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Daisy
入群解压 | 见文末
这是一个真实的段子。
我娃幼儿园开联欢会,四五岁的大班孩子自己卖门票。
我:多少钱一张票?
答:5块。
我:我要两张,一共多少钱?
答:2块。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感叹,德国小孩的数学啊,不行。
真的那么不行吗?
这是一道应用题,难度本来就比口算题“5+5=?”高了一大截。
能答出5+5=10的孩子,不见得知道两张票卖几块。
有人要说了,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我就是觉得算术好的娃牛B!
之所以觉得他们牛,八成是因为自己不够牛。

这就好像为什么每年高考完,只有语文作文题目被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
因为让他们聊物理全国卷压轴大题的解法,他们也不知道该从何聊起!
同理,九年义务教育的数学知识,在他们心里只剩下算术了。
其实在学习1+1之前,学龄儿童还应具备七大关键数学能力
好消息是,你关注了一个宝藏女孩,看完本文,你就知道如何不焦虑不伤钱,在生活中启蒙这些数学能力
1
数感(Number sense)
也许你头一次听说这个词,但你肯定对另一个词不陌生——语感。
英语好的人,经常会说一句很欠抽的话:凭语感我会选C,具体我也说不上来为什么。
数感也一样,7后面是8,谁都是凭感觉知道的,没人需要从头捋一遍1234567之后才知道7后面是8。
2岁多的孩子数数经常乱数一气,不管数什么最后都落到同一个数字上。
不需要太在意,也不用过度纠错,ta只是喜欢那个数字而已。
3岁前的幼儿,无法理解数字和数字排列的意义,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一个顺口溜,一个freestyle,数着好玩而已。
在好玩的过程中,数感就逐渐培养了起来。

而如果你每次纠正他,那是错的,这样才对,纯属吃饱撑的。
你娃迟早能把1到10数利索,但当你过度纠结对错,很可能会打击娃对数字的兴趣,并觉得你这人很无聊。
凭什么你那样才对?我唱我的freestyle不行吗?
数感的培养,并不需要让娃盯着一列数字说这是1这是2这是3。
生活中处处是培养数感的机会。
“碗里有几颗草莓,12345... ...”

“我躲起来,你数到10再来找我!”
“我们一边上台阶一边数,12345... ...”
“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24678... ...”
24678有什么问题吗?
三对加两个单身不行吗?!
2
表示/应用(Representation)
当娃知道数字的含义,就意味着ta可以从数字中提取信息,这比数数本身向前跨了一大步。
这就好像文章开头的说的,加法的应用(一张票5块两张票几块)比加法本身(5+5等于几)要难太多了。
后者可以靠记忆和条件反射,前者只能靠数学思维。
不信你去马戏团问那些表演算术的狗,一根骨头2毛,一根骨头3毛,两根骨头一共几毛?
它如果还能叫对5声我算你赢。
数字的表达和应用,生活还是最好的课堂——
今天是几月几号星期几?明天呢?
我拨这串数字,就打通了爸爸的电话;
游乐场在3楼,所以要按电梯上的几;

全家一起去动物园,总共需要几张门票;

全家一起吃饭,总共需要摆几根筷子;
这是8号楼,前面是10号,找12号楼应该往哪边走?
3
空间感(Spatial sense)
我的空间感不怎么好。
我上学的时候,几何课上老师对着一个平面图,让大家“想象下它的空间立体图”。
我内心懵得一批,还要配合同学们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好消息是,空间感差不遗传,并且可以后天培养。
这可能是最早可以培养的数学能力了。
积木是经典的培养空间感的玩具。
积木多大可以玩?

