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这个月刚刚放送的《怪奇物语》第三季不知道大家看了没有?
放心,你没有走错片场,我们想说的是:
一款我们熟悉而陌生的饮料因为这部美剧的热播,时隔34年重出江湖,然后卖爆了。
事情是这样的,可口可乐结合剧情中80年代的时代背景,跟Netflix搞了个联名,推出了限量复刻版“New Coke”。
这是比82年的可乐更容易挂杯的——85年的可乐。
△ 美国黄牛已经囤货准备在eBay上拍卖了,130元一瓶复刻版可乐
△ YouTuber争相进行开箱评测85年的可乐
可口可乐跟Netflix搞这个联名,并非是想要蹭个热点发笔横财这么简单。
这次真的是出于情怀。
《怪奇物语》的Slogan不是“这个夏天改变一切”嘛?
1985年的夏天,对于可口可乐公司来说,确实足以改变一切。
他因为一款产品引起公愤,却又因为它意外地获得了重生。
它就是“New Coke”。
众所周知,可口可乐就是美国的老干妈,是美国人乡愁的寄托。川普出访时随身必备可口可乐。
这项传统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当时可口可乐作为重要的军事物资,配发到每个美国大兵手上,流传到了世界各地。
△ 二战时士兵配给可口可乐
在二战之后,可口可乐占据了碳酸饮料界的霸主地位,市场份额达到了60%。
谁都没有想到,稳坐可乐界头把交椅的可口可乐,会在上世纪80年代因为百事可乐的竞争,遭遇重大危机。
从50年代开始,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家就经常擦枪走火,可口可乐曾经贱贱地跑去法院起诉百事可乐,想要禁止百事使用“可乐”的名称,结果被判败诉。
管如此,可口可乐仍然处于压倒性优势,销售额是百事可乐的五倍有余。
情况从6、70年代开始慢慢发生变化。垮掉的一代演变出的嬉皮士文化,热衷于反叛传统美国主流价值观。受到嬉皮文化洗礼的青年人,正在寻找新的社会标签。
在他们眼中,可口可乐就是一抹夕阳红,是中老年人专属饮料。
△ 嬉皮士喝百事可乐
百事可乐嗅到了风向,迅速将自己与青年文化捆绑在了一起,在广告语中宣称这是“年轻一代的可乐”。
他签下了流行之王迈克尔杰克逊作为代言人,还将“百事可乐——年轻一代的选择”的标语打到了杰克逊演唱会封面。
结果就是百事可乐在年轻人的圈子里越卖越好,喝百事比喝可口看起来更潮。
70年代到80年代,可口可乐的市场份额连续下滑15年,头也不回地走上了下坡路。
△ 可口可乐的市场份额1980-1984
眼看着与可口可乐的差距越来越小,百事可乐进行了一项挑衅性的营销活动:在全美开展消费者盲测挑战赛,闭着眼喝看看是哪款可乐好喝。
△ 可乐盲测挑战赛
单单在南加州,就有27万多人参加了百事举办的可乐盲测挑战赛,结果证明有60.12%的人更喜欢百事可乐的口感。
△ 百事可乐挑战赛海报
受到刺激的可口可乐公司嘴上笑嘻嘻,心里MMP,回家就组织了一场内部的盲测,结果和百事公司如出一辙。
这让他们彻底慌了。
经过分析,可口可乐发现了原因,那就是百事的口感相对可口来说更甜。
于是可口可乐一边在电视台疯狂打广告,宣称百事可乐受欢迎只是因为加了更多的甜味剂,一边又抽调了一支精锐的“化学部队“,启动了代号为“Kansas”的项目,旨在秘密开发新的可乐配方。
在烧光400万美元的研发投入之后,一款全新配方的可乐横空出世,它比百事可乐还甜。
在小规模的内测中(全美范围内20万次盲测),可口可乐惊喜地发现,这款新配方可乐不仅击败了老配方可乐,还击败了百事可乐,这就是大杀器啊。
时候摆在可口可乐面前的有两个选择:
1. 将新配方可乐变成“健怡“可乐这样的旁系产品线,用于制衡百事。
2. 用新配方彻底代替老配方,老配方的可乐不再生产。
当时的市场份额可口和百事已经非常接近,可口可乐担心如果采用了第一种方案,新推出的可乐会蚕食自家正牌可口可乐的市场,让百事可乐一跃成为行业No.1, 这是可口可乐打死也不能接受的。
因此可口可乐的管理层更加倾向于方案二。
谨慎起见,他们斥巨资委托国际咨询公司做了调查问卷,在被问到“如果新配方可乐是可口可乐的话,你是否会选择购买?”时,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示“会继续购买,尽管可能需要习惯一下“,仅仅有10%-12%的受访者表示出了愤怒。
这份消费者调查报告给可口可乐极大的信心。
在如何用新版可乐替代老版的问题上,可口可乐内部也产生了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咱们可以使个坏,偷偷把可乐的配方换掉,悄无声息地完成过渡。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样的风险太大,万一被媒体和公众发现,那就是一桩惊天大丑闻,能让可口可乐的招牌毁于一旦。
经过权衡,可口可乐还是决定跟公众摊牌。
1985年4月23日,在纽约的林肯中心,可口可乐像乔布斯发布iPhone一样开了场声势浩大的产品发布会。
乐队演奏完之后,可口可乐CEO 上台宣布:
我们改良了可口可乐的配方,我们将最棒的可乐变得更棒了!
