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公众号米粒妈频道)
上个月,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逝世,享年102岁。
因为米粒妈曾经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所以对贝聿铭老先生的作品有一些了解。
几乎每个去过香港的人,都有一张背景是中银大厦的打卡照。
到巴黎游览,也都会折服于卢浮宫前美轮美奂的玻璃金字塔。
这两个建筑是贝聿铭最被人熟知的作品。
被誉为“现代建筑最后大师”的贝聿铭,才华横溢。不过,发生在他身上的,可不是什么“草根逆袭”的翻盘好戏。
贝聿铭背后的贝氏家族,据说可能是中国唯一“富过十五代”的家族。贝聿铭则是响当当的“富十五代”。
贝氏家族的世代荣光
清朝乾隆年间,贝氏由于经营中药业,成为“苏州四富”之一。
到了近代,贝氏家族以同为第十三世孙的贝哉安和贝润生两支最为兴旺。
贝润生一支被称为“顏料大王”,苏州最负盛名的“狮子林”就是贝润生留下的。
贝哉安这一支被称为“金融世家”,他的三儿子贝祖贻承袭父业,成为中国银行的创始人之一。贝祖贻,也就是贝聿铭的父亲。
除此以外,贝氏家族还出了诗人贝青乔,藏书家贝墉、贝信三,中国最早留学西方的建筑师贝季眉,资深教育家贝季瑶,女画家贝聿昭,科学家贝聿渠、贝聿铣,经济学家贝世鸿等名人……(这也太牛了
贝聿铭的四个子女中,三个儿子和父亲一样,毕业于哈佛大学,从事建筑工作,女儿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法律,后来从事法律相关工作。
贝聿铭的孙女Olivia Pei考虑在外交、政治或者国际贸易间做选择;另一个孙女Anna从小对艺术史和古代文物感兴趣,则选择在哥大学艺术史。
看来贝氏家族的荣光,要继续蔓延到16代、17代了。
让米粒妈好奇的是,从中国到美国,历经百年风雨,这个名门望族非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在不同的领域大放异彩。
诗书传家,自带贵气
作家马伯庸曾说:“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
见过贝聿铭子女的人都说,在贝氏兄弟身上可以隐约感觉到一种贵族气质,这不单源于他们显赫的家族历史,更重要的是那种骨子里雷打不动的自信心和绝不卑躬屈膝的处事方式。
贝家人都很自信,因为他们相信有一样东西谁也拿不走,那就是知识。
贝家历来重视教育,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要上学。贝家还有一条祖训——男丁必须做事。
贝家从没出过提笼遛鸟的公子哥。
贝聿铭的继母喜欢读书,她精通英语和法语,文化造诣深厚,即使在耄耋之年,仍然每天都要浏览纽约的各大英文时报。
从小耳濡目染使得贝聿铭也嗜书如命,他常常躺在被子里读书,一看就是大半夜。
贝聿铭常常告诫年轻人要多读书:“知识涉猎一定要广!多看看金融、财会、进出口、税务、法律方面的书。”他说,要想成功,仅靠才华是远远不够的,“求人不如求自己的大脑”。
成名后的贝聿铭没有太多读书的时间,但他仍然有自己汲取知识的方法。
他拿到一本书会从上往下看,像下楼梯一样,一目十行简单浏览,若发现此书含金量太少,就此放下;若发现值得细读,就放在另外一个书架上。
无论是乘车出行,还是外出旅游,贝聿铭总喜欢怀揣一本书,走到哪读到哪。
即使到了九十多岁,贝聿铭仍然每天听新闻、读报纸,订阅杂志从不间断,床头、桌面放满了他的书。
与此同时,他还时刻关注着行业的新动向、新材料、新技术,保持思想意识的与时俱进。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写过米粒姥爷寒门逆袭的故事。
米粒姥爷出生在湖北最贫瘠的大别山区,他的父亲是孤儿、做过乞丐,他的母亲曾是弃婴。
米粒姥爷常说,如果不是因为努力读书参加高考,他现在估计还在像他哥哥一样“修理地球”(种地)呢。
虽然米粒姥爷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但他其他的兄弟姐妹都还在农村,仍然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我奶奶晚年的时候,在六个子女家里都住过。她说,其他家庭里的孩子们每天放学后就是看电视,或在外面疯跑、瞎玩。
只有我们一家三口会在晚饭后,每人捧上一本书,醉心地阅读。
奶奶说我们“一家人都爱‘偷书’”(读书,老家话是“偷书”
),说我更是“偷书偷到美国去了”。
世界从不会亏待努力的人。
环境瞬息万变,每天都有努力的普通人在崛起,也有坐吃山空、停滞不前的“精英”被甩在后面。
读书、学习,努力自我增值,才是最好的竞争力。
知识改变命运,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时代,哪个阶级,都如此。
重视家庭,保持亲密感
贝聿铭的两个儿子说,“我们全家总是坚持一起聚餐。即使我们都结婚了,母亲也会在周末将大家召集起来,吃饭或是进行其他活动。”
“母亲去世后,我们依然常与父亲聚会。”
贝聿铭的孙女也说,除了周末全家聚餐,爷爷的作品发布会,也必定是家庭全员都要到场见证。
这种亲密感,正是家庭的重要所在。
