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就在说姐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在微博上看到了疫情吹哨人李文亮医生确认去世的消息。
图片来源自网络
微博上的他,一直是个积极且温暖的人,即使是在病中,他还和朋友说:“等病好了就要上一线,不想当逃兵。”也许就像他微博里曾写过的那样,如果他离开了这个世界,那就是在拯救这个地球。
毕竟,即使被误解、被质疑、被惩戒,这仍是他所热爱、所期盼拯救的世界啊。
图片来源自微博
逝者已矣,而生者前赴后继。
就在同一天,被砍伤的北京眼科医生陶勇发布了一篇微博,在其中为大家朗诵了一首自己创作的诗——《心中的梦》:“我把光明捧在手中,照亮每个人的脸庞。” 以此感谢千千万万知名或不知名朋友的关怀。
图片来源自微博
即使被人以暴力和恶意相待,他始终平和而善良,他说,如果以后做不了手术了,还可以去做科学研究,愿大家都有战胜苦难的勇气。
不论是用生命散播“谣言”的李文亮医生,还是在伤害面前始终保持善意的陶勇医生,或是那些写下《请战书》、赶赴一线、“不计酬劳、无畏生死”、在危险面前一往无前的医护人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中国医生!
纪录片《中国医生》豆瓣评分9.1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一部新鲜出炉的纪录片——《中国医生》中讨论的医患关系带给说姐许多不一样的感悟,也让说姐在这个安静的深夜一次接一次地红了眼眶。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职业,他们凭着一颗良心和一腔热血而存在。
而中国,总是被这些最勇敢,也最平凡人的人保护得很好。
92岁医生自请出诊,她说
“医学的战士,死在战场上是死得其所”
图片来源自微博
“我怕死,但我不能死”
《中国医生》的第一集将镜头投向了朱良付医生,今年44岁的他是国家高级脑卒中中心主任医师。
面对镜头,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先生病了,住进了病房,平日里总是慈眉善目,和朱医生的关系很好。只是病情突然恶化,没能抢救过来,就此辞世。
面前亲人的逝去,老先生的家属绝望地冲着朱医生大喊:“我想把你撕成碎片,你把老爷子给害死了。”
其实老太太心里清楚,他是个好医生,但心里过不去。亲人过世之后,她一边和朱医生倾诉自己最近血压高了,要求看看,一边向医院递交投诉,控诉这个给自己耐心做检查的人“杀死了自己的丈夫”。
理解与不理解,求助与反目成仇,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形成了一道难解的谜题。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中国医生》
脑卒中,是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病症,病人出现突发情况的时候,分秒必争,万分危机。
因此很多医院都专门开设了绿色通道,需要所有相关链条上的医生24小时待命,住院值班,随叫随到,几乎每位医生都是在超负荷工作。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中国医生》
一开始,在医院开设绿色通道是朱医生提出的,因此每次做绿通急诊,不管是凌晨几点,朱医生都要亲自到场。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中国医生》
而在另一个似曾相似的夜晚,南京鼓楼医院的心胸外科主任医师王东进正准备再次走上手术台。
从早上八点钟进手术室,这已经是他今天的第三场手术,完成时已经是凌晨一点。
对于医生们来说,大家口诛笔伐的“996”工作制都显得十分仁慈。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中国医生》
从1986年开始,从医三十多年的王东进,已经带领团队完成了各类心脏手术数万例,成功率百分之九十九以上。
他的每个周末都塞得满满的,不是学术会议,就是下乡讲座和义诊。几乎全年365天,他没有一天休息过。
一场手术一直持续到凌晨,走出手术室时,王东进扶着腰,声音也有些疲惫。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中国医生》
但其实王医生自己也有十分严重的颈椎病,曾经有次颈椎疼得动不了,上不了台,戴着颈托才能上台。腿部静脉曲张严重,长时间站立导致他的腰部状况也大不如前。
说完,他调侃着说:“其实,我还是挺幸福的,大多数外科医生没我这个待遇。” 而王医生口中所说的“特殊待遇”不过是在手术之余,可以去到医院的一个杂物间里,坐在按摩椅上休息片刻。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中国医生》
