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摘要:鸿茅药酒再一次登上舆论风口,这次的原因是评奖。(点击阅读:鸿茅药酒获奖“社会责任明星企业”?没毛病啊

又是一年圣诞节,这个舶来的宗教节日,俨然已经入乡随俗,拥有了自己的本土特色,比如吃苹果,比如传谣言。
每年圣诞季,都会有一些有趣的谣言传播。前年流传最广的是东北屠杀惨案,去年是说国家不许大家过洋节,而今年这两天最喜闻乐见的是下面这条:

其实这条和前年的版本基本保持一致,除了将发生地从辽宁丹东搬到了北京,从大屠杀变成火烧圆明园,还详细地分析了三天庆祝的具体来由。
不过但凡混过几天网上论坛,参加过几次骂战的网民,就能从这些行文中嗅到浓郁的钓鱼味 —— 这是很典型的钓鱼贴,写这个的人故意编造一个谎言,为了钓出真的会相信这种谣言的盲目的人。
钓鱼贴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传播谣言,而是为了帮助我们去鉴别,谁是缺少基本的判别能力,又热衷于传播谣言的人。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平时这些喜欢传播各种“消息”的人的实际水平和可信度。比如著名的崔化钠事件就是如此。
而圣诞节谣言就是典型的钓鱼贴,用各种充满明显漏洞的谣言来甄别谁是日常生活中喜欢造谣传谣的“谣言传播节点”。

比如传播2019版圣诞谣言的人,一定需要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技能”才可以:

1,热爱将“爱国”挂在嘴边,并习惯用爱国抢占道德制高点 —— 我爱国,你不爱国,所以我赢了;
2,不仅完全不了解圣诞节文化背景,也完全不了解自己国家历史 —— 分不清八国联军几月进北京也就算了 ,圆明园是谁烧的也不知道;
3,缺少包容性,喜欢干涉别人的正常生活 —— 我看不惯洋节,所以你们谁都不能过。
请认真回忆一下这两天,自己身边有谁被钓出来了?
曾经和一个做社会学研究的朋友聊天,说起中国当今社会的人际交往问题,一个有趣的观点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不是我们总说的人情冷漠,而是相反,我们未能保持良好的距离。简单的说,很多社会人际关系问题,无论是同事朋友,还是亲戚家人,其实来自两个错误:1,自己的行为影响到他人;2,自己过度干涉别人的自由。
自己喜欢还是讨厌外来节日是一回事,禁止别人讨厌或喜欢是另外一回事。不喜欢吃辣的人不会跑去骂爱吃辣的,不喜欢红色的人,也不会天天攻击那些穿红色衣服的人。那为什么到了外国节日这种文化习俗上面,有些人就会四处攻击,甚至造谣来打击、鼓吹呢?
关于这点,我们去年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和大家聊了一下干涉反对别人过洋节自由的心理,可能是处于什么原因。
原因之一是恐惧
这种抵制外国文化的行为有一个专门的词,叫做“Xenophobia(恐外/仇外)”,这个词来自古希腊语,代表“陌生、外国人”的xenos和代表“恐惧”的phobos 放在一起就是了。牛津词典的解释为“对外国人的根深蒂固的恐惧”。
仇外情绪是人类的共性,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会有这样的情绪产生,只不过对于大部分仇外的人来说,自己仇别人是天经地义,别人“仇华”就该天打雷劈。
这种对“非我族类”的恐惧,在特定的环境下,很容易因人鼓动而快速增长。仇外情绪高涨可以将社会的不满意情绪外放,同时将各种敌对、攻击甚至奴役其他国家民族的行为合理化。在这方面元首是史上最著名的专家,在德国经济崩溃时,有效地鼓动了民族仇外情绪,将几乎全部德国人捆上了覆灭的战车。
相反的,在经济良好的时代,尤其是全球化的背景下,整体来说仇外情绪是会减弱的。毕竟仇外是对未知和陌生的恐惧,而解决仇外情绪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交流,不管是仇日仇美仇韩还是仇什么,基本上去旅行一次就治好大半了。上世纪我国外交破冰的时候,为了迅速改善美日等国民众对华长久的负面印象,用的方法就是公费邀请大量的国外青年来华座谈访问。
当然这样的好事可遇不可求,外国政府基本也不会像我们那么好心愿意自掏腰包请我们的仇外人士们去消解恐惧情绪。不过随着经济的自然增长,全球化程度的提高,跨文化交流和融合变多,仇外情绪就会自然减少了。
但为什么最近这些年我们的经济突飞猛进,感觉上“鼓吹反洋节”的声音却似乎越来越响了?除了互联网时代的“聚集放大”的影响外,“利益”也成为一个重要因素。
过去30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全球经济整体增速大部分时间还挺好看的,但这种好看背后,其实是收入增长的不均衡。从全球情况来看,可以看到收益最大的是两个“高峰”,一个是各国最富有的富豪阶级,另外一个则是中国所代表的“新中产阶级”。
传统的美国等发达国家富裕的中产阶级,则是曲线图上两个波峰之间的低谷,在这20年的浪潮中收入增长几乎为零,而这几年美国政治的剧烈动荡和右翼反弹,一部分原因也是基于此。
同样,虽然在过去30年中,中国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但这种利益并非是均摊的。有人多,有人少,并不是所有人都享受到了全球化的好处 —— 像大都市居民那样出国留学,去外企工作,放假海外旅行,购买各种更便宜的洋产品等等。对于很多人来说,随着文化全球化而来的,是更辛劳、背井离乡的工作环境,更大的贫富差距,以及诸多自己不了解就会被说成“落伍”的新文化概念。怀念旧时代的声音从来没有少过。而这些人无论是在任何年代,都是“回归传统”“反对洋化”的主力军。
另一个“利益”则在于“反洋节”所蕴含的商业价值。有需求,就会有聪明人看到这样的需求,比如今年的这一轮《洋节,再见!国家终于出手》传播链背后,就满满的是各种“国学”机构的影子 —— 上面截图的那个公众号就是卖各种“规”的国学课,例如这款“男为天,女为地,男主外,女主内”的《夫妻规》就是如此。
所以用“反洋节”营销,可以获得最精准的目标人群 —— “女权主义”也是个洋玩意,女德班多好啊?

