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是一种很玄的东西。
有的人,四处转换八面玲珑,利用各种形式吸引食客的眼球;有的人,以不变应万变,始终坚守着那一份匠心传承。
前者来得波涛汹涌,后者走得细水长流。在云南就有这么一个倔强的餐饮人,愿与汽锅鸡细水长流,死磕一生。
余浩然 谈老店的未来

余浩然是云南餐饮界有名的文化人,写字画画是他平日里最大的爱好。也因此,他常常被餐饮界的同行们诟病为“不务正业”,对喜好的上心远高于对事业的追求。其实,余浩然本就是绘画专业出生,最早从事的是广告业。17年前转换事业跑道,他选择了做餐饮。
没有多么深谋远虑的伟大抱负,开一家能“活”的餐厅解决生存问题,这和所有初创业者的想法一致。所不同的是,他想做一家老店,一家做正宗、地道云南菜的老店。没错,一家新生的云南餐厅,要做出老云南的味道,余浩然不觉得这是件多么困难的事。他给自己的这家店取了一个非常祥瑞的名字——福照楼。
福照楼董事长 余浩然
01
开一家老店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怀,都有记忆深处最怀念的家乡味道。余浩然想要做的就是这样一家具有情感寄托的餐厅。既然是老店定位,就要有文化底蕴和口味的传承,要有拿得出手的代表菜系。
在余浩然心中,最能代表家乡味道的,莫过于汽锅鸡和过桥米线。“过桥米线属于快餐系,中餐的代表就是汽锅鸡。经过几次权衡后,福照楼将汽锅鸡作为店里的招牌菜。”
从市场上看,汽锅鸡品类的门店不胜枚举,福照楼有什么资本与这些优势明显的同类企业竞争呢?
余浩然从三个方面为福照楼做了品牌规划:
1、找寻专用器皿,还原汽锅鸡本来味道
汽锅鸡这道云南名菜的烹制方法非常独特,是通过特殊器皿干蒸鸡肉,以产生的蒸馏水形成汤汁,成就最原始滋养的极致美味。但随着上世纪90年代昆明一家经营了70年的国营老餐厅的关闭,正宗汽锅鸡的味道再难寻觅。
“虽然很多餐厅也以汽锅鸡为招牌菜,但是传统的做法已经很少人沿用,大家吃到的汽锅鸡更多的是一个名称,而不是真正的云南传统名菜。”余浩然发现,因为没有专用的烹制器具,很多餐厅要么使用最土最老的烹制方法,既不美观也缺乏效率,有的餐厅干脆放弃传统,直接把汽锅鸡放进蒸箱制作。
用紫陶器皿蒸制的福照楼汽锅鸡
“大家不知道汽锅鸡应该怎么做,找不到制作的器具,无法解决制作工艺的问题。”余浩然在器皿的考古和设计制作上下了很多功夫,后来他找到建水紫陶,用外形扁圆、锅中心有一个空心管子的陶器蒸锅无水干蒸烹制汽锅鸡,在3-4小时烹制时间里,以蒸汽凝结的蒸馏水形成汤汁,还原了汽锅鸡本来的味道。
正宗的口味还原让福照楼与市面上的其它餐厅一下子拉开距离,传递出福照楼本土、地道的餐厅印象。
2、优选鸡种,以品质食材征服顾客
有了专用器皿之后,汽锅鸡的制作其实并不复杂,在汽锅中放入鸡块、添上佐料、盖上盖子、保证足够的蒸制时间即可完成。因为没有过多的调料辅助,汽锅鸡几乎要靠食材的原味征服食客,因此对鸡种的品质有较高的要求。
得益于云南土著鸡种的优越性,余浩然很早就在昆明周边的土鸡产地投放养殖区,后来因为品牌发展的需要,福照楼的养殖区又从武定转移到无量山,始终保持在鸡源上的优质供给。
3、场景设计极具地方特色,突出老街坊韵味
解决了招牌菜的口味和食材问题,老店还要贴近当地居民,要有亲和力。福照楼的装修风格吸收了昆明老街老房的建筑韵味,贴近老昆明的市井文化,注重呈现喧闹的街坊气氛,这在潜意识中淡化了客人对环境的陌生感和拘束感,让福照楼老店定位的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老店注重呈现街坊气氛
2001年,福照楼昆明北大门店顺利开业且一炮而红,后续6年时间里福照楼在昆明的另5家分店陆续开业,持续火爆。时至今日,坚持做地道滇味的福照楼已经陪食客走过了17个年头,福照楼已然化身为滇味品牌的地理标识,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经典老店。
但余浩然始终认为自己的做法更像是一种懒人设计,“我没有动传统风味本来的味道,只是追溯、传承,做了一些文化上的功课,纯粹地保留下这些传统风味原本的状态。”事实上,这些对本味的追求,恰恰满足了大家对于传统的依赖,也成为福照楼最为核心的竞争力所在。
02
变与不变
近十年来福照楼的发展速度并不算快,稳步走来的过程中,确立了当地消费者心中不可动摇的本土地位。然而随着死忠粉的年龄渐长,福照楼如何能够吸引更多80、90后年轻消费群体的喜爱,是摆在余浩然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老店的创新有诸多束缚,首先在口味上,一旦触碰到大家味蕾上的记忆,就会被认为扭曲了当地人的思维,不得当,也不应该。”为了研究新的迭代模式,余浩然每到一处都会去找寻类似定位的老企业,看看别人在发展思路上都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福照全家福