在美国生活的那段时间,米粒妈经常参加当地朋友的家庭聚会。给我触动最深的就是他们的家庭观念,工作再忙,也不会舍弃陪伴爱人和孩子的时光。
所以我们经常见到一些外国人因为工作关系外派到中国,就算只有一两年,他们也会拖家带口。正应了港剧里的经典台词——一家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整整齐齐。
这一点,连奥巴马也不例外。
对他来说,星期六是属于家庭的,女儿上完舞蹈课,全家人一起吃上一顿美味的披萨,有时也会叫上朋友一起。
米歇尔辅导孩子们的家庭作业,也喜欢和她们躺在床上聊天。
奥巴马8年总统生涯里,一家人手拉手滑旱冰,一起骑车出行,畅游巴厘岛,在河中“激流勇进”这样的温馨场景一点都不少。
米粒妈的一个朋友,是一家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创始人。
他每天都需要把大量工作带回家去完成。为了跟4岁的儿子有更多的相处时光,他下班准时回家。
陪孩子阅读、一起玩游戏、帮忙洗澡、睡前聊天、哄睡……一样都没落下。同时,他把处理工作的时间改在了每天清晨,晚上10点睡觉,早上4天起床工作。
周围的朋友都赞他是“中国好爸爸”。
米粒妈的另一个朋友,两个孩子的妈妈,也是一家著名互联网教育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她的工作在北京,家却在上海。每周一早上,她坐上高铁奔赴北京,每周五晚上,她再赶回上海,跟家人欢度周末。
上周六一大早,她发了个朋友圈,说临时接到“命令”,孩子们想要到公园野餐。
她说,感谢“XX鲜生”,半小时内就把寿司、三明治、水果、饮品和各种小零食送到眼前。
以为孩子能被老母亲的智慧所折服,没想到,俩孩子瞟了一眼桌上的食物,再互相对望一眼,挤出几个字:“妈,有点敷衍啊~”
其实,我的这个朋友在面对家庭和孩子的时候,可真的一点都不敷衍。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我送给她宝宝一套布书,她非常喜欢,后来也不知哪来的勇气,决定亲手为孩子缝制布书。
绝不是某宝上现成的材料包,缝个边边就能搞定的那种!她从布的选购,到图案设计,到绘图剪裁,到缝制完成,全部一手包办。
最后的成品真的是诚意满满,创意十足。
我曾经问过她,工作忙得不行,哪有那么多时间做布书啊?她说,每天早上早起一个小时,每周末往返京沪的高铁上,这不都是时间吗?
米粒妈身边,这样重视家庭的人还有很多。而且,我发现,越是事业出色的人,越重视家庭。
他们虽然忙,但都没有把“忙”当做不回家的借口。该努力工作的时候工作,该陪伴的时候也能够全身心投入。
正如颜如晶在《奇葩说》中说的那样,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观众。连续剧不看可以补,但孩子的人生补不回来。
在爱与陪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人群中会闪着光,自信、笃定、善良……这样的品性同样会一代一代传递下去。(米粒妈频道 :MilimaPinDao(点击可关注))
母亲的分量不可低估
与现代婚姻重视“有车有房”不同,贝氏家族在择偶上更看重门当户对,选择文化世家通婚,有利于培育优秀的下一代。
贝聿铭的母亲,是清朝最后一任国子监祭酒的女儿庄氏,擅吹笛子,一辈子吃斋念佛,可惜在1930年,患癌去世。
后来,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贻又娶了“江南名媛”蒋士云。蒋士云的父亲当年曾在北洋政府任外交官。
蒋士云从小天生丽质,聪颖好学,10岁时被家人送往上海读书,12岁随父亲赴北京,在英国人办的学堂里学习英语。
16岁时,作为驻外使节的千金小姐,蒋士云又随父母远赴欧洲,并在法国巴黎留学一年,在熟读英语的基础上又学习了法文。
贝聿铭自己的太太陆书华,父亲是麻省毕业的工程师,陆书华在上海中学毕业后,赴美国攻读本科,由此机缘与贝聿铭相识。
一直以来,婚姻上的“强强联合”常常被大家误解为简单的“政治婚姻”。一个有见识的母亲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却往往被忽略。
这段时间,米粒妈正巧在看《宋氏家族》这本书。不得不感叹,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这三姐妹的母亲倪珪贞,才是真正的有见识的“虎妈”。
倪桂珍是个典型的严母,在家中树立规矩,很有威严。同时,她特别注重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最难能可贵的是,倪桂珍在三个女儿的教育问题上极有远见。
倪桂珍的父亲是牧师,母亲是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后裔。她中学毕业于今天的上海市黄浦学校。作为1869年出生的人,熟读数学、英文、科学,擅长钢琴,而且没有裹脚(这是多么进步啊!)。
正因为倪桂珍受过良好的教育,因此在她的思想里,绝无“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观念。
孩子们还很小的时候,她就打定主意,三个女儿一定都要出国读书。
在一百多年前,宋氏三姐妹在母亲的影响下,小时候的读物居然是英文绘本!这种教育理念实在太超前了!
