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一篇文章《"娃娃菜"蘸酱吃引发大抢救!医生的呼吁为所有人敲响警钟!》。文中说有一家四口,三个吃生菜蘸酱的人出现了“头晕呕吐”,被送医院。文中医生分析,“娃娃菜很可能涂了含有甲醛的防腐剂”,“引起中毒”。


这个故事不禁让人捻须沉思,甲醛果真是致病原因吗?

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中学的化学课吧。甲醛是一种气体,溶解在水中就是我们熟悉的福尔马林。装修中甲醛的危害大家都知道,甲醛刺激眼睛和呼吸系统,长期接触对身体有害,尤其对孕妇。

这里提一句,这个报道里娃娃菜“涂了含有甲醛的防腐剂”并没有证据,只是一个猜测。

即使菜被涂过甲醛,会引起上面提到的症状吗?

本着吃瓜群众严肃认真的态度,我首先查了一下医学文献库,没有发现有吃了涂过甲醛的食物而中毒的报道。

倒是香港有过传闻说海鱼里甲醛含量高,香港政府的“食品卫生中心”特此发布了公告,解释说甲醛存在于很多动物和植物里,是正常的代谢产物。

公告图中显示,干香菇里面甲醛的含量是其他食品比如苹果的几十倍呢。有些食品,比如米粉、腐竹、牛肚的制作中会用到甲醛,但是两年内他们检测了250种食物,结果都没有超过标准。
那老大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老大是谁?医学界的老大是WHO!(此处有梗,看出来了吗?)
一查吓一跳!WHO有个“国际化学物质安全委员会”,专门为甲醛的安全写过一篇,错了,是一本指南,长达74页!里面专门有“食物”一部分,提到有些食物比如熏火腿、意大利奶酪,还有很多化妆品的制作,都要加入甲醛,以阻止微生物的繁殖。
WHO的这么多专家,研究了各种食物,没说吃下这些含有甲醛的食物有啥危害。

所以,如果的确是含有甲醛的娃娃菜而导致了一家三口进医院,将是闻所未闻的重大医学发现!还可以写成论文,得大奖!

那罪魁祸首到底是谁呢?

福尔摩斯说,黄酱的嫌疑很大!

作为一种生吃的发酵制品,黄酱里面有含有某种致病菌的可能更大,
一个重大嫌疑犯是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2015年有过报道,四川遂宁市一小学午餐后,不少人出现乏力、呕吐等身体不适,其中10个人被确诊为食物中毒,因为在他们的呕吐物和当天的食堂原材料中,同时检测出蜡样芽孢杆菌。

蜡样芽孢杆菌,念起来有点拗口,其实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与臭名昭著的炭疽杆菌是“同族兄弟”。

可是,食堂师傅觉得委屈,虽然炒饭用的是前一天的剩饭,但一点儿没坏,怎么学生就食物中毒了?原来,这个细菌很狡猾,条件不好时会产生一种“芽外壳”,把自己保护起来,避免死亡。因此,它比其它细菌更耐热,需要100℃加热20分钟以上才能杀死芽孢。而且,它也会产生一种耐热的毒素,加热了毒性还在。

蜡样芽孢杆菌引起食物中毒最多的是米饭和米制品,面条、豆制品也可以引发,所以病史常常是吃了热过的饭或面条。记得多年前在新英格兰医学周刊上看过一篇报道,好像是医生爸爸和儿子吃了剩面条后,两个人都中毒了,儿子不幸死了,肇事者就是蜡样芽孢杆菌。

韩国做过一个研究,他们分析了62种大豆发酵食物,包括大酱(黄酱)、韩国辣椒酱、包饭酱等,几乎一半检测出蜡样芽孢杆菌。虽然细菌的数量在安全范围之内,但是如果条件合适导致细菌增长,有可能引起食物中毒。

大多数得了蜡样芽孢杆菌中毒的人症状比较轻,不用治自己也会好,所以主要是根据病情对症处理,病情严重的人可以用抗生素治疗。偶尔会有肌溶解或肝衰竭的重病人,据报道有一例病人不得不接受了肝移植。

夏天天气炎热,容易导致食物中的细菌增长。除了本文提到的细菌,还有沙门氏菌、金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都可能导致食物中毒。
如果出现恶心呕吐拉稀等胃肠道症状,不仅要及时看医生,还要报告给卫生检疫部门,让他们及时检测,以找出致病菌,防止更多的人得病。

参考文献:
1,Incidence,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and Toxin Profiles of Bacillus cereus sensu lato Isolated from Korean Fermented Soybean Products. Yim JH, et al. J Food Sci. 2015
2,吃剩饭当心招来“呕吐毒素” ,《北京日报》,蔡晧东。
3,香港政府公告。
http://www.cfs.gov.hk/english/multimedia/multimedia_pub/multimedia_pub_fsf_06_01.html
4,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研究近况,《中国乡村医药》,吕荣。
(首发于公众号“三甲传真”,点击”阅读原文“)
喜欢这篇文章?谢谢支持!

一种药是否有效,到底谁说了算?

《政府疫苗之患》一文是造谣误导!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