多维持三个月。
窘迫现状中,老板几乎在“求救”,直言两倍工资实现不了,希望国家可以给托个底。
看到如今餐饮龙头企业的处境已如此艰难,已经不敢想象中小型企业的日子有多难:
线下商铺,暂时开工无望,房租、人工费得照付,100多名员工的公司,停工一个月需要的现金流是200-300万,尽管人间有大爱,一些企业为商户免一个月的租金,可是一个月以后呢?
大家每天一睁眼,假期又多了几天,老板一睁眼,钱又烧了大几万。
有位纺织工厂的老板,自己辛苦一年在2019年把亏损止住,没等盈利,今年还得接着亏。 
个体户也不容易,开养殖场的农民,有人手里有一万只鸡,原本等着初四、初五拉出去,现在市场关了,路也封了,鸡拉不走,饲料进不来,最惨的结果可能是鸡被活活饿死……
于是,有人问疫情过后,你最想去哪里消费拉动我们的经济,有网友说,我想回去上班,拉动一下我们公司。
二、考验下,低效即是损失
毫无疑问,新冠肺炎的爆发成了2020年开年黑天鹅事件,“面对面接触”的行业,饱受重创,春节属性强的生意,备受打击。
比如南方的花市,从业者一年的收入就靠春节花市这几天,“一场疫情把一年的期望和一年的收入都化为乌有。”
考验人应变能力、企业反脆弱性的时候到了。
不少教育培训机构,线下全面停课,立马大力发展线上、远程教育。学生监管问题倒是得到了解决。
不能出去玩,正好学习。
可是有些行业,对突来的特大疫情,没有还手之力,只能坐以待毙。
比如旅游业。过去春节,一个月挣半年钱,今年春节,赔光过去两年的钱。
“遭受重创的旅游人们,在做着国际搬运工。”拼劲全力运送医疗物资,为祖国着急,也为自己焦虑。
1月30号晚上,无数网友熬夜坚守,等一场发布会的直播。最后尘埃落定,世界卫生组织官宣,将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被列为了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一个决定说明了疫情的严重性,每个国家都得做好准备。尽管发布会上,谭德塞一再强调对中国有信心,世卫组织也不推荐限制旅行和贸易等措施。
可谁都知道,不被人限制不等于不受影响。
高度全球化协作的今天,口岸暂时关闭,运输不畅,低效即是损失
如果你觉得国际上的风云变幻离自己太远,不妨对标一下自己对房贷、房租的担忧。
不少职场人,原本有年后辞职的打算,如今,都在盼着能顺利复工。
特殊时期,大型招聘会取消,春招后延,以前的自己不开心就换老板,现在发现,没什么资本的任性。
三、大洗牌中,时势造英雄
人们常说,危机危机,就是危难中见转机。
如今看,所谓危机,就是一些人的坎,是另一些人成功的垫脚石。
昨天,影视剧停拍通知正式下发。各大剧组从影视寒冬,暂时进入了影视冬眠期。
剧暂停拍摄,拍好的电影进不了院线。
就在大制作歇业期间,短视频和直播行业,更火爆了,“宅经济”崭露头角。
假期的前几天,都是游戏平台崩溃的消息。
等大家过完瘾,已经憋到想要学习。
新榜内容分销市场的销售数据显示,知识付费是几种新媒体经营方式里最可能获利的一项。
“经历了过去一年里的疲软,这次疫情反倒让他们有因祸得福的可能性。”
回溯2003年的非典,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如期在广州举行,阿里照常派出几名员工前往与会。结果一名员工被确诊,全公司500人要隔离。
危机之下,阿里决定线上办公。“没有电脑的就去公司搬,公司负责给大家装宽带。”
据说仅两个多小时,一切工作便安排妥当,足见阿里这个团队的效率和执行力,同时马云也更加坚信电子商务会有很光明的未来。
2003年5月10日,淘宝正式上线。
同一年,刘强东把中关村的实体店铺搬到了线上,21天,线下800多万的亏损,也可以说在倒逼着他转型。
17年后的今天,阿里、京东已经成为了行业巨头,这一次的病毒肆虐,“隔离”仍是最原始有效的办法,可是疫情过后,谁一蹶不振,谁逆风翻盘,要等时间来证明。
看过这样一句话,“每一次大波折,都会倒下一批人,新站起来一批人,这是历史铁律。”
大洗牌中,时势造英雄。
四、储备自己,才能在艰难的时刻熬过意外
这场疫情,打败了无数成功学,打击了不少想发财的人,也让很多人沉下心来反思,然后想明白一个道理。 
勤奋足以成全一个人的优秀,但实践一番就会发现,离卓越还相差太远。
腰部到头部,不是说加倍努力,再看两本书,拥有优秀的圈子就能实现。 
无论我们多不愿意承认,所谓成功,多少需要点瞎蒙。
“地理决定文明”,黄土地孕育的炎黄子孙,跟海洋的扩张文明不一样。吃苦耐劳的精神,源于祖辈,一脉相承。最信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可是仔细想想,农业也得“看天吃饭。”
风调雨顺固然好,现实总是旱涝相间。
旱的年份,西瓜格外沙,涝的年份,枣分外甜。
所以说,不是你不够好,只是差了一点lucky,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我们模仿别人的成功路径,也没成功。
市面上的“成功学”就是一门玄学,因为努力会有确幸的收获,“大成”要借运气的东风。
我们借不来东风,只能等。
等待这两个字,其实并不丧,越是艰难的时候,越考验一个人的稳。
曾经听过一句话我很喜欢,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活着。因为你从来不知道,自己的每一天和多少意外擦肩而过。
这是一种运气,其实也是一种能力。在顺遂的时候,储备自己,才能在艰难的时刻熬过意外。
最终你会发现,成功,不是你能在风口如何乘风破浪,指点江山,而是风停了的时候,怎么用一对不太起眼的小翅膀,别让自己摔得太惨。
#疫情对你所在的行业有什么影响?上领英App,参与话题讨论吧!
本文作者Jenny乔,北大学霸、常春藤海归,美国纽约州执业律师,多平台签约作家。转载自微信公众号Jenny乔(id:jenny-qiao-Love)。
本文为LinkedIn经授权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LinkedIn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图片来源于原作者和视觉中国。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进行删除,并就版权问题联系相关内容来源。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获取更多信息。
©2020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