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早稻田
编者按:2019年即将过去,这一年你过得怎么样?
格隆汇“春节送返乡机票征文”活动,诚邀您回首这一年中的大事小事,记录这一年的心路历程,展示一个真实的2019年。
无论您在什么地方,无论您从事什么职业,无论您是否取得了成就,只要您是一个中华儿女,我们都欢迎您来讲述您的故事。
征文详情参看文末海报,以及今日二条推送~
2019年,我30岁。
前几天,就在生辰那当天,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自己把人生中剩余的天数做了一本厚厚的日历,每过一天就撕一张,撕到最后的时候就是生命的终点……
梦里恍惚,高度等身的一本日历,转眼间撕到最后一张了!猛地激起一身冷汗,醒了。
我不是90后,但我跟90后差不了几天,我是1989年冬天出生的,迈过2019,人生正式进入“三字头”。回看2019年,是我有生以来过得最靠谱的一年;而2019年之前,基本上都在不靠谱地瞎折腾。
1
所谓瞎折腾,说得好听是对生命的尊重,说的不好听就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但既然承认是折腾了,那就说明也没赚到什么钱,否则就该叫创业成功了。
我2013年在香港研究生毕业。如果那时候回到国内找一个金融机构做起来的话,人生轨迹会完全不同。不过,那时按照老的说法,毕业之后应该在当地“积累几年工作经验,回来再找工作也方便”,于是就在香港开始摸爬滚打。
那些年,香港出现了不少风口,从自由行开始,后来的赴港产子、代购、香港保险、投资移民、房地产、家族办公室,这些都是大风口;而互联网券商、副学士之类属于小风口。
这些风口你赶上任何一个,不要脸不要皮地玩命做,几年肯定能奔小康。刚毕业那几年,在香港留学的内地生,同龄人中,很快就有通过卖保险致富的了。贫穷不是生产力,但却是生产力的来源。
看着这些人,说自己不眼红是假的。于是就颤颤巍巍地开始做起来。在选团队上还颇费了番心思。
那些年,做保险的队伍里面掺杂进了各种背景的人,一时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师奶(粤语,大妈的意思)凭借一份计划书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有精算师转行的,有银行家的太太在妈妈群里卖保险一呼百应的,还有背后是一个大家族排着队来买单的……在这个行当里面,找准自己的定位,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然而我加入的团队是清一色香港人。这里没有两地嘴炮的意思,但不得不承认,香港人团队还在沿用传统打电话和陌生拜访的模式做生意。这套玩法在内地这个互联网+人情社会里面,会碰壁的。
我也遇到过那些打cold call出身的,一嘴流利的港式粤语比古惑仔还古惑,但他们仍然只能做本地单,回了内地市场,是一定要转型“内地化”的。
香港保险从业员在见客户的时候,喜欢把自己的Leader拉去一起见。刚开始做的时候,我也按这么来。
卖保险肯定先从熟人做起,但我相熟的都是内地人士,而Leader又是个普通话听不太懂的香港人,所以我每跟客户说了一句,还要给他翻译。不堪回首的尴尬往事。
就这么搞法,一来二去,几个客户都给谈黄了。说是客户,其实都是在香港那短短的一两年里认识的朋友。
现在想想,那时我刚刚毕业,朋友也大多是刚刚毕业的,吃喝拉撒能不跟家里要钱就不错了,不可能有多余的闲钱买保险的。这才是根源。像我现在到了30岁,没人跟我sell我自己都会考虑买保险。
2
保险卖不成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个做broker(保险经纪)的。于是就凭着我能写会算,在broker里面做了产品解析员的工作。
