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Daisy
入群解压 | 见文末
免撕声明
1. 请看到标题中的“大多数”并领会其含义;
2. 此文聊的是真蒙园,打着蒙氏骗钱的假蒙园不在讨论范围内;
3. 做到文中的三点,你也许就是那个“少数”;
回国度假时,我跟一个多年不见的好友撸串。
当年我跟她并肩坐在高中操场的看台上,她偷偷看暗恋的男生打篮球,我坐在旁边笑她无聊。
笑着笑着时间就溜走了,再见时都成了孩子的娘。
她拿起一串牛板筋,撸到第二块和第三块板筋中间的时候,突然停住了。
她抄起啤酒,吨吨吨几口下肚,叹了口气说,我现在根本没有时间陪娃,工作太忙了,早上出门娃刚醒,晚上加班回来娃已经睡了,周末也是随时待命,全靠两边老人带。总觉得对不起娃,但也没办法。
我说,不是没办法,是你不想,真的需要赚那么多钱吗?
她瞪了我一眼,国内中产的苦你懂什么,我娃明年上幼儿园了,报了个蒙特梭利幼儿园,据说特别好,学费1万一个月。不拼命挣钱能行吗?全家吃土吗?
粉丝互夸群常有小伙伴问,蒙氏幼儿园好吗?
稍微理性点的妈妈会问,蒙氏幼儿园有宣传的那么好吗?
如果别人这么问我,我又要不好好说话了。
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好的标准是什么?假如各项标准都好,就代表你娃上了一定好吗?
不是抬杠,不是泼冷水,尽管无数名人大佬都是“从蒙氏教育走出来的”,但事实是,蒙氏园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都是白花钱。
家庭蒙不起来
我曾在粉丝互夸群潜水,看到有位妈妈讲述她曾在蒙氏园看到的一幕
有一天,那位妈妈去接女儿回家。班里一个男孩出来时穿了一件防晒衣,当时户外30多度。
接男孩的奶奶执意要求他脱下那件长袖衣服,男孩不从。
防晒衣本来就是有太阳的时候穿,但老人不这么认为,坚持让他脱下来。
男孩叫着“不要不要”躲开,奶奶追上来强行往下拽。
男孩挣脱开,奶奶威胁他说,你这样我不管你了!然后自己径直迈向电梯。
男孩追过去,奶奶一个利索的转身,抓住他的衣服拉扯,一边拉一边说,你把衣服脱了,我给你买果汁喝!
男孩经不住诱惑,不情愿地把防晒衣脱下来,气鼓鼓地说,我一个人喝,不给别人喝!
奶奶大声呵斥,你怎么这么小气?都不懂得分享!
故事讲完了,那位妈妈最后总结道,如果是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还是别送孩子去蒙氏幼儿园了,白花钱。
同意吗?
你说拜托,30度穿长袖哎,老人又不知道防晒衣这种神物,让孩子脱了也有情可原啊!
这不是防晒衣的问题!!!
不少人对蒙氏的印象还停留在摆放整齐的教具,以及就地取材各类花式玩法上,然而,教具和玩只是冰山一角。
▼ 柏林蒙特梭利实验室
蒙氏强调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励让他们自由探索发现,从经验里吸收智慧长见识,而非通过强制管教和奖惩制度,比如果汁诱惑。
孩子在幼儿园学了一天的尊重独立和自主,回到家分分钟被打回原形——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你我的没错!”
“按照我说的做,哪来那么多为什么!”
“如果不跟弟弟妹妹分享玩具,你晚上就别看ipad!”
“等你自己穿好衣服天都要黑了,过来我帮你穿。”
“就吃这点怎么行?来张嘴!”
“听话,听话,听话!”
我就想问一句,幼儿园一套,家里一套,这样搞下去,不怕把孩子弄得精神分裂吗?
儿童心理学家说话就委婉多了:家庭应该选择与之教育理念匹配的幼儿园,否则容易让孩子产生困惑,不利于ta们心理健康发展。
如果你家本来不是用蒙特梭利理念来育儿,而最终你选择了蒙氏幼儿园,那么你的家庭教育理念必须更新
就算你不通读蒙阿姨的五本蒙氏经典著作,起码你得深入了解蒙氏理念并在家里实践吧。
中国的家庭结构和育儿假制度下,妈妈重返职场后,大部分家庭都是由老人或育儿嫂主力带娃。
你要求她们学习蒙氏理念并在家执行,可能吗?
并不是说老人和育儿嫂带娃就怎么怎么不好了,这都是家庭自己的选择,何况更多的是无奈下的选择,我没糊涂。
但问题是,她们的理念很难更新,也没义务更新。
我只听说过育儿育己,只听说过“父母的自我成长”,没听说过让“老人的自我成长”和“育儿嫂的自我成长”。
家庭不蒙起来,幼儿园蒙得再纯也白搭。
心态蒙不起来
就算是父母主力带娃,在家实践蒙氏理念,敢说你把娃送入蒙园的初衷很“单纯”吗?
有多少家长是被“蒙氏教育走出的成功人士”吸引,不惜吃土也要送娃去蒙氏幼儿园?
