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接《
南国往事(上)
》。

    上官文华手中纸扇落到脚下的青石板上,发出一声清脆的声响。众人听的入迷,几乎没有人发觉。
    但青衣老者仿佛注意到了他,语气舒缓了一下,然后继续讲述。
    “太宗皇帝继大统之前,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斗争。”
    “红武二十七年,太祖皇帝驾崩。留遗诏传位给幼帝,李皇后监国。当时,追随太祖皇帝平定天下的一干元勋名将尚在,皆手握大权,太祖心知孤儿寡母镇不住场,便托孤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叶大人,命其为顾命大臣辅政。”   

    “说起这叶首辅,可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和我们广州府还有莫大的渊源。建国初年,他曾在‘南天王’蔺将军麾下,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广州提督;其子后来也曾长期担任广东布政使,是广东官场本土派的领袖。”
    “叶大人因为其一生传奇的经历,被后人称作‘时空穿越者’。人生逢乱世,生死系于一线,成败就在一念之间的选择。多少英雄豪杰一步踏错,万劫不复。而叶大人每次都在九死一生的历史迷宫中找到了生门,多少次关键节点的选择,把把押对,更有生死时刻救驾的盖世奇功。不仅成就了自己位极人臣,家族也是瓜瓞绵延兴盛至今。
    “太祖皇帝生前,曾引‘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赞扬叶首辅。这吕端的故事,你们可知否?”
    面对老者的问题,众人一脸茫然。
    上官文华当然了解,作为一个志在天下的封疆大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只不过是入门课。

    见众人不答,老者继续说道:“烛影斧声,大家想必都听说过。宋太祖暴卒,皇后派太监王继恩去召太祖儿子赵德芳进宫继承大统,却不料王继恩召来的是赵光义,就这样赵光义当上了皇帝,也就是宋太宗。”

    “太宗皇帝末年拜吕端为宰相。有人劝太宗皇帝,说吕端年事已高,为人‘糊涂’。太宗皇帝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遂坚持授吕端大权。”

    “太宗皇帝驾崩后,吕端入宫,发现只有王继恩和李皇后,不见太子赵恒。吕端担心有变,暗中通知太子赵恒赶紧入宫。之后,吕端果断囚禁王继恩,挫败皇后阴谋。即位大典上,吕端为了防止掉包,请求侍臣卷帘。他登殿审视,确认是赵恒后才退降殿阶,率群臣高呼“万岁”。这便是‘吕端大事不糊涂’的由来。”

    “唉,太祖皇帝以吕端来赞叶首辅,其心意可谓用心良苦。这身后之事,叶大人虽没有遵循太祖的遗愿,却应验了这句‘大事不糊涂’。”
    上官文华双唇紧抿,似乎在回忆什么事情。
    “建文元年,叶首辅挟幼帝,与前太祖亲信、侍内卫大臣王将军一起,在保和殿发动政变,幽禁李皇后,罢黜李皇后一干党羽。随后,叶首辅做了一件大事,便是请太宗皇帝出山。”
    “说起这太宗皇帝的生前身后事,恐怕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太宗皇帝16岁便离开巴中老家,此后毕生再未踏足故土。母亲去世之时,他远在异国他乡;父亲去世之时,正是本朝立业最危急存亡之秋,流窜万里,不得落脚之地。太宗皇帝的结发之妻因难产在他怀中去世,第二任夫人在他下狱之际弃他而去,直到遇到浦皇后,才终得一人相伴终生。”
    老者长叹一声道:“不流血,不成佛啊。”

