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最近经常刷手机的朋友,可能心情起伏都很大,有时候会觉得很丧,却停不下来。
今天这篇转载自公众号“藏海知秋”,是心理咨询师夫妻余婧刘昭的公号。她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这样的现象,提醒我们谨防“替代性创伤”,自救并不是冷漠。
新冠肺炎的新闻从农历新年前开始高亮,持续至今。很多小伙伴进入了一个特别的状态:不停刷手机上的信息,难过,却停不下来
这里需要郑重提醒一下大家:不停刷手机上的创伤性信息,是进入应激状态的表现。没有经过特殊训练,背后没有专业支持的个体,不要大剂量暴露在过于残酷的信息流之下,会不自觉卷入,被“替代性创伤”
行为上:不存在生存危机的情况下,不停刷创伤性信息,越看越停不下来,总觉得自己能帮上什么忙,怕错过。
生理上:失眠,噩梦,入睡困难,焦虑,流泪或者总想哭,胸闷气短,心脏难受。
心理上:被无力感包围,内疚,易怒,觉得自己不该在别人受苦受难的时候快乐。
那么人,或者说哺乳动物,为什么会进化出“应激”这么个状态出来呢?
在大部分时候,适度的应激是有用的,能帮助个体提升生存概率。比如在这次危机中,更快速地意识到危险,戴好口罩再出门。
猫咪在陌生环境里按兵不动,也能避免冒犯实力强大的本土领地生物。甚至狗急跳墙也是有功能的,也许跳过去就有吃喝,或者能躲避危险活命。
但在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应激是无效、甚至有害的。比如考试太紧张大脑一片空白什么的。越是复杂精细的任务,越容易在压力下进入无效的应激态。耶克斯多德森曲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令人难过的是,最容易被替代创伤的,往往是那些最善良柔软天真的人,经常会伴有内疚羞愧等幸存者罪感。
善良的宝宝们,一切会好起来的。别难过了,这不是你的错,不是你的责任,甚至也不是你力所能及。接受自己是有限的。保护好自己的身心健康,增强免疫力,也是咱们普通人能做好的为数不多的事情了。
每个人程度不一样,下面的操作性步骤,针对症状顽固程度由轻到重,一步一步来,可能还没到最后一步呢,你就逐渐好起来了。

1. 马上关闭微博、微信,站起来做一套有氧运动,十几分钟的就行。一部分人的生理不适这样就可以有所缓解。然后眺望窗外,干点别的,或者该睡觉睡觉。

2. 在第一个24小时内控制自己,严格禁止刷微博微信。去做直接而具体的事情,比如打扫卫生,戴口罩买菜,做饭,跟亲人聊天等等。尽量不碰手机。大部分人做到这里就能开始透一口气。

3. 如果还是难受,那么三天内,每天刷微博时间总共不要超过一小时。定闹钟保持生活规律。保持运动。尽量坚持做接触现实的事情,如果有难度就听音乐,看书或者追剧,玩游戏也行。

最重要的原则,有3个:
1. 行为层面直接阻断创伤性信息输入。
2. 多接触现实中具体的事物,把目光集中在现实生活里。
3. 用闹钟等辅助手段强制规律生活,增强可控感。

如果这样行为阻断一周后,你还是很被影响,持续睡眠质量差,甚至体重减轻,建议寻求专业帮助。
记住,如果你已经出现生理不适等症状了,自救不是冷漠,这是你在自我保护和自我治疗。
我们大部分人都只是普通人,会在这样巨大公共事件发生时被心理卷入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大部分人的警觉程度只要提高到让你知道出门戴口罩,回家洗手,少去公众场合就够了。自我照顾,保存体力,保持身心健康,比啥都强。
今天这篇转载自公众号“藏海知秋”,是心理咨询师夫妻余婧刘昭的公号。

附上今天看到的一个视频,看完忍不住泪流。

“不吵、不堵车,晚上七点像凌晨三点。
武汉像被按下暂停键。
热闹被病毒藏起来了。
本应该车水马龙的武汉站、欢乐谷、楚河汉街、武汉大桥空空荡荡,过江隧道被封闭了,公交车全都停在公交集团,出城通道全部被封闭……
小伙伴莫愁在武汉前后生活了六年,借她的一段话,来作为今天文章的结尾:
“在我心中,武汉是一座江湖气息浓厚的城市,用年轻人的话说,中国最具朋克气质的城市。我在那里的时候,难免觉得嘈杂、拥挤,可是眼看着这样一座‘不服周’的城市,形势急转直下,在本该喜气祥和的新年,走到开头这一幕,十分沉重和心痛。
但是有那么多人都在坚守在奋战,爱和希望总会跑在病毒前面。”
今天是原本大人节后上班,孩子们节后上学的日子,现在很多人都只能继续在家,或者远程办公。我们几个小伙伴也是如此,既要带娃,也要远程复工。
作为一个很小的创业公司,特别深切的感受到,大环境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不知道远方的你,现状如何,祝愿一切安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