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冯小刚失真的“返璞归真”。
yours 非非马
昨天(12月17日)开始,冯小刚的新片《只有芸知道》千场点映启动。
我第一时间去看了。观影中途看了不下三次时间。

当然,“从前慢”,是冯小刚在本片里刻意追求的底层基调。
“从前慢”,意味着一种简单而低欲望的生活方式;
“从前慢”,意味着“一生只够爱一人”的极致专一。
而这两样,恰恰正是现代社会所极度匮乏,但也注定不会成为真正主流的。
对“成功”的极度渴望,慢不下来的工作节奏,高居不下的离婚率,无一不在诉说时代的真相。

但现实里有多匮乏,填补匮乏的渴求也就有多强烈。
李子柒的走红,便是极佳例证。
而一直以来,相当一部分的文学影视作品,正专司造梦填憾。
所以,看到有评论说冯小刚这回“返璞归真”,拍了部“中年童话”,我倒觉得,冯氏这回的“返璞归真”,大约依然是“精心权衡后的市场选择”。
也是那场众所皆知的“惊涛骇浪”之后,冯氏所打出的一张最为稳妥的“安全牌”——
而今不啻于坐在一座“活火山”上的冯导,现阶段,经不起任何可能会撩拨到电影审查与大众敏感神经的一点点“小火花”。
但错位和尴尬的是,向“从前慢”、向“古典情感”致敬的《只有芸知道》,从来就不是冯小刚最真实的精神气质。所以,这部电影拍出来也许是感人而赚人眼泪的,但并不真正动人。
这是一种刻意简化复杂性、失了真的“返璞归真”。
《只有芸知道》最大的漏洞是什么?

它自称是改编自真实故事——从片尾的字幕我们知道了,这取材于冯小刚经纪人张述先生和他妻子罗洋的经历。
但问题是,与电影里讲述的情节完全不同——我们还是从片尾字幕了解到,张述先生已先后参与了冯小刚十多部电影的摄制,而他的妻子罗洋是在2017年去世。
不得不说,现实里发生的,才更像发生在这个时代里真实可信的故事:十多年僻远小岛的单调生活,蓄积了对热烈俗世的渴望,最终还是要投身这滚滚红尘之中。
男主不会像片中所描绘的那样,一生仅以“女人和婚姻”来限定自己生命的全部,否则也不会在现实里给中国电影业里居于金字塔最顶端的导演做了这么多年经纪人;
女主也不会仅以“遇到了一个最完美的男人”来丈量自己全部的生存意义——也不得不说一句,这是一种怎样的女性价值观倒退啊……
主打“宠妻人设”《只有芸知道》,看似在讨好迎合女性观众,实则低估了当下女性的独立性和现代性。
再说回影片所编织的那个“婚姻童话”,你会发现,现实婚姻中所有可能会遇到、也必然会遭遇的“一地鸡毛”,在这部电影里几乎都不存在。

它有戏剧化的病痛和死别,独缺最日常、对婚姻真正具有屠杀性的“遍地鸡毛”,甚至是“鸡屎”。
婚姻生活,被“抽空”成了电影中明信片景观似的“美丽存在”。但这种“美丽”,无疑严重失真。
人生的真相,不是“明信片式”的拍摄与剪辑所“拼凑”出的幻象。
勇敢者寻找“生活的诗意”,是从生活本身的复杂性里“咂摸”出来,甜中带着万般的苦与涩。
其实,冯小刚不是不懂这个道理。
以冯氏对人性、婚姻和社会复杂性的认识深度,以冯氏的精神地图,那个拍《一地鸡毛》、《一声叹息》、《手机》的“冯裤子”才是本真的冯小刚。
作品本身会说话。
从系列贺岁片,到《集结号》到《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到《芳华》,冯氏以他的作品序列图谱,展示了他的狡黠与野心勃勃——对名利和江湖地位有野心,对拍出影史上真正牛逼的作品有野心。
向往成为somebody,夹缝中挣扎的求生欲,万般无奈中的妥协,一如《只有芸知道》的诞生。
这部电影的诞生,比这部电影本身,更能说明人生的真相。
这是真实而委屈的冯小刚,也是这个时代里无数野心勃勃渴望成功的男人女人,最真实而委屈的样子。
当然,也不能说冯小刚此番拍《只有芸知道》纯属虚伪,他内心深处的确可能存在过那样的时刻,渴望、向往那种极致专一的情感,向往“从前慢”的生活。尤其是在遭遇事业重创之后。
但就如同大多数凡人一样,人从来都有很多面向,人的感触感受常常带有“片段性”——被镶嵌在特定时间框架内,只在特定时间段生效。
作为一个被证明了“有无限野心”的导演,我不相信冯小刚未来会只满足于“返璞归真”拍“中年童话”——这种注定无法在影史上留下任何一笔的电影。
我中学时代爱看古龙小说,尤其喜爱楚留香系列。
还记得尾篇《桃花传奇》,负伤的楚留香飘零至一座孤岛,遇上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张洁洁。曾经也有过那样的时刻,一生仗剑江湖的香帅想就此隐退,从此与妻子过那种隐匿平凡的田园生活。

可结果你知道的,有些人,注定属于江湖。
伤口会改变一个人的想法,伤口痊愈之后,一样会改变一个人的想法。
而如果说,曾经的那个时代,人还有选择是否进入“江湖”的可能性,在当下这个时代,人正在或者已经丧失是否进入“江湖”的选择权。
不独是冯小刚,我们大部分人,恐怕都是被卷进“时代江湖”里身不由己的人。
“退隐江湖”,过那种“从前慢”的生活,恐怕只能是从“虚构影视”里去寻找的一个注定短暂的“美梦”。
所以,冯小刚拍的这个中年婚姻童话美梦,你愿意“入梦”吗?
是否“入梦”,是否愿意短暂地“入梦”,这之间也本没什么高下,只是一种选择。是特定情境下,观众于片刻之间产生的感受和选择。你说呢?
欢迎大家文末留言讨论,也欢迎点“在看”鼓励并转发分享。谢谢阅读!
非非马推荐导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