    “太宗皇帝早年追随太祖皇帝平定天下,逐鹿中原,门生故吏遍布天下,颇有唐代初年秦王的意味。特别是在蔺将军命陨后,原关外一派被清算,太宗皇帝诸多旧部填补空缺。”
    “当时手握兵权、可左右京城大局的直隶提督秦将军,坐镇关外、虎视眈眈的奉天提督李将军,均是太宗皇帝亲信。更不要说朝堂之中的文武百官,多少人是他旧吏门生。”
    “红武末年,太宗皇帝曾被授军政大权,主导过一段时间的拨乱反正,在官场民间皆积累了巨大的声望。在当时的局面下,幼帝面对众多开国元勋老将,难以把控局势,只能靠太祖遗诏发号施令。太宗皇帝继大统已经是众望所归。”
    “建文二年,幼帝被废。太宗皇帝即位,改元永乐。身在四川的赵巡抚被上调入京,任参知政事,后高升内阁首辅;赋闲的前陕西胡巡抚奉命入京,先后执掌礼部和吏部,后立为东宫监国。胡、赵二人,也成为永乐年间太宗皇帝推行令政的关键人物。”
    “胡大人在吏部尚书任上,对红武年间的诸多冤案一一平反,为后来一干人重新出山扫平障碍。特别是当时的‘六十一人大案’,这是太祖皇帝钦定的大案,胡大人顶住巨大的压力,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方最终翻案。”
    “可惜可叹啊,十年之后,胡大人在面对政敌巨大压力的时候,这些人竟然鲜有为他说话的,更有甚者,落井下石。”

    “唉,世事难料。本朝开国的前50年间,竟没有一位东宫能顺利继位,东宫竟成为一个魔咒。直到高宗之后的和宗皇帝,才成为第一个顺利继位的太子。”

    听到“魔咒”二字,上官文华眉头紧皱,右手不停搓着纸扇。
    “永乐年间的革新,启自安徽和四川。之后,广东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基础,成为永乐革新的主战场。当时的广东巡抚,正是今上的令尊大人。”

    “彼时,紧邻夷邦属地香州的鹏州,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一街之隔,鹏州杂草丛生,萧条冷落,香州则车水马龙,繁荣蓬勃。30万人口的鹏州,每年有12万人偷渡到香州务工。全城所剩皆是老弱病残,十几万亩良田撂荒。”
    “在抓回逃犯安置的临时收容处,巡抚大人问外逃青年,为何要去弃国赴香州,答曰:‘穷’。”
    听到这,上官文华嘴角微微露出一丝笑容。就在他离任之际,历经几十年的努力,鹏州在琅琊榜上的排名终于超过香州,一时轰动海内。
    老者继续道,“要革新,首先要让各位官老爷们的脑袋变新。面对手下知府道台们的茫然不知所措和对鹏州这个‘特区’的巨大疑义,巡抚大人决定赴京,向太宗皇帝详述革新一线的种种问题。”
    “听罢巡抚大人的汇报,太宗皇帝斩钉截铁的说:‘划出一块地方来,叫做特区,过去那陕甘宁就是特区嘛。宗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为了统一大家的思想,巡抚大人向太宗请旨,获准带手下各路知府赴香州考察。看到香州的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大家无不感慨。一河之隔,竟是天上人间。”
    “再看看香州店铺中卖的货物,水果来自南洋,粮食来自米国。广东父老乡亲们省吃俭用拿去香州交易的各种‘宝贝’,香州百姓弃之如敝履。广东的知府大人们各个低头不语,心中很不是滋味。回国后,对于革新一事,大家再无疑义。”
    “永乐三年,巡抚大人上调京城,襄赞中枢。为继续广东的革新大业,太宗皇帝几经考察,终得干将。下旨调奉天任巡抚南下,执掌广东。”
    “为试探履新任巡抚大人对于革新的态度,借白天鹅驿馆开业之由,香州巨贾霍官泰邀请任巡抚题词。在众人的观望中,任大人欣然命笔——‘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听到这两句诗,上官文华不由自主的为前任点头赞许。大诗人李太白的绝句,此时时刻,真是恰逢其境,意味深长。
    “然而,这‘轻舟’到底有没有已过‘万重山’,下定论却是为时尚早。”老者一声感叹道。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