但对中国传统的传承,重要的不是我们抵制多少洋节日,而是如何让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更多样化,更有趣,更符合时代的特征。

最后说两个和圣诞节有关的事情:
一个是我们的某位老同学,热爱国学天天儒释道,从创业做了医药行业之后,就更重视圣诞节了,用他朋友圈的话说“并不是因为医药西学东渐,而是因为越来越喜欢能有一个节日可以道一声'平安'。”
另一个是不久前在美国出差时,和当地朋友聊起来文化融合这些,他突然提起,“你知道吗,从你前年跟我提到“平安夜吃苹果”的典故之后,我圣诞节也会买几个苹果放家里”。当时就很晕,因为“苹安”是中国人的吉利话,一个老美干嘛要这么做呢?
他的回答很简单:“既然是一件吉利开心的事情,为什么非要去介意是谁首创谁传统的呢?”
洋也好,中也好,祝大家每个节日都吉祥如意平安快乐。
与教育相关的文章,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栏里输入“
教育
”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学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我们还剩下什么
  • 别用识字卡破坏孩子心中的汉字之美
  • 怎样的孩子容易被霸凌?怎样的会霸凌人?
  • 教育是服务,底线是安全
  • 幼儿园禁教小学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园该学的到大学都没教
  • 数学启蒙的赢家,和谁先数到100无关
  • 幼儿园门口的“分离焦虑”
  • 为什么要过洋节?因为开心啊
  • 皮纹测智商天赋?算命先生们还是省省吧
  • 只有1/9家长会看的文章,左撇子宝宝的养育建议
  • 你是哪种育儿风格的父母
  • 清明,如何和孩子谈死亡
  • 别用弟子规来绑架国学教育
  • 为人父母,你为什么不敢管教孩子?
  • 请教会孩子去面对那些“可怕”的人
  • 英语早教班不会和你说的事情
  • 欧美家庭最流行的熊孩子管教法:Time Out
  • 左脑逻辑右脑创意?你的大脑可不是这么分工的
  • 别了,毁在小升初上的华罗庚金杯赛
  • 给“少数派”家庭家长的育儿建议

  • 为什么要教孩子做个好人?用数学公式来推导一下
  • 吵闹不专注?蒙台梭利安静游戏的自律练习
  • 数学好的人,怎么买保险
  • 不吉利背后的中式死亡焦虑

  • 带宝宝去电影院的第一原则——别扰民
  • 贫困地区的教育公平,是去关注那些去不了清华北大的孩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