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住酒店,很多人可能会担心被传染疾病,尤其是性病。但实际上,除了阴虱,通过住酒店几乎不会传染性病。但如果酒店卫生条件差,比如提供的是重复使用的拖鞋,而且不清洗消毒,则可能会传染一些疾病,比如脚气。
说到脚气,可能很多人会心有余悸,除了影响美观,偶尔还会让人抓心挠肺的痒,容易反复,还要担心会不会传给家人,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那得了脚气应该怎么办?又应该怎么预防呢?
1. 为什么会出现“脚气”?
“脚气”,专业上的称呼叫足癣,是由红色毛癣菌、趾间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等引起的皮肤浅表真菌感染[1]
真菌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所以公共浴室、游泳池的地面、健身房、酒店共用没有清洗消毒的拖鞋,都可以成为真菌的传播媒介。汗脚、穿不透气的鞋子或免疫功能受损的人群,也更容易发生足癣。
此外,足癣也可以在自身传播,起初可能只是单脚出现,后面可能传染到了另外一只脚,甚至到手、腹股沟及其它部位。
2. 足癣是什么样子?
根据皮损外观的区别,足癣主要有趾间型、角化过度型和水疱型3种类型,几种类型可以同时存在,也经常会伴有灰指甲、股癣或手癣。
趾间型
最常见,脚趾趾缝间通常出现红斑、浸渍发白、糜烂或脱皮的情况,多见于3~4趾缝间;常伴随瘙痒,当趾间有裂隙时,会有疼痛。
图片来源:uptodate
角化过度型
脚后跟、脚底和侧面的皮肤呈现出弥漫性的皮肤粗糙、增厚、干燥、脱屑,一般自觉症状较轻微,冬季可能会发生皲裂、出血、疼痛
图片来源:uptodate
水疱型
多表现为脚内侧成群或散在分布的水疱或大疱,疱壁厚、疱液清亮,干涸后可有脱屑,有明显的瘙痒。
图片来源:uptodate
3. 得了足癣怎么治?
外用药
外用抗真菌药物是治疗足癣的首选方式,多数单纯外用药就可以很好地控制症状,且安全性好,费用低廉[1,2]
常用的外用药包括咪唑类(比如硝酸咪康唑、酮康唑)、丙烯胺类(比如特比萘芬、布替萘芬)、环吡酮、阿莫罗芬等,使用外用药时需每日涂抹1~2次,坚持2~4周。
咪唑类药物和丙烯胺类药物作为治疗足癣的最常见的两类外用药物,有研究发现,丙烯胺类的效果略好于咪唑类药物[3]
如果是角化过度型足癣,除了常规应用抗真菌药物,联合使用角质剥脱剂(比如水杨酸、尿素)的治疗效果会更好[1],但需要注意的是,水杨酸类并不适用于趾间型或水疱型足癣。
口服抗真菌药
口服抗真菌药物主要针对使用外用药效果不理想时(比如角化过度型足癣局部用药渗透性差或面积较大时涂药未能完全覆盖而引起治疗失败)、反复发作或者免疫低下(比如糖尿病、艾滋病)的情况[2]
口服抗真菌药包括盐酸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一般用法为盐酸特比萘芬250mg/d或伊曲康唑 200mg/d,趾间型和水疱型服用1~2周,角化过度型服用2~3周[2]
这两类口服药物的整体安全性较高,极少发生严重的肝损害,但对于本身有活动性肝炎、肝酶升高或者既往有药物性肝损害的人不宜使用,若要使用时,需要监测肝功能。
另外,盐酸特比萘芬常见的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比如腹胀、消化不良。伊曲康唑应避免与某些药物比如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等合用,以免发生罕见但严重的心律失常。
4. 苯甲酸类药物治疗足癣靠谱吗?
苯甲酸是常用的食品防腐剂,对各种细菌、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目前市面上有售的含有苯甲酸的外用药物多为复方制剂,比如复方苯甲酸酊的成分包括苯甲酸、水杨酸、碘、薄荷脑、冰片,辅料为碘化钾和75%乙醇,从配方来看就可知其刺激性,并不适用于趾间型、水疱型足癣,也不宜用于皮肤破溃处。
在有安全有效药物可选的情况下,不建议使用苯甲酸类产品来治疗足癣。
5. 孕期/哺乳期脚气发作可以用药吗?
孕期/哺乳期足癣发作时,短期内可能会带来瘙痒不适,长期不治疗会引起自身传播或传染给他人,继发细菌感染或癣菌疹,所以孕期或哺乳期出现足癣时,仍是需要干预治疗的。
在孕期/哺乳期这些特殊时期,一般推荐选择外用抗真菌药物。外用药物主要在局部发挥作用,极少量会被吸收进入血液,再通过胎盘屏障或进入乳汁的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小范围涂抹在足部,完全可以放心使用。
6. 如何预防足癣?
足癣虽然可以治愈,但容易复发,因此,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足癣的预防尤为重要,平时一定要多注意以下事项:
  • 不与他人共用日常生活用品比如拖鞋、木盆、毛巾、指甲刀等。
  • 在健身房、泳池或其他共同区域时避免光脚。
  • 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洗浴后及时擦干皮肤,尤其是趾间。
  • 穿透气性好的鞋袜,并及时更换。
  • 积极治疗所有真菌感染病灶[2]。
参考文献
1. UpToDate:皮肤癣菌感染
2. 手癣和足癣诊疗指南(2017修订版).中国真菌学杂志,2017,12(6):321-324.
3. Crawford F, Hollis S. Topical treatments for fungal infections of the skin and nails of the foot.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7 Jul 18;(3):CD001434.

更多皮肤问题,可通过二维码咨询医生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