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今天是教师节,这篇是约的稿子,作者花花先是做了7年幼师,后来又做了3年全职妈妈,带自己家孩子和带别人家孩子有啥区别?全职中又有那些收获和曲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7年幼师再3年全职妈妈
我叫花花,生活在上海,是一名读学前教育专业,在一线工作了七年的幼儿园老师。3年前,我的孩子一一出生,之后我辞职做了全职妈妈,到现在为止,已经3年了。
当年是因为特别喜欢孩子,所以选择做幼儿园老师。那时候刚毕业,觉得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脸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就连哭的时候都显得那么可爱。
一直以来,对自己的孩子,也颇为期待。我自认为,有这么多年带一群孩子的经验,带自己的娃应该是件很轻松的事。
直到我的孩子一一出生后,才觉得以前的想法实在太幼稚,啪啪打脸。
所需知识的不同
带幼儿园孩子和自己的娃,年龄差别大,所涉及的知识很不相同。
以前,每学期开学前,学校都会组织学习, 除了校内培训,园里还会组织外出学习,参观优秀园所。此外,每周还有教研:总结教学经验,老师们会一起进行头脑风暴,不断学习彼此间的优点,共同进步。
幼儿园的孩子多半是3-6岁的,而全职的3年,我家孩子是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到3岁。 
除了工作期间形成的游戏化思维,其他一切,像是新生儿养护、婴幼儿睡眠、辅食添加、疾病护理,0-3岁婴幼儿心理、认知,都是全新的内容。
说真的,0-3岁的孩子比3-6岁带起来累太多了。
对指令的接受度不同
幼儿园的孩子们对我的指令执行力非常高,而自己的娃,则经常讨价还价。
以前,每次去户外,我会根据能力强弱,来分配孩子们的任务(毛巾、置衣篮、纸巾等),孩子们会因为被分配到任务而非常开心,争先恐后地执行
到了自己娃这里,画风完全不同:
“宝贝,我们要去户外了,你把出去要用的东西准备好哦。你拿玩具,妈妈拿纸巾水杯,我们俩分工合作吧。”
“妈妈,我还是小孩我力气很小的。” 
“宝贝,这都是你选出来要带出去的玩具诶,自己选的要自己拿哦。”
“妈妈,我拿着玩具就走不动路了。”
“那我们选两个比较重的玩具放家里吧”
“妈妈,这是我要带出去给xx玩的。”
苍天啊一针戳到老母亲的死穴,听说要分享给别人玩,老母亲立马找台阶下。
“那我们一人拿一半,你觉得这个办法怎么样?”
“好的”
日常就是口干舌燥……
对我招数的接受度不同
我的鼓励对幼儿园的孩子们很有效。但自己的娃,就算我演得再卖力,还是经常用一副看傻子的表情看我,得手把手带着做。
就拿整理玩具来说吧,
只要我一放整理玩具的音乐,孩子们就开始整理散落在区域里的玩具,分类分得特别清楚,最后还把玩具盒送回原来的位置,摆放好。
让我的小祖宗整理玩具那可是一言难尽啊,
我俩各一半比谁整理快;
我假装不会分类让他教我怎么放;
告诉他踩到玩具会摔跤受伤;
看绘本、拟人化的表演玩具们很伤心没有回到自己的家;
......
这些方式顶多两三次有用之后就不行了。
并且每次都能想出各种理由:
我累了
我口渴了
我饿了没力气
我想休息
我要上厕所
我等会儿还要玩
它们喜欢在地上
......
隔不了多久,就要想新的办法,每天都在斗智斗勇。
生活节奏不同
在幼儿园工作,有完善的流程,尤其是上海的基础教育已经非常成熟,我只需要按照一日活动的时间线,安排好每个环节的活动就好了。这些活动,也都根据教材早早的写好了计划。
除了新生入园那段时间,一群孩子一起哭,需要投入较大的体力、精力。每天脑仁儿疼、手臂酸、腰酸背痛,回家只想躺着。
但熬过那一阵,和孩子们之间的信任建立起来了,就一切畅通无阻。
在家带自己的孩子就完全不同了:每天都会有突发状况,计划永远都是用来打破的。
比如,今天不肯出门户外,要花十几分钟跟他沟通出门的好处,各种诱惑他出去玩。
比如,今天下雨,我得立刻调整安排。
比如,午睡跟着睡着了,起晚了,一天作息就乱套了,得重新规划晚上的时间安排。
为了防止拆家,还要每天想尽法子带他到户外去放电。
不但耗体力更费心力,想来想去最合适的形容就是:连轴转。
娃在家的一天
7点醒来起床:准备早饭、叫娃起床、引导自己穿衣裤袜、吃早饭、准备午餐食材、收拾户外活动用品;
9点左右出门11:30前到家、快手午餐、12点开饭;
12:30准备午睡、13:10左右睡着、准备晚餐食材、开电脑;
14:30叫娃起床、吃水果、收拾户外活动用品、15:30出门17:30前到家、做晚餐、18:30开饭;
19:20娃洗澡、20点自己洗澡护肤、20:30喝奶准备睡觉,20:45上床哄睡
…21:30还没睡着 【万劫不复的一天】
回想起来,班级也会有个别皮大王,但再皮也比不上自家的。
上班有下班,有双休,全职是7*24小时,全年无休。
说实话,带别人家孩子,就跟玩儿似的,带自己家的,才是真的累......