“产品解析员”这个名字是我给他起的,因为broker能够代理很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那么同类竞品之间就会有个比较,当客户选择的时候总要有个分析,所以“产品解析员”就是负责这个事。
2015年1月15号,港府一声令下当夜12点就关闭了投资移民。本来吊儿郎当不疾不徐的那帮大湾区富人,一下子都慌了,各大入境口岸排起了长队,有的甚至先打飞机去上海(或其它大城市),再直飞香港,只要是12点之前把表交了,就算数。
这其实是一个信号,说明港险整个这个行当也到了盛极而衰的边缘了。但2015年还是迎来了一波小高潮,内地客户赴港投保的总保费接近500亿港元。到了2016年,风开始变凉,最后凛冽。
年初银联境外刷卡一次限额5000美金,但次数不限。醒目的人意识到这是风口变紧的预兆,于是加紧了境外刷卡买保险的操作。那年夏天,保费上亿,n部刷卡机轮流刷,连刷三天三夜的故事不绝于耳。
但到了10月,银联再次“落闸”,每张卡每天只能刷1次。从此,几百万几千万这种大单销声匿迹。
在broker的这一两年,我不用直接面对客户,但整个行业的冷暖却感同身受。10月秋凉,加上先前工作比较猛,一天早晨在办公室里坐着坐着,突然胸口一阵剧痛,仿佛里面的某个脏器被撕开了个口子。
起初还以为是头天夜里睡觉落枕,后来越来越疼,而且喘不上气,感觉自己命不久矣。于是,提着一口真气不散,我走到离公司最近的伊丽莎白医院,一查才知道是急性气胸。
接着就是做手术,从两根肋骨之间开个窟窿,下管,放个引流瓶。医生给开了4天的假条,然后出院,引流瓶继续挂着。
手术本来是小事,然而事态严重在于,就在出院的那天,公司发来消息说,可以不用回来了,因为公司转型做地产,港险开始缩减。说白了,裁员。
晴天霹雳啊!因病失业啊!这是2016年的12月,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凉薄与无情。 
在病榻上,也许是意志薄弱,竟然把宋鸿兵的五本《货币战争》都读完了,还于心有戚戚焉,一度认为在香港这里工作发展,是不是与虎谋皮。
这次失业后,想到了创业;这三四年来摸爬滚打,经验积累了不少。但心里仍然有些落寞,觉得港险这玩意终究不是甘心做一辈子的事业,早晚还是要再跳。
然而活下去的压力始终在,香港生活成本那么高,断粮可不是闹着玩的。于是还是拿起手机联系联系朋友,看看有没有项目可以一起做的。
3
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找到了一个。但仍然是broker。因为我知道这个行业迟早是收缩的,为了生计,只好硬着头皮去。
不过既然是打着合伙创业的旗号,哪怕是装也得装得像个合伙人,虽然自己知道,图的是那一点点底薪。
骑驴找马。
2017年过得相对顺当一点,因为这一年股市好。香港是个资本城市,股市一好了,一切都好了。而我出于对股票的由衷热爱,自己在这一年做了些东西。今天看来,正是这一点点东西,成为了日后转投分析师行业的敲门砖。
其实互联网券商的小风口在2017年已经兴起来了,伴随着一波内地客户赴港开立银行账户,那时候小行直接不给开,大行则坐地起价,一度一个账户炒到了2000港币以上。
我是直到2018年才意识到这一点。我的券商账户,还是在国君开的那些传统户口,千分之二点五的手续费被收的肉疼。
2018年初,我那位创业合伙人头脑发热,想做基金平台,我说你一没技术二没资金三没客户怎么弄,本地local有iFund把你逼上绝路,内地那些互联网巨头更是一个个虎视眈眈,更何况还是有鱼智投这些门口的颠覆者让你粉身碎骨,你怎么可能做得起来。于是吵了一架,随后我便懒得再去他那里假模假式地点卯上班了。
好了,又要继续找工作了。
之前每次找工作都觉得是新的机会,然而此次却生出了一种畏难的情绪。可能是岁数大了吧。
好在,那些年炒港股认识了一些人脉,于是便把自己安排进了一家转型做互联网的香港本地券商。香港有互联网业务的券商就那几家,扳着手指头都数得过来,我就不具体点名了。