好像只要我把娃送进蒙园,就意味着跟这些名人大佬接受同样的教育,赢在起跑线,不走向人生巅峰都困难。
这不能怪家长,只怪一些蒙园创办者不是幼教专业人士,而是商人。
幼教专业人士懂孩子,商人懂孩子的爹妈。
他们的招牌是,微软创始人盖茨、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美国总统克林顿一家、英国乔治小王子、NBA巨星库里、网球巨星费德勒、歌星碧昂斯、大提琴家马友友,从商界到政界,从体育到演艺,跟蒙特梭利教育挂上钩的名人大佬数不胜数,所以我们园的理念多成功啊!
蒙阿姨如果活到今天,一定会被你们气笑的。
翻遍蒙氏关键词,你找不到“成功”的影子。
事实是,每种教育理念下,包括中国的传统应试教育,都有大批优秀人才涌出,只是蒙园的宣传册上当然只会列举蒙氏走出来的精英。
而拿“成功”做诱饵的蒙园,混在幼教界,你们也配?
玛丽亚蒙特梭利阿姨,当年建立第一个儿童之家,初衷是接纳帮助那些“需要特别照顾的、精神上有障碍的儿童”,她的目的绝不是“智力开发”,更不是为了“培养成功人士”。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当你受名人大佬成功案例的诱惑,心里打着盘算,我娃以后是当商界精英还是去皇室当女婿比较好,还说心态没跑偏?
如果你把对孩子的成功期望过早强加于他,并处心积虑为之选了一条有无数“成功案例”铺路的教育方式,那么你的教育理念已经跟蒙氏八杆子打不着。
体制蒙不起来
德国也有蒙园,还有蒙校,只要你愿意,一路蒙到底。
蒙校的升学率如何?
这个我真不好去打听,会显得我特别外行。
那些能把孩子送入蒙校的家长,都不会在乎ta上不上大学。
而应试教育下呢?
你听说同事Lisa王的儿子都会100以内加减法了,你发现你娃唱的《小星星》到邻居刘姐女儿那成了《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你发现小时候说话不如你娃早的堂姐家儿子竟然比你娃早会背鹅鹅鹅... ... 
你心里开始打鼓。
你问她们谁教的,她们说不知道啊,反正我没教过,可能幼儿园教的吧。
你回家问娃,2+3等于几?
5。
那3+2呢?
不知道。
你连夜给娃制定了一个教学大纲,从唐诗到英语口语,从算术到逻辑思维,样样都不想落后。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还是别送娃去蒙氏幼儿园,白花钱不说,还容易心梗。
你说Daisy,你把蒙氏幼儿园说得像放羊场,但人家也学东西啊,蒙氏丰富的教具,不就是为了让孩子在玩中学吗?
蒙氏教育提倡顺应儿童个体自然成长规律,可引导,不可强求,不可施压,不可包揽,不可代替,让儿童在自由独立的“工作”中完成自我成长。
说人话就是,本质是“不教”,更不会要求孩子“超前学习”。
这与中国的体制教育模式正好相悖。
我记得我当年上小学一年级,拼音就学了将近一学期。
如今的小学一年级,拼音几节课就带而过了,因为老师默认你在家已经学过,家长肯定教过。
但如果你遵循蒙氏教育理念,你不会要求孩子提前学习一年级课本。
你要追随孩子意愿啊,孩子的意愿怎么可能是“暑假提前学习汉语拼音”?
如果孩子拒绝学,你说那不行,不学也得学,人家都学了。
这样一来,你的家庭教育理念又跟蒙氏不搭边了。
凡是有底气认同蒙氏教育理念的家庭,将来大概率不会选择体制内教育。
他们也许会出国移民,甚至有人开“家庭学校”在家自己教。
蒙氏幼儿园毕业的娃想衔接到传统教育中,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适应“全新”的教学方式,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接受“跟着老师走”的节奏。
之前孩子在学费1万的蒙园学到的独立探索和自主学习精神,在体制内教育下可以残存多久?高考“差一分就干掉一万人”的残酷了解一下?
简单来说,如果你家庭育儿理念难以更新,你送娃去蒙园的心态没摆正,你后续衔接教育的路没铺好,我劝你还是不要送娃去蒙园,白花钱。
Daisy的小纸条
上周我写了在德国吸粉无数的教育理念——皮克勒教育,无意中提到我欣赏蒙氏的部分主张,但不是蒙氏衷粉。
“蒙吹”的大环境下,很多小伙伴希望我聊聊我眼中蒙氏的局限性,泼泼冷水。
所以这篇文章讲的是蒙氏局限性吗?
显然不是。
顶多是蒙园在中国落地的局限性。

之所以放弃写理论本身,是因为我曾把提纲发给幼教专业人士,本想与她讨论这些局限性。
她对我说,Daisy,你说的这几点都没错,但是你以非专业人士的身份,讨论一个百年理念的局限性,容易把自己写死。
我幡然醒悟,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此文并非散播焦虑,只是一贯过于真实。
如果你已经送娃去蒙园,读完这篇文章焦虑了,请阅读文章开头“免撕声明”第3条进行缓解。
公号已经完成迁移了,我有留言板了!!!
但是!告诉大家一个坏消息,迁移后,我就不在你的“常读的订阅号”栏里了,星标也自动没了。
不仅你,连我都找不到我自己的公号了!
请给“天赋一饼”重新加个星,在订阅号列表手动点进来多逛逛,这样你我就不容易失联了。
不知道怎么加星的,在后台回复“加星”,我手把手教你。
晚安。
Daisy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