曾经的幼师当了妈妈的感悟
我时常在想这三年多值得吗?
孩子上学后我回归职场的难度很大。这3年我失去了很多。
1. 缺乏休息:
007的“工作”模式不仅压榨我的睡眠、体力还有我的情绪,每一样都在透支。当我被压榨一空时,负面情绪就向我袭来。
2. 记忆力、身体状况下降了:
因为太累,觉得记忆力大不如前。不止如此,皮肤状态急剧下降三年下来,美颜相机都遮不住长到脸颊的黑眼圈。
3 洁癖受到极大挑战:
家里乱就不提了,关键是吃饭吃一半拉粑粑,还得心如止水收拾干净,然后接着吃。

4. 缺乏自我价值感:
工作时,有幸荣获过校所属区域,优秀教师的荣誉,当时二十几岁的我,满满的价值感。工作时,我可以搞定班级里十几个孩子、三十几个家长,全职的时候,却常觉得一个孩子都搞不定。
不过幼师时累计的经验,还是帮助减少了带娃的难度。
这几条或许大家也能用得上:
1.多运用居家的材料做拓展:
陪玩可以将家里能运用的工具全都运用起来,允许他去探索,在适当的时候引导他。
比如我们一起学唱童谣《Baa Baa Black Sheep》。听完童谣后我们延伸的手工活动:搓揉餐巾纸粘贴羊毛。随后一一自己延伸了新的活动:根据歌词大意剪羊毛并且把羊毛做成衣服送到洗衣机(蹦床)清洗。
2. 变废为宝
幼儿园里经常做环境创设和区域玩具制作,我们居家也可以想办法变废为宝。
比如:日常使用的物品清洗干净,晾干以后,就可以用于作画、手工制作。
这个过程不仅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
原来贝壳可以变成小蝴蝶啊?原来鸡蛋壳可以做成小企鹅啊?
卷筒纸罐、废旧易拉罐,空瓶子,都可以用来做手工。


3. 尝试游戏力:
和孩子们长期相处,深深体会到成人化的沟通方式,是很难和孩子的思维保持同步的。而游戏力往往能化解冲突,获得孩子们的配合。
比如:某天在儿童乐园和小朋友玩,一个较大的男孩拾了一根树枝,小一些的孩子们看见了纷纷去模仿,不一会儿一人手里一根树枝拿着在奔跑,这是相当危险的行为啊。
我赶紧介入,带他们一起站在草丛边,跟他们说:“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怎么样?”然后压低声音假装说悄悄话:“超级好玩哦,不要被其他人听见。” 
“我们来比赛,看谁把树枝扔得最远。”
较大的男孩立刻跳出来说:我,我,我扔得最远。
于是我让他把树枝扔出去,然后为他鼓掌。
剩下的一群小孩见状纷纷模仿起来:阿姨,我也可以扔很远的,我也会,我也能,阿姨你看我的。
唰唰唰,树枝都扔掉了,一个潜伏的危险终于解决了。
总之,不管是带别人家孩子还是自己的孩子,都逃不过理解、沟通、用孩童的视角看问题。
结语
回到标题的问题,自己孩子和别人家孩子哪个好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思考过很多,最后的自我安慰是,这种差别其实真的超正常。
幼儿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他们明白在家和在幼儿园是不一样的,在幼儿园时,会将在家的闲散状态收起来,认真的对待老师给的指令,改变自己去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而自己儿子的眼里,我是妈妈,可以发嗲、可以耍赖、可以偷懒,
他坚定的认为,可以有恃无恐的跟妈妈zuo……
因为在他眼中,我们是永远无条件包容他的那一个。
全文完,这篇的作者是花花:)
最后,也祝老师们教师节快乐!
“在看”让更多人一起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