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库管为您推荐的
第38期人物推送
本文共2865
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2000年,美国方言学会曾举办过一次“世纪之字”评选活动。
获得提名的“世纪之字”有“自由”、“自然”、“科学”、“正义”、“OK”、“她”和“书”等。
进入决赛只有“她”和“科学”二字。
而最终,“她”字以35比27的票数胜过了“科学”,摘得桂冠,成为了“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
在中国近代史上,“她”字被认为是五四时期中国人“所发明的最迷人的新语词之一”
此一字的发明,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事件。
而说到“她”这个字,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伟大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教授。
“她”和“它”的创造者
刘半农教授也是一“奇人”。他天资聪颖,6岁就能咏诗歌、作对联。
刘半农
1913年,刘半农辗转进入中华书局做编译员,将安徒生、小仲马、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高尔基等名家的作品翻译成中文介绍至国内。
这也是安徒生、高尔基、狄更斯等著名作家的作品首次被翻译成中文。
1916年,中华书局陷入财务危机,刘半农只得另谋他路。
恰巧此时陈独秀正在为《新青年》招兵买马,刘半农得以加入其中,并与陈独秀成为至交。
后又在陈独秀的推荐之下,被蔡元培聘请为北大教授,一同执教的还有钱玄同、周作人、胡适等人。
陈独秀
也是在此期间,刘半农创造出了21世纪最迷人的新词:“她”
有过无数翻译经验的刘半农深感中文只有”他“这一个第三人称代词的不便。
因为翻译到英语中有“He、She、It”三个Ta,译成中文时并没有办法一一对应,很容易产生歧义,于是他提出用“她”这个字来指代女性的他。
此言一出,便犹如透出一颗炸弹,引起事件轰动。
一位叫寒冰的人发表了《这是刘半农的错》一文,认为创造“她”字毫无必要。
跟着就有人发表《她字的研究》来支持刘半农,然而寒冰跟着又发表了一篇《驳她字的研究》。
如此一来二去,这个“她”字就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之中。
年轻时候的刘半农
保守派和很多女性对这个字都表示强烈的抗议。
女性们认为,为什么要将女性第二人称改为“女”加“也”字,而不将男性第三人称改为“男”加上“也”字呢?
这是对她们的一种不尊重,是重男轻女的表现。
不仅是外部,《新青年》内部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周作人在《改革》一文中提到,“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狠觉不便。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
但又觉得,“现在只怕‘女’旁一个‘也’字,印刷所里没有,新铸许多也为难”,所以最终决定,“姑且用杜撰的法子,在‘他’字下注一个‘女’字来代”
周作人
钱玄同也认为,“半农造的这个字不甚好,应该用‘女’加上‘它’字来指代女性”。
而胡适则认为应该直接译成“那个女的”。
钱玄同
于是当时很多翻译作品中,都以“他女”、“那女的”来翻译英文中“She”这个字。
但如此翻译就使得文章太过繁杂,于是大家最终决定,还是用“所谓伊人”的字来指代女性。
至于刘半农本人的态度则是,“对于这个字的读音上,还有些怀疑,所以用的时候也很少”。(其实用“创造”二字不太准确,古文中早已有“她”字的存在,不过是个生僻字,读作“jie”,同“姐”)
所以即便是造出了这个字,刘半农也未曾用过。倒是俞平伯几位,在自己的作品中用到了“她”这个字。
直到后来在伦敦留学期间,困顿的刘半农写下《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思念祖国的诗歌,才算是他本人第一次用到了“她”字。
这首诗又被半农先生的朋友赵元任改编成歌曲,传唱至今。而后,“她”字渐渐传开。
半农先生又觉他字指代男性和中性两意不妥,遂又创造出代表中性的“它”字。
郭沫若在诗集《女神》中,鲁迅在小说《祝福》中都自觉地使用了“她”字,随着“大咖”们的使用,“她”之一字也渐渐稳固了其地位。
以身试骂的北大教授
虽身为北大教授,刘半农却也做过几件颇为幽默的“荒唐事”,其一就是“以身试骂”。
为了编一本“骂人专辑”,刘半农特登报启事,征求各地骂人之语。
通晓多种语言的赵元任听闻此事之后,特意赶来,用三十多种方言将刘半农“痛骂”一顿。随后周作人又特意跑过来用绍兴话将他“骂”了一通。
这还不够,上课时他还向学生们征询骂人的话,又被学生用广东、宁波等方面“大骂”一顿。
后来刘半农去拜会著名学者章太炎,章太炎也听说了此事。
就轮着用汉代和唐代的骂人话将他“骂了一顿”,末了还告诉他出自于何处、是何人所说。“骂”了整一个上午。
和刘半农同来的人受不住,只得向章太炎作揖告说,“我们麻烦老师很久,现在我们要告辞了。”
另外一事就是为妓女赛金花写传。
赛金花乃清末名妓,恰是反应那个年代屈辱的侧影。
刘半农亲自带着学生商鸿逵去访问她,并写成了《赛金花本事》。
为此,胡适还说,“大学教授为妓女写传,还史无前例。”
赛金花
但后经国学大师陈寅恪考证,此《赛金花本事》与他的封刀之作《柳如是别传》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初中学历被嘲而前往异国求学
刘半农也可谓是腹载五车,博贯古今之人。
但当初北大的很多教授都觉得他太“浅”,他的初中学历也成为了一块扎眼的短板。
在一次《新青年》编委组成人选讨论会上,胡适就直接提出了刘半农的学历问题。这样的刁难成了推动刘半农去留学的诱因。
为了提高自己的学历,也为了做更深入的研究,刘半农携妻带女,一起前往伦敦求学。
岂料伦敦物价极高,夫人又先后生下一子一女,生活变得愈发拮据。于是他只能带着妻女辗转前往巴黎大学学习。
但即便如此,要让一家五口人都吃饱也实属不易。
刘半农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写到,“我近来的情形,真是不得了!天天闹的是断炊!……留学费也欠了数月不发……我身间有几个苏,便买只面包吃吃,没了便算。” 可见生活之清苦。
但皇天不负有心人,在经历过5年的学习之后,陈半农终于顺利获得了法国博士学位,与妻小一同荣归故里。
刘半农
在求学的几年之间,他先后写出了《汉语字声实验录》《语音学纲要》等学术著作。
其中,《汉语字声实验录》还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他也成为国内第一个获此奖项之人。
后来他又以笔为刀,写出了《呜呼三月一十八——敬献于死于是日者之灵》等诗篇。
也曾在报纸上发声,保护了一批批差点被英美人掠走的文物。
半农先生一生轰轰烈烈,然而让人唏嘘不已的是,他43岁就英年早逝了。
胡适写下挽联,“守常惨死,独秀幽囚,《新青年》旧日同伙又少一个;拼死精神,打油风趣,老朋友当中无人不念半农。”
林天宏也曾写过,“五四那一辈,认真者往往过分认真,只认死理;潇洒着,又往往难有所成。想刘半农这样的人物,实在叫人无比怀念。”
诚如是,创造出一个“她”字的半农先生,教人如何不想他。
福利时间
今晚库管推荐的
刘半农作品集
在亚马逊Kindle书店售价¥7.62
留言区点赞数最高三位
截至明天的21:35,小窗发截图给Nancy
即可免费获得
— THE END —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关注【万读论坛】
 更多精彩推荐:
点击阅读原文,来微博找我玩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