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来,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
这个所谓的“海鲜市场”挂着卖海鲜的旗号,实质上是一个综合性市场,除了很多早期病症重症患者是华南海鲜市场的商户,还有人不少有过暴露接触史。
图片来源于三联生活周刊,版权归作者所有
事实上,早在此次疫情大爆发前,就有很多网友们曾提出华南海鲜市场管理乱象的问题。
走进这处市场,空气中弥漫着浓浓地腥味与恶臭,湿漉漉的地砖上肆意堆放着野生动物的内脏,不堪的环境卫生问题早就引发过市民的担忧。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而在1月26日,疾控中心从华南海鲜市场取得的585份环境样本中,检测到33份样品含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并成功在阳性环境标本中分离病毒。这一信息提示该病毒来源于华南海鲜市场销售的野生动物(出处:央视新闻客户端)
紧接着,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三部委于当日联合发文:自公告发布之日起至全国疫情解除期间,禁止野生动物交易活动。
截图来源于网络
与此同时,忧心忡忡的广大网友们更想知道:目前的公告是试行于当前严峻的疫情,然而疫情过后,是否又会重启野生动物交易活动呢?
回溯2003年非典病毒肆虐的历史,本以为人们会引以为戒,但是这些年过去了,人们对“野物”的需求愈发旺盛。

野生动物交易屡禁不止,并形成了从捕杀、贩运、交易合法化、高价售卖的完整产业链。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截至1月30日16时,全国确诊的新型肺炎病例人数已达到7826例,虽然这一次的致死率不及非典当年,但患病人数已经超过了非典。
当历史和现实一而再向我们发出警戒,这一次的我们又能否从病源进行反思?

或许,野生动物根本不是罪魁祸首,充斥着铜臭味的“野生动物交易”,才散发着人性之恶···
制图:DT财经
腹”之欲让病毒有机可寻
在调查2003年非典的最初病患特征可以发现,病患多为广东餐馆的厨师、服务员亦或是野生动物的交易老板,而广东流行的野味就是经他们之手流向餐桌。
人类与病毒原本并无交集,然而当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成为餐桌上的“野味”,无辜的它们最后就成为了“嗜血”的馒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起初,科研专家断定果子狸为非典病毒的直接传染源,这导致万余只果子狸、獾、貉等野生动物被迅速捕杀。
而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石正丽和她的团队,经过13年的跋山涉水,终于在云南山洞里找到非典病毒的真正宿主——菊头蝠。无疑,曾被大量捕杀的果子狸却一度成了“背锅侠”。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科学家证实非典病毒的传播路径是这样的:偶然情况下,菊头蝠将冠状病毒寄生到云南养殖场的无毒果子狸身上,随后果子狸被贩卖到了广东,才爆发了全国性的非典病毒灾难。
无独有偶。在湖北被新型肺炎袭击期间,远在非洲中部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金))的北基伍省,仍在持续传播着致命的埃博拉病毒。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埃博拉病毒于1976年在非洲大陆被首次发现,并于2013-2016年期间,在西非地区出现了大规模埃博拉病毒疫情,造成1万多人死亡当刚果(金)埃博拉病毒在2018年再次爆发,其规模仅次于西非疫情,是病毒被发现以来的“第十次疫情”。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令人闻风丧胆病毒,它能带来以“出血热”为特征的烈性传染病,受到侵蚀的人们往往会出现高烧、身体极度虚弱等症状,随着病情加剧,夺走意识的人们会内脏出血,器官衰竭。病毒则借助空气的弥散和血液的迸溅,寻找下一个宿主。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当科研专家们深挖病毒产生的原因,发现它与非洲人的饮食习惯和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在非洲,农业、畜牧业都普遍落后,丛林茂盛。而当地居民文化程度低,生活贫困。因此,居民选择走入丛林,大量猎食成本低的野生丛林肉,而非养殖成本高、较为健康的“鸡鸭”家畜。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非洲人通过在丛林深处精心设计陷阱,大量捕获野生动物,而经过简单烧烤熏黑的猴子肉、猩猩肉被称之为“穷人的蛋白质”。
“丛林肉”虽然携带着病菌,但能果腹,这便足矣。与此同时,贵族欧美非洲裔人和不少非洲人将稀缺的“丛林肉”视为婚庆餐桌上的“奢侈品”。于是,这些“丛林肉”便成为当地穷人生存以及发家的“富矿”,猎食野生动物成为一门赚快钱的生意。
这场猎奇与贪婪的合奏,惊醒了大自然的“潘多拉之盒”——对大自然生灵的僭越遭致了病毒的反噬,造成了难以遏制的疫情。
为了走私到其他国家,丛林肉被烧熏至黑色,以便在海关那一环蒙混过关。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科学家们猜测,埃博拉病毒是这样产生的:灵长类动物食用被果蝠口水污染的水果,感染病毒。贪婪的人类对丛林动物进行无休止的猎食,最终感染了无情的病毒。
世界上的巧合总是无比惊人,即便人们一次次感染病毒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却从未因此警醒。
图片自风凰网新闻
去年4月27日,来自西伯利亚的夫妻在蒙古西部城市乌列盖旅游。

