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前几天,在微博里跟大家说到远嫁的话题,大家的讨论很热烈。跟父母感情深厚的,远嫁后少了帮衬,彼此思念,觉得很孤独。另一部分从小就想逃离原生家庭的,远嫁反而是一种解脱。
但即便是后者,也有躲不开的牵绊。在春节这个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里,团圆与独立,牵绊与自由,温情与束缚,矛盾与和解,这些扯不开理还乱的感情总是很难一言道尽。
不由得让人想起来电影大师李安26年前拍摄的《饮食男女》。今天小伙伴莫愁就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这部电影。
正文共:3500 字 70 图
预计阅读时间:9 分钟
说起远嫁这个话题,就想起电影《饮食男女》的结尾,李安借演员的台词道出的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各的日子,可是从心理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
“顾忌”这个词在这里用得非常微妙。
至少我们过去几千年的中国家庭里,在家庭中只讲究自由和自我,其实是很难的。大家的边界是很模糊的,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在做抉择时,会顾忌彼此的感受,为家庭做出牺牲,做出改变,来维持一个家庭形式和内核上的团圆。
但是这些是否长久呢,是否会跟着时代变迁呢?我们随着电影的路线一起来探讨一下。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
《饮食男女》的核心人物是一个老父亲和三个女儿。
父亲老朱人物设定是圆山饭店的总厨,老伴去世多年,他照顾三个女儿起居,每周做满满一桌子菜看一家人围坐一起吃饭。可是,三个女儿对父亲这种形式主义的安排越来越觉得不自在。
大女儿家珍在学校当化学老师,看起来严肃无趣,因为自从母亲去世后,她担任起这个家庭长姐的角色,管教着大家,已经30多岁的她一直没有考虑个人成家的问题,觉得自己有义务来照顾独居的父亲。
二女儿家倩是航空公司年轻骨干,事业一片大好,观念相对开放,是第一个想要逃离家庭的。
三女儿家宁还在上夜校,看起来最乖巧,在快餐店兼职。
朱爸爸考虑到三个女儿尚未婚配,不敢考虑自己的个人问题,大女儿和二女儿觉得老父亲需要人照顾,大女儿为此不去考虑自己的婚嫁,二女儿为此想放弃驻外升职机会。
他们的故事,最后全都发生了戏剧化的反转。
《饮食男女》的开场,堪称经典,人物设定为台湾硕果仅存的宗师级厨师的老朱,做家宴这一套行云流水的操作,真的是多少次回看都会隔着屏幕流下口水,大家一定要点开看。
前面有腾讯自带广告,需要忍受几秒
新年也快到了,不妨多放点儿动图,来感受一下美食的魅力。松鼠鱼,鱼去骨取肉,裹上面粉,酣畅油淋。
鱿鱼十字花刀,鸭胗去筋去膜,跟鱿鱼卷一起做爆双脆。
腊肉过油再冰水收紧,让皮产生脆感,上蒸笼,然后切片。
扣肉浇汁:
蟹黄汤包:
最后成菜这么丰盛的一大桌:
然而,餐桌上丰盛的美味跟家人冰冷的气氛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吃饭对大家已经成为一种负担。这桌过于丰盛的菜,其实是老朱有事情要宣布。

但是被打岔,所以没有说成。二女儿提出要离开,在外面买了房子,想搬出去住。
饭店里临时出了事情,贵宾嫁女儿,压轴菜出了问题,朱爸爸不得不早早去饭店救场,最后也没来得及说自己的事。
朱爸爸日常生活也是一大早一个个喊起床。
还要给大家洗衣服,包括内衣,洗好后还要给大家晾干折叠好,分发到三个女儿的房间里。
梁伯母这个角色是很有喜感的,强势又有生命力,说话湖南口音高亢响亮,她是大女儿的同学的妈妈。第一次出场,就是三连击。
问老大:
问老三:
问老二:
当然期间也不忘记踩踏自己的女儿:
梁伯母大概就属于我们昨天说到的“熊亲戚”,大家的反应也就只有这么一个了:
梁伯母倒也没说错,锦荣确实嫁了一个不成材的,正在办离婚手续,一个人带着女儿珊珊生活,所以孩子上学也没空准备好吃的便当。朱爸爸就每天给她送便当,这一手厨艺倒是终于有了施展天地。
第三次家宴,看起来最乖巧的家宁,忽然宣布怀孕了,要搬出去 。小妹成为第一个离开家庭的人。