多大都可以玩,不是非得搭个什么东西才叫玩积木。
小婴儿会抓握后,把不同形状的积木拿在手里,感受它的棱角,转一转,观察它不同角度的样子,这些简单的动作就是认识空间。
你用积木搭个房子,婴儿过去推倒,也是帮助ta们探索空间和重力的方式。
小娃没有不喜欢容器的。空盒子空罐子里面放点东西,来回倒腾;纸盒子上面掏个洞,把球放进去拿出来——这些都是空间感的培养。
挖沙子玩水,怎么看怎么是傻玩,但实际融合了感官刺激,空间认知,估算测量多种启蒙。
还有一个经典的空间游戏:钻隧道。
▼ 我娃和邻居小哥哥玩隧道
我娃从会爬开始钻,到现在快2岁依然爱玩。
她整个身体钻进隧道里面,我从另一头探个头,她就傻乐着奋力爬过来,把我挤到一边钻出来。
这个过程可以让娃感知自身和物体的位置关系,调动全身去感知空间。
我娃玩的隧道是宜家买的,便宜结实,五星好评。
钻隧道也不一定非要买隧道玩具,枕头搭起来一样玩。
枕头具体怎么玩?
我以前写过的啊!(直达链接不客气看完别忘回来!!!
实在不行,把大纸箱的两端打通,一样可以当隧道钻。
4
测量(Measurement)
测量包括对以下概念的理解——
长度(length
高度(height
重量(weight
时间(time)
同样,生活中处处是测量的启蒙机会。
启蒙的目的是以经历的形式接触并在脑中留下印象,而非直接用语言输入抽象知识。
比如了解长度的概念,可以拿出几根有长有段的丝带,跟娃讨论它们的不同,然后请ta由短到长排列;
了解高度的概念,可以在经过高楼的时候,跟娃讨论哪个更高;
了解时间的概念,可以用沙漏把时间具像化,沙漏里的沙子全部流下去就是x分钟;
了解重量的概念,可以用量杯把重量直观地表现出来,跟娃一起烤蛋糕,让ta帮忙添满一碗水,把面粉和水搅拌在一起,把面糊倒来倒去,娃自然地学习计算,测量,以及估测。
5
估测(Estimation)
我曾经在法兰克福某大金融机构面试,被一个题憋得满脸通红:法兰克福一共有多少加油站?
你可能要问,你确定是金融狗?这题超纲了吧?
真没超纲,类似的面试题还有——
全国aldi超市(德国连锁超市)地板上有多少顾客掉的硬币?
平安夜需要多少圣诞老人在路上,才能确保给德国每个孩子都派一份礼物?
这类题目不是考冷知识,而是考验你的一项重要数学技能——估测能力。
对娃来说,估测数量和大小真不是一件简单事儿。
平时可以通过强调“比较级”词汇(更多,更少,更大,更小,更多,更少),让ta们初步了解如何估测,比如拿出两盘草莓,一盘多一盘少,问ta选哪盘。
经常跟娃比较周边事物的相对大小,例如哪块石头更大?让ta考虑自身相对物体的大小,例如你能坐进玩具车吗?你能钻进床底吗?
让娃在生活中练习估测,例如我们今天捡到大概多少橡果?是几颗还是十几颗还是更多?我们到家门口大概还需要多少步?花园距离我们家有多选?这两条去车站的路线哪条更近?
6
规律(Patterns)
智力测验经常遇到这类题型:
一堆看着没什么规律的数字,问下一个是什么;
一堆看着鬼画符般的图形,问下列哪一个跟它们是一类;
这就是运用逻辑能力找规律。
规律帮助娃预测接下来发生什么,理解事情的先后顺序,逻辑关系,培养推理能力。
找规律如果只限于鸡娃练习册就太可惜了,生活中的规律比数字图形规律更能激发娃的兴趣。
比如,跟娃讨论日出日落的规律,日落和天黑的关系,天黑和睡觉的关系,季节和树叶颜色的规律。
归类游戏的本质就是找规律。
给娃一个篮子,里面放上石头,贝壳,绒球,纽扣,让ta把同类的东西归在一个盘子里;
归类的前提是发现相同与不同。
生活中跟娃讨论相似事物的不同,鸭子和鸡看着很像啊,你怎么区分它们的?牛和羊呢?羊驼和驼羊呢?
悄悄告诉你,答案是羊驼有刘海,嘘。
之前数字的表达/应用里提到让娃接触日历,跟ta们聊一聊今天是几月几号星期几,不仅可以帮ta们学习计数,还可以让ta们发现规律(一周几天,一月几天)。
7
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
娃每天在探索中积累经验,获取知识。
这些经验和知识加以逻辑思考,就可以用来解决问题了。
最简单的形状分拣玩具,其实就是解决问题。
这玩具你家肯定有不止一个,不用我多说了。
我娃刚开始会玩这个游戏时,我发现她并不是认出来洞的形状再跟手里的积木匹配。她甚至根本没有观察这些图形,完全是通过试探着塞一塞来找到答案。
试探也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
难度高一点的,这类开锁板是典型的“解决问题”玩具。由于开锁难度不同,可以玩的时间跨度很大。
外网有不少牛人爸妈自己在五金店买配件,给娃自制开锁板玩。
我这种懒人就直接买了。
也不见得非得玩玩具。
之前我提到跟娃聊日历,聊完日历可以再聊聊天气,今天什么天?是冷还是热?冷的话穿么衣服?以此帮ta们建立逻辑思维和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现在你知道了,急着教娃1+1前,原来生活中还有这么多“题型”要刷。
全网都在“说好不哭”,你却点进来这篇文章,还坚持读到这里,真的太优秀了。
祝你鸡娃快乐!
Daisy的小纸条
周杰伦新歌《说好不哭》上线,搞崩qq音乐服务器,海外油管12小时点击超过300万。
不要小瞧老年粉。
一早起来我把mv看了三遍,内心没有太多起伏,撒狗粮的故事已经无法触动我。
而作为海外狗,目睹身边无数情侣“出国就分”的案例,更觉得这种情节是骗小姑娘的。
直到我看到网上有牛人“用放大镜看了80遍后”破解彩蛋说,结尾男主回来是女主的幻想,理由是女主结尾发传单时的路人,跟开头发传单的是完全同样两个人,务实的我才恍然大悟。
所以究竟是女主幻想,还是制作组为了省麻烦用的一组跑龙套演员,谁能来八一下?
记得上学时候,我是班里最早一批听周杰伦的,写作业都塞着耳机。
当年的脑残粉成了如今的老年粉,我几乎每篇公号推文都是听着周杰伦写。
qq音乐上海外有播放版权的中歌不多,于是只能那么几首反复,但总也听不腻。
此时此刻我在听《晴天》。
晚安。
Daisy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