结果发现,“保守发展”几乎是每一家老店的选择。因为老店一旦失去当地人的认可,就丧失了本地的生存环境,单靠外省人的口味支撑是活不下去的。
余浩然还是牢牢抓住传统的根基不放,菜品烹制遵循文献记载,也会在将传统“吃透”的基础上寻找“出新”的结合点,做到有来源的创新。尽管在菜品的改良上早已做了不少尝试,包括对汽锅鸡的改良制作都已经有了无数的方法,但余浩然并没有在本地市场做太多推广,他想把这些储备留给继任者,待到省外发展时,则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去做。
近一两年来,福照楼在门店规模上也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推出了300平米适合CBD及小规模片区的小型店。小型店人员不多、投入不大,60多个产品的出品保留了福照楼在口味和食品安全上的一贯高认可度,一方面能够适应市场的快消复制,另外在人员的任用上也能够带给年轻员工更多的晋升空间,有利于团队管理人才的培育和人才储备。
创新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坚守正宗滇味和云南本土市场多年,余浩然有没有考虑过将福照楼推向全国?答案是肯定的,其实早在5年之前,余浩然就已经做过相关尝试。
03
短暂的外拓之路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外拓似乎成为一种本能。2012年,余浩然将一家600平米的福照楼餐厅带到了新加坡,计划从海外市场转向国内,尝试福照楼的外拓之路。
“我之前对新加坡也算满了解的,去过很多次,但这跟你真正到当地去做市场是完全不一样的,当年也有一些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通过将近一年的时间下来,其实是买了不少教训。”这次尝试最终以11个月的短暂生命周期宣告结束,这给一路走来都一帆风顺的福照楼,给一直以来将福照楼经营的有声有色的余浩然带来了极大的反思。
脱离了本土优势,老店定位的福照楼丧失了“情感”上的吸引力,而云南菜在食材上强调的“健康”、“有机”脱离了它的产地优势之后也无从谈起。在对云南菜食材丰富、大健康理念的特性认知下,口味如何才是当地消费者最关注的问题。
▲滇味凉米线
“快消类型的产品定位会更适合外界相对成熟的餐饮市场,如果要坚持做中餐,在技术之外,更重要的则是人脉。”于浩然对新加坡的铩羽而归有着自己的认识,在他看来,云南菜这样相对小众的菜系,必须要找到熟悉当地市场的人脉传递出品牌和菜品精神层面的内涵,才能从生存到发展,才能在外地市场扎稳脚跟。
就在福照楼忙于发展海外市场的同时,《舌尖上的中国》栏目组找到了余浩然,希望在汽锅鸡的烹制和器皿文化上得到余浩然的协助拍摄。余浩然并未对此多作发散,后来也没有借势《舌尖上的中国》对外推广福照楼。在他看来,任何“走出”都没有那么容易,加上新加坡之行的的深刻教训,福照楼的外拓之路势必会更加谨慎,且不急于在他的手上实现。
现在的余浩然更希望与省外成熟的餐饮机构强强合作,福照楼负责菜品体系和供应链供给,对方负责当地市场的经营,以这样的方式慢慢复制、对外扩展。至于老店外拓也好、新模式的对外推广也好,都可以留给未来的继任者或合作伙伴,不一定要在他的手上急于求成,在拿不准的情况下把模式做死。
04
走自己的路
余浩然非常喜欢台湾、香港老华人所在地的商业氛围,因为那里总会有让人温暖的人情味。福照楼发展到今天,他深知企业在创新发展、团队管理等各方面有它自身存在的问题,需要改变。但企业精神文化的赋予是永远不会改变的,那就是——人情味。
▲中国人的圆桌聚餐蕴含着浓浓深情
他认为,但凡有华人的地方,传统中餐的业态就不会消亡。因为中国人讲“情”,年轻人再变也无法回避每年新年、中秋的两次团聚,那种仪式感会带着年轻人走向成熟,等到他们长大了、成家了,依然会回到圆桌上来,这就是中国人的团圆概念。
而餐饮其实很简单,就是提供味道和服务,让人在舒服、有安全感的环境下用餐。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大的野心,只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哪怕只做一家店,能做出自己的味道,找到自己的个人魅力与企业之间的关联,就是最好的发展模式。
总结
福照楼的老店模式在本土市场十分成功,具有深厚的地域根基。但一旦走出地域上的舒适区,“情感”、“食材”等核心优势也将大大丧失。余浩然一方面立足云南本土,坚守老店传统风味,传递老店核心的情感温度,一方面在菜品创新和小型店模式上顺应市场趋势,为外拓发展做好积极准备。在变与不变之间,余浩然有着清醒的拿捏,且不急不躁。

记者 |  红餐网_徐娜
视频 |  红餐网_欧懿乐 王伟
《陈洪波高端访谈》往期回顾


内容交流  |  请加微信:hongcw66 

商务合作  |  电话/微信: 13265099024
↓↓↓点击“阅读原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