这一刻,新版可口可乐正式诞生,他被命名为“New Coke”。

按计划,老版可口可乐会在一周之内全部停产,以后只卖新版可口可乐“New Coke”。
一时间,公众哗然。这是可口可乐的配方99年来第一次被更改。
改得怎么样呢?《时代》杂志的美食专栏作家很快出了测评:
“New Coke” 似乎保留了老版可口可乐的基本特征,它被赋予了微弱的肉桂色调,入口平和且柔顺,没有过于强烈的刺激。
它比原配方更甜,却没有回甘。
开始的几天,New Coke卖得不错,大家都想买来尝尝味道嘛。
热乎劲一过,由于再也买不到老版可乐,公众的热情开始反噬。
这时代变化快,没想到一直以“Real Thing”自居的可口可乐也变味了,等美国肥宅们回过味来,发现他们的信仰崩塌了。
肥宅们纷纷涌上街头,拉横幅,举牌子,围攻可口可乐总部,宣泄着他们的不满。
有人将改变可口可乐配方比作白宫被颠覆:
我们经历了那么多战争,就是为了捍卫自由,选择的自由,而现在我们居然不能自由选择喝哪种可口可乐,这就像给我们的自由女神像穿上了迷你紧身裤!
有人成立了“全美老版可口可乐协会”,致力于复辟老版可乐。成立后不久,这协会就获得了超过6万人的声援,募集了12万美元资金,用于“倒New Coke”运动。

百事可乐幸灾乐祸地做了个电视广告,一个老头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拿着可乐沮丧地说:他们居然改了配方……
这事还传到了古巴,连卡斯特罗都来说,可口可乐改变配方,标志着美帝国主义衰败的开始。
与此同时,可口可乐公司的800热线电话投诉量暴涨,从每天400通,增长到每天1500通,很快又激增到每天8000通,电话里人们的语气如丧考妣。
可口可乐公司总裁Roberto Goizueta在看望年迈老父亲时,被自己老爹揪住耳朵一顿责备。
不久后他还收到了一封极具讽刺意味的消费者来信,请求他在信中签名并回信,因为这将是“美国商业史上最愚蠢的高管”的签名,以后将极具收藏价值。
△ Roberto Goizueta
可口可乐没有想到,在问卷调查中那10%对改变配方感到愤怒的硬核粉丝,会对其他消费者产生“同伴压力”(Peer Pressure)。
所谓“同伴压力”在经济学上说的就是:人们因害怕提出不同的意见,被同伴排挤,而放弃自我主见,顺应别人的选择。
在那10%的反对者大肆讨伐“New Coke”时,原本觉得新版可乐口感还不错的消费者保持了沉默,并怀疑起是不是自己的味蕾出了问题。
回想一下,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比如一部国产电影上映,当几个KOL带领大家开黑时,你也会跟着黑,不黑不就说明你品味不行么?哪怕你内心觉得这片拍得其实还不错,你也不敢说出口。
说白了就是被带节奏了。
在四五月份,可口可乐做了一项问卷调查,仍有3/4的消费者对“New Coke”的口感表达了好感。前面说过的“全美老版可口可乐协会”发起者不服气,亲自出马参加可乐挑战,结果在两次盲测中都把票投给了“New Coke”,气氛无比尴尬。
△ 全美老版可口可乐协会创始人
然而到了6月份可乐销售的旺季,经过一系列的抗议事件,公众情绪已经一边倒地站在了“New Coke”的对立面,人人都对它嗤之以鼻,认为它摒弃了美国传统,背叛了美国精神。
△ 人们担心,下一代不再知道真正的可口可乐是什么味道
顷刻之间,“New Coke”的决策者成为众矢之的,可口可乐陷入了至暗时刻。
据目击者描述,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美国超市货架上的老版可口可乐存货已经被一扫而尽,各家地下室里的可乐存货也成了抢手货,大家都捂盘不卖,去谁家做客要是能顺走几瓶就赚大发了。