20世纪20年代,宋氏家族登上历史舞台,影响整个中国政坛长达半个多世纪。
宋庆龄婚配孙中山,受世人爱戴;宋美龄嫁给蒋介石,成为第一个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的中国人;宋蔼龄联姻孔祥熙,富甲天下。
她们三人及其他们的丈夫对中国近代史的推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她们整个家族对一个国家命运的影响力令人惊叹。这与母亲的教育息息相关。
毫不夸张地说,倪桂珍才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强“辣妈”。
给子女选择的自由
贝聿铭家族的家庭理念是非常中国式的、甚至有着很深的儒家精神,但贝聿铭对于子女的教育是秉承西式的理念,对子女的成长始终坚持开放、肯定的态度。
贝聿铭从未要求子女接他的班,结果三个儿子都“子承父业”——去世的长子贝定中是城市规划师,贝建中与贝礼中都成为了建筑师,兄弟二人创立了“贝氏建筑事务所”。
与父亲同样毕业于哈佛建筑系的贝礼中说:其实我在大学时,有很多机会去教书,当然做一名建筑师最终是我的决定,我并不后悔,这是个神奇的领域。
贝建中也明确否认是父亲有意识地培养他子承父业,称一切都是自己的兴趣使然。
我进入哈佛大学后,专业选择了物理和数学。后来我决定要改变,因为我同时还喜爱建筑,所以就改了专业方向。
当我告诉他,我要学习建筑的时候,他说‘Well,all right’,但他从没把我往那个方向推。
在子女教育方面,贝家似乎一贯报以这种开明的传统。
贝礼中说,就像我父亲对我一样,我不对女儿施加太大的压力,或告诉她应该做什么。
我希望她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并热爱它。我希望能为她提供最多的机会,但她又能自主地做出选择。
给子女选择的自由,其实是一个既简单又艰难的过程。这让我想到了高晓松。
米粒妈对高晓松最早期的印象恐怕就是《同桌的你》
,知道他是音乐人,后来又拍电影、当评委,做脱口秀,还加盟过阿里音乐。感觉他挺能折腾的。
他的人生,正如他文章里所写的那样,“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后来了解到高晓松的家庭和成长背景,原来他对自由的追求,正是源自他的母亲。
高晓松出生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里,母亲张克群是清华大学教授,也是著名的建筑学家,师从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
高晓松从小住在清华校园里,四周的邻居,随便踹开一家的门,里面住的都是中国顶级的大知识分子。
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高晓松自然不会太普通。
但是高晓松的母亲没有因此为他框定出一条世人期待的“成功之路”。
母亲最坚定的人生信条是“不苟且”,她一个人背包走遍了世界,研究各国建筑。
母亲的世界观就是孩子的世界。受母亲的感染,高晓松也成为了追求自由的人。所以我们才看到了如此鲜活、立体的高晓松。
贝氏家族——这个可能是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传承至今,繁盛不衰。
神秘?其实一点也不神秘。
不外乎是父母重视教育,做子女的榜样,自律且开明;子女努力奋斗,善于把握机遇,即使丢掉家庭的庇护,也一样能在其它领域做到最好。
这些,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每个家庭都可以做到。
富不过三代,大概说的只是物质上的财富。
精神上的财富,才是世世代代可以传承不惜的。
我之前去北大附小听闺蜜的做课讲座,整个三年级100多个孩子全都用思维导图做笔记 
讲真,教育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差异不仅是孩子获得知识的宽度区别,更是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
哈佛、斯坦福、牛津、剑桥都强烈推荐思维导图。咱们已经团了5500+份思维导图课啦~但这次是18节全新升级视频课,一对一指导,让孩子学习效率翻倍
对很多孩子来说,写作文是一道坎。这次我找来了《管家琪的童话作文课》,是有着30年写作经验、荣获金鼎奖的台湾童书皇后管家琪著作的,从童话入手,提升孩子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夏季好物当然也少不了,这周有给孩子的美国CamelBak水杯、给妈妈的Prada代工厂凉鞋、泰国黄金胶原口红、澳洲薯条闪电裤,感兴趣的赶紧去“阅读原文”看看吧
PS:六一儿童节,妈妈们给孩子们准备了什么礼物呢?不如来囤书呀
米粒妈给大家薅来一大把超值羊毛!
除了当当全场自营图书满100减50的活动,还有米粒妈额外给大家的满200减30优惠券!可以多次使用哦~
公众号回复“儿童节”就可以领取啦,不过数量有限,先到先得哈,截止日期是6月2日,妈妈们冲鸭!
注意,优惠只能在小程序上用,别的渠道不行哈,自己领到了也别忘了分享给小伙伴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点击可关注),美国海归、原500强高管麻麻一枚,专注于3-10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3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
【米粒妈学院】
29.9元百节外教课已团25000+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