天天就这样作息不规律、工作量大,朱医生坦言,自己有时候也担心,会不会突然死掉。
“但是我不能死,因为我对家庭的责任还没有尽到,更重要的是,我对医疗的责任还没有尽到。
对于国家来说,要花上25年的时间才能培养出一个主任医师,朱医生表示,自己才44岁,如果死去,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中国医生》
作为一名脑卒中的急诊医生,一边是没日没夜的高强度工作,而另一边,他们也面临着手术的潜在风险。
脑血管的介入手术,是非常精细且危险的。一根细细的金属导管,在血管中穿行,稍有不慎就会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因此站在手术台上的朱医生承担着非常大的责任和风险。
当医术在死亡面前无能为力的时候,他们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自己歉疚的心,还有病患家属的撒泼、谩骂、投诉,甚至是人身威胁。
他们能依仗的,不过是那颗医者仁心。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中国医生》
“医术的瓶颈还没遇到,
人心的瓶颈就遇到了”
28岁的徐晔,中山大学医学博士,南京鼓楼医院烧伤科住院医师,今年是他工作的第三年。
对于这个年轻的医生而言,高强度的工作,就是迅速成长的法宝。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中国医生》
顺便提一句,这集播出的时候,评论区都被“医生太帅了”淹没了。不过大家反响这么热烈,不仅仅是因为医生哥哥的高颜值,更多的体现在他对病人的耐心和温柔。
对于烧伤病人来说,治疗和恢复的过程是无比痛苦的,有时候光是换药就要持续两个小时以上,病人的痛苦程度临近不可接受。而他始终耐心,温言细语,不断鼓励病人。
徐晔说:“人很难做到感同身受,最多做到将心比心吧。你可能感受到的病人的痛苦,再乘以100,才是他现在正在遭受的痛苦。”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中国医生》
然而这位年轻医生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棘手的病症,更多的是冰冷无力的现实。
60岁的老刘,因为煤气爆炸,导致全身皮肤95%烧伤,病情危重,需要进行多次的植皮手术。老刘的妻子也遭遇了危险,只是因为爆炸发生时正站在老刘的身后,烧伤相对轻一些,已经转入了当地医院接受治疗。
这是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当两位老人同时病重,子女需要负担的不仅仅是照顾的重任,还是随之而来的巨大的经济负担。
前期治疗已经耗尽了30万,如果走完整个治疗流程,还需要上百万的费用,这个天文数字让这个家庭望而却步。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中国医生》
不是子女不孝顺,事实是现实容不得你有更多的选择。家人对徐医生说:“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实在不行就转入当地医院治疗。
徐晔皱起眉头,他明白病人家属的为难,但不愿放弃一条生命,只能耐心解释,现在转院为时过早,病人的创口还没有愈合,如果感染,会有生命危险。
看着眼前尽心尽责的徐医生,家属反复确认着:“所以最终也需要一百几十万,对吗?”徐晔沉默片刻无奈地点点头:“这个确实需要凑足一百多万。”
患者求医,医者治病,但面对现实,对话变成了难解的绕圈。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中国医生》
徐晔不想放弃任何一个病人,于是再三争取,向医院基金会申请援助,他想,如果自己可以给到一个患者可能的帮助,那就拼尽全力、不留遗憾:
“就算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哪怕只是把这段时间过了,再让患者转到其他治疗条件稍微差一些的医院,但可能愈后都会好一点,医生最怕的,其实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中国医生》
好消息传来,徐晔顺利向医院申请到了2万元的补助金,但等到他返回病房时才发现,家属已经在没有告知自己的情况下出院了。
询问了护士详细情况之后,徐晔一个人在空荡荡的病房里站立了好久。
作为一个烧伤科医生,他在这一间间相似的病房里,见识了许多来来往往的病人,其中有很多家庭,都因为同样的原因不得已离开医院,更有患者因此逝世,这位年轻的医师,第一次感受到了面对现实最深的无力感。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中国医生》
很多人都说医生冷漠,其实只是在一次次拯救和失去之后选择了冷静,努力活成一个理智的人,不被负面的情绪拖垮,因为要救的人还有很多,自己不能倒下!