在那里做的工作比较细碎,小到开户文件的审核,大到与常驻内地的技术部门的对接配合(其实就是产品经理的角色)。在这个岗位上,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中港两地的深层次差异。
坐在我隔壁有一个白头发的老爷爷,香港本地人,老派股票经纪作风。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接客户电话、给客户报价、帮客户下单。他每天的报价口吻我现在还能记得,像黑话一样。
“二五九四,而家造紧廿五个四廿五个五”(意思是2594这只股票,现在盘口是25.4对25.5)
“三三零六,卅二个七,帮你入咗啦”(意思是3306这只股票,32块7,帮你买进去了)
这位老爷爷,在香港绝对是早已取得功名的成功人士,凭着他傍身的那块RO金字招牌,加上这一辈子的工作经验,去到哪家券商都要最起码月入10万+无责任底薪,加上他帮客户倒腾倒腾股票,赚点手续费,美滋滋。
我很尊敬这位老爷爷,但我内心总有一种声音想对他说:“现在已经是2018年了,那些互联网券商都打到门口了,您这里还沉浸在九七年之前的美好岁月里吧~”
后来,我递交了辞职信,也是这位老爷爷帮我签的字。当时他还很惋惜地对我说,本来以为你会做得“再耐D”(再久点)的。
4
严格意义上来讲,到了2019年,我在香港已经7年了,可以换香港永居的身份了。然而到了年中出了这个事,我觉得前景又晦暗了。
香港是一个严重折叠的城市。今年这个事,在有的人看来,天塌下来了,伤筋动骨,元气大伤。但有的人几乎就是毛毛雨,根本不受影响。
说的是哪些人呢?有不少做基金经理的香港本地人,今年净赚百分之二三十的,不在少数,管理费收收也够在深圳湾买套房子的了。当然他们只是一部分。
还有哪些呢?我在香港扑腾这些年,见识涨了不少:有一次拜访的一家公司,他们的楼下便是中国内地某马姓富豪的家族办公室,低调到连门口都不挂招牌,最好是不要有人知道里面在干什么。
香港这种性质的公司不少,我想他们今年应该也没受什么影响吧。
当然富豪在香港并不是都很爽,那位帮金陵十三钗里面某位女演员拍下慈禧龙袍继而“名动京城”的江西籍商人,就因为换不起债躲在香港,公司退市了都不敢回去。
还有那些早年在香港横扫奢侈品、一张保单就投几百上千万、或者干脆投资移民壹仟万弄过来的那些大陆“土豪”;不知道这些人里面,有没有最近两年破产倒闭“活不下去”的内地民企老板们。
有风的年月,哪个不是在天上飞得牛逼轰轰的。风停了,谁掉下来了,谁还在天上,就一清二楚了。
终于,我还是决定回到内地,找了一份分析师的工作。在香港这些年,没有多少知识与技能的积累,而是倒买倒卖或者是拉皮条。成功不是这样就够了的。成功终究是要厚积薄发,是举重若轻,是水到渠成。
有人说我这些年在香港瞎扑腾,错过了内地最大的一波造富机会;以你这两下子,弄出份能融来几千万的ppt,应该不成问题。但是错过了,下次也许就是2030年了。
我却想说,就算是融来了几千万又能怎样呢?不是你的,迟早还是会还回去。
5
就在这个圣诞假之前的周末,在平安参加财神节的活动,请来了奇葩说的掌门人相声大师马季先生之子马东老师,讲90后应该如何面对30岁这道坎儿。
马东老师说了一个概念,叫做“以终为始”;他说,人到了30岁,开始知道时间的宝贵,开始去计较每一天的机会成本,开始以结果为导向,开始对人生倒排工期。
沉吟之间,觉得这个说法依稀应了30岁生日当天的那个梦。顿觉心中一阵慨然。
在今天看来,30岁之前,的确是做了很多原地推磨的事情;但这些事情如果能让人明白一些道理,也未尝不是有意义的。也许甚至比赚了一大笔钱要更有意义。到现在不再折腾的时候,会更加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以后应该做什么。
之前听过一句话,今天想想觉得蛮对的,拿来做最后的结尾吧:
真正属于你的东西,也许现在还没在你手上;但是只要你想要得到他,你便能得到,并且到了你手上之后,还跑不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