在听闻食用土拨鼠肾脏能强身健体后,夫妻二人共同猎食土拨鼠肉和内脏,最终感染了致命的鼠疫杆菌,相继离世。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这场“猎食”野生动物的博弈中,人们带着贪欲之心进行灰色的“野生动物”交易,此时,人类与病毒开始交汇
这一交易过程助长了病毒的广泛传播,最终无情夺走了人们宝贵的生命。
或许,巧合之中带着一丝必然。
猎食背后暗藏着巨大的生意
从西非野味店铺上熏黑的大猩猩头颅,到国内亚餐馆里各色野味滋补汤,似乎,越是“野生”越稀缺,就越被人们竞相追逐。
网上流传华南海鲜市场的野味竞价表单
这桩明码标价的生意是为了迎合了买家的各种私欲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事实上,野味食物散发着刺鼻的味道,而野肉很硬、很柴,其口感让人难以下咽,但人们却依然痴迷于野味,这背后的原因无非是两点:
首先,带着猎奇思维的人们相信,“野味”越稀缺就越发珍贵,越能补气养血随即,人们打着进补的名义,肆无忌惮地猎食野生动物。
从喝虎鞭、鹿鞭酒壮阳;吃鳄鱼补血气;食鸵鸟肉补充蛋白质;吃猴子肉补脑·····越是让人们感到不可思议的“山珍野味”,越是一些人眼中的珍宝。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然而,科学研究早就否定了这种迂腐的想法,野生动物身上的营养成分和家畜家禽并无区别,甚至会因缺乏安全检疫而病毒滋生。
另外一种则是人们受到炫耀的思维支配,便习惯于炫富性消费。因为消费“野味”是彰显社会地位、财富身份的有力符号。
在国内,“物以稀为贵”,能吃得起珍贵的野味,就能称得上“高级”。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在《断头王后》中写道:“她那时还太年轻,不知道命运所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这些令人匪夷所思且价格高昂的餐食,虽然满足了“野味”推崇者一时的炫耀心理,也最终导致了他们成为了被侵害的受害者。
人与自然何以相处?
作家阿尔贝·加缪曾在小说《鼠疫》中说人世间的罪恶几乎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如果缺乏理解,好心能造成和恶意同样大的危害。
而在与自然和自然界生灵的相处之道上,人们充满了愚昧与无知。
来源于纪录片《美国亿万富翁的花瓶老婆》
除了食“野味”以果腹,那些名媛贵族还配戴由“野生动物”制成的物品出入于名利场,以此彰显自己高贵的身份。
名牌皮包、高级皮草服饰往往最受名媛贵妇的青睐。
摆在高级橱窗、价格不菲的皮草大衣一度引领着时尚风潮,但一件皮草大衣是由70只水貂制作而成。在贵妇眼中鸵鸟皮的限量版包包,至少50万起(人民币)。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而更令人痛心的是,动物在被做成LV、爱马仕等名贵的皮包之前,要经受着无比惨痛的酷刑。
以鸵鸟包为例,它是由鸵鸟背部的一小块皮肤制作而成,或许,那凸起的皮肤质感让这些富人有极大的满足感。
在挑选鸵鸟皮的过程中,工人会控制着鸵鸟们挣扎的身躯,将其电晕,然后划破喉咙,将身上“值钱”的毛发一点一点拔下来。要知道,在野外自由生长的鸵鸟可以活到超过40岁,而被圈养在养殖场的鸵鸟在幼年就会面临被屠宰的厄运。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波兰郊区一处静默的皮草养殖场里,每年有8万只美国水貂长大到白白胖胖之时,就被送去屠宰房,被剥去皮毛后,被活活折磨致死。
那些还活在牢笼里的“怪物狐狸”,是波兰一种极为特殊的品种。人为了获得最丰富的狐狸毛,将其放在狭小的笼子里。最后,失去行动力的怪物狐狸又大又肥,等待着生命的完结,眼神里流露着绝望与悲伤。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类丧失了对自然该有的敬畏与慈悲,以占有和杀戮的方式不断侵略自然界的生灵。
巴西国家太空研究所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9年11月,巴西亚马逊雨林已有多达8934平方公里被砍伐,
面积约相当于8个中国香港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但如今,当大自然的未知病毒钻进人们的身体,蚕食着人们孱弱的身体,这个苦果又该谁来承担呢?
唯愿人类与自然回到各自的边界、互为邻友;唯愿人类慈善之心、尊重彼此,奢求大自然对我们的一丝原谅。
参考资料
看世界杂志《从埃博拉到武汉肺炎,失控的“野味”》
英国报姐《为满足人类虚荣心,它们从出生就注定要被抽筋扒皮》
花儿街参考《是不是不吃野生动物,以后就没事了?真不是!》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Anna。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公众号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二字,并按照转载要求来转载,违者必究。

海外留学、文化、生活,尽在精英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