小妹当晚就从家里搬走了:
一个家里搬走一个孩子,又正值朱爸爸的老友去世,朱爸爸很伤心。加上之前无意撞见老父亲去医院看医生,家倩更加深觉父亲已经年迈,自己有陪伴朱爸爸的责任。
第四次家宴,老大又平地一声雷,表示自己已经牧师公证结婚了,要搬出去住。
正在锤叫花鸡的朱爸爸举斧头的手凝固在那里也是很搞笑的画面。李安说郎雄长了一张五族共和的脸,严肃、隐忍、又深藏慈爱,都在这一张表情里。
家珍嫁的是学校的体育老师。
大女儿当晚就搬走了,流泪离开家:
大家都搬走了,家珍和老父亲在门口站着,相顾无言:
家倩决定放弃升迁机会陪伴父亲:
梁伯母来安慰老朱,又一语道破恐婚恐育的真谛:
第五次家宴,是人最齐全的一次。开头是我们乐于见到的那种热热闹闹团聚场面,热闹和气又忙乱。
两个女婿抓鸡还不如老丈人手脚利落,老丈人忍不住从窗户里指教他们,要一个追一个抓:
好不容易抓到了,又吓了老朱一大跳,手一抖雕花西瓜雕坏了,不得不砍了重新雕。
梁伯母锦荣珊珊祖孙三人都来了,以前春节最熟悉的画面 就是不停开门,门外进来一个又一个的亲友。
老朱,三个女儿,两个女婿也到齐了:
然后就是我们文章开头老朱发的那段话。
说完这段,老朱终于鼓起勇气,宣布自己打算卖掉房子,跟锦荣一起生活。所有人都惊呆了,大家都以为老朱跟梁伯母有戏,没想到居然是跟锦荣,梁伯母当天晕厥。
其实影片前面一直埋下了伏笔,最开始接的电话是锦荣打过来的,去医院也不是因为身体不适,而是因为要做体验,证明自己身体没有问题,老朱从一开始就想宣布,但是一直没有机会。
向来沉默寡言的父亲,竟然娶了跟自己女儿年龄差不多的锦荣。
看似禁欲的大姐,闪婚嫁给肌肉男体育老师
最乖巧的三妹,早早奉子成婚;
看似桃花缘不错的现代女性家倩,却没有一段稳定的恋情,最先想要离开,却是最后留在老房子的人。
最后一次家宴,只有老朱和家珍两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老三要照顾宝宝,老大要带老公受洗礼,老二已要赴阿姆斯特丹就职,朱爸爸也有自己的新家庭。
家珍住在老宅子,朱爸爸回来家宴,本来掏出了钥匙,想了想,还是决定按门铃:
老父亲跟着女儿回自己老家画面很寓意:

李安导演性格温厚,所以并没有过度讽刺和放大家庭矛盾,一个圆满的结局。老朱退化的味觉又回来了,父女和解。
李安说:我一直对人间的聚散很有兴趣,片中的食物和饭桌只是个比喻,象征家庭的解构,天下无不散的筵席,但解构的目的是为了再结构。
虽然最后一次家里人最少,大家庭走向了瓦解,可是这才是最正常的一个结局,一个家庭因为子女的独立而瓦解,才是完满的结局。
李安在《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里说:这十年来,在海内外常常有人来告诉我,经由这些影片,提醒他们与已疏远的父母或儿女联络,甚或与辞世前已痴呆多日的父亲有了唯一的沟通,而这种联结起上下两代的感情,也正是我心头的源泉之一。
这就是李安的观点。我们应该有父母子女的亲情,但无论父母,还是子女,大家都该有自己的生活支点,而不该把重心寄托在对方那里。
说回远嫁这个话题:无论是远嫁还是在父母身边,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应该找到自己生活,成全自己才能成就家人。
我们这代人,父母为了子女,到高考后才想到离婚。子女为了父母,既想挣脱又免不了羁绊。到我们下一代,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
我们自己是不是远嫁,基本已经成为定局。但我们能放弃的就是对子女的执念。不管你是否愿意,我们的子女会有自己的天空这是肯定的结局。
年轻时对队友好一点,队友对老婆好一点,因为这辈子跟你生活最久的,既不是父母也不是子女,而是夫妻。
我们希望孩子有出息,但往往最有出息的那个孩子,大概率也是会离家最远的那一个。悔教夫婿觅封侯,那我们会后悔放孩子远走高飞吗?
李安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已经不教小孩孝顺这样的东西,只要爱我,彼此尊重就可以了。
让孩子爱和尊重你,比让孩子孝顺更难。
与君共勉。
本文图片来自电影截图以及豆瓣剧照。
这部片子在春节临近时看,尤为感慨。
远嫁的你,是否想念家的味道?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