徐晔说:“其实治疗到最后的时候,其实治疗的不仅仅是医术了,有时候医术的瓶颈还没遇到,人心的瓶颈就遇到了”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中国医生》
对于徐晔来说,见惯生死,见惯别离,见惯人心的复杂和现实的冷酷,也是作为医生成长路上必经的修行。
“我现在眼泪已经流干了,
我们的人民太苦了”
这些中国最普通的医护工作者们,他们所承受的高风险、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状态,超过三分之二的中国医生顶不住巨大的工作压力,生理和心理均在崩溃的边缘徘徊。
医生因过度劳累而猝死和自杀的新闻总是时有发生。
一篇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的报告显示,2008-2015年中国医生猝死发生率急剧上升,大部分是三级医院的男性外科医生、麻醉师,工作量大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中国医生》
而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中国医生正在经历严重的职业耗竭
职业耗竭(burnout),指的是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一种涉及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工作相关综合症。
在很多高收入的国家,越来越多的医生出现职业耗竭的现状,而长期以来,医生的健康状况在中低收入国家中一直被低估。
根据丁香园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医生的职业耗竭率实际高达 66.5~76.9%,高年资、低年资及实习医师均不能幸免。其中更有 12.1~25.4% 的医生出现了严重的职业耗竭。
医库调研曾在 2018 年针对:如果可以重新高考,你还会选择学医吗?这个问题作出调查,在 1520 份有效投票中,有 41.4% 的医生选择了不会。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中国医生》
医生的成长本来就需要付出极大的热情、努力,以及责任感,如果他们无法得到该有的安全保障,未来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一个医生资源稀缺的时代,损害的就不仅仅是医生的利益,更是这个社会中每个国民的切身利益。
他们从来不是无所不能的英雄,也会哭、会累、会怕、会对突如其来的疾病感到无能为力、会对错失的生命和机会感到由衷的悲伤和歉疚,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中国医生》
2月4日,财新记者采访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医生的时候,一直在一线奋战的他说:
“我有段时间经常落泪,那么多痛苦的病人住不进院,在医院门口哀嚎,甚至有的病人跪在地上求我收治他入院,但是床位已经住满了,我也没有办法,只能狠心拒绝,自己在一边悄悄抹眼泪。
我现在眼泪已经流干了,我们的人民太苦了。我现在没有别的想法,就想尽力做更多,抢救更多病人。”
在医患矛盾频发、医患冲突不断升级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明白,医生和患者,从来都不是对立面,而是面对死亡拼尽全力一同前行的战友。
只有基于这样的相互理解,才能在彼此之间衍生出更多理性的尊重。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在今天,“中国的脊梁”涵盖了一个广泛的群体,那就是中国医生。他们是患者的救命恩人,更是挽救民族危难的前行者。
我们应该致以的从来都是敬意,而不是尖锐的匕首、刻薄的辱骂、以及血淋淋的伤害。
请不要让恶意寒了那颗用热血浇灌的医者仁心。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Cheryl,精英说90后作者,英国海归,用心写字。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公众号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二字,并按照转载要求来转载,违者必究。
Reference:
爱奇艺纪录片《中国医生》
医生职业耗竭:全球面临危机
丁香园:我不是累了,是燃烬了 | 中国医生职业耗竭现状
精英说社群邀请
漫漫假期
呆在家中百无聊赖?
扫描二维码,添加精英说首席助手微信
邀您加入精英说读者群
参与最新、最in的社群讨论哦


海外留学、文化、生活,尽在精英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