纵观国际市场,“New Coke”最先在美国市场发售,其他国家慢一拍,销售的仍是老版可口可乐。
于是许多原教旨主义者就将目光投向了海外,他们或是找代购从国外海淘可口可乐,或是自己驱车千里从美国跑到墨西哥扫货。
对美国肥宅来说,老版可口可乐就像极了真诚的爱情,等到失去后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短短两三个月时间,老版可口可乐在美国的市场流通价翻了好几倍,并且只有在黑市上才能买到。
在肥宅们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之际,可口可乐来了一个漂亮的回旋踢。
1985年7月11日,在“New Coke”问世79天之后,可口可乐又开了场发布会。
一个重磅消息宣布:
老版可口可乐重新回归,它将被贯之“经典”(Classic)的名头,与“New Coke”并行销售。
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动情地说:
我们在“New Coke”的市场调查里倾注了大量资金和精力,却无法衡量出公众对原版可口可乐的情感依赖。
可口可乐的魔力无法用调查问卷来测量,正如爱,自豪,与爱国心无法测量。
△ 可口可乐董事长宣布可口可乐经典回归
当天,美国所有媒体的头条都被可口可乐占据。
在接下来两天之中,可口可乐公司总共接到31600通感谢电话。
美国的肥宅们久旱逢甘霖,手捧着可口可乐classic,载歌载舞,热泪盈眶。
在“饥饿营销”之下,可口可乐classic的销量很快就超过了“New Coke”,并且远远地甩开了百事可乐。
到了1985年底,可口可乐classic的销量增长速率达到了百事可乐的2倍,可口可乐股价增加了35%,当时决定开发“New Coke”的高管全部获得了超级丰厚的年终奖。
这一年成了可口可乐的转折点。此后,可口可乐的销量一路飙升,达到了百事无法撼动的高度,保持领先地位至今。
1992年,“New Coke”被更名为“Coke II”。
十年之后的2002年,它完成了历史使命,悄无声息地推出了市场。
讲到这里,关于1985年“New Coke”的故事就讲完了。
因为结局是如此的出人意料,围绕着它还诞生了许多阴谋论。
有人认为推出“New Coke”只是老谋深算的可口可乐公司面对业绩下滑压力的一次大胆营销,饱受争议的 “NewCoke”重新唤起了公众对原版可口可乐的情感记忆,使得转投百事阵营的肥宅重新回归。
还有人指出,重新回归市场后的原版可口可乐配方已经被进行了替换,甜味剂被换成更为便宜的高果糖浆(HFCS),藉此每年可口可乐公司可以节省下5000万美元的成本。
“New Coke”就使用了高果糖浆,作用就是改变公众对原版可口可乐甜味的记忆,经过两个多月的过渡,消费者已经习惯了高果糖浆的口感,这时候再将其替换到原版可乐中就会神不知鬼不觉。
听起来都很有道理。
不论如何,85年的可乐都堪称人间极品。它在测评中表现最好,却被喷得最狠,最后还歪打正着地反手拯救了可口可乐公司。
可口可乐通过“New Coke”在商业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课:
人们的饮食口感是有情感依赖性的,这筑就了食品饮料企业的最大壁垒。
食品饮料的配方就跟情人一样,还是老的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