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能启发 “幸福感”,但却是非功利性的,它并不是 “硬知识”。
Editor's Note:
这篇文章我很有感触,介绍“” 这个节目与展览的文章,唐雅怡写的这篇一定不是第一篇。但它还是挺让人感动。
我们最近在面试第三期的实习生与撰稿人,很多应征者对我说,哦,我真的被日式美学打动,日本的服务与细节让我感触颇深。这时候总让我思考——如果把这些产品服务看成商业社会的一部分,提供好产品与好服务,这难道不是理所应当的吗?为什么好东西会成了稀缺品?若是拆开来看,它可能更多与产品、服务、竞争、营销有关,与民族性无关——但人们常常只用民族性去总结它,大多是因为分析者本身的分析工具还不够多,也缺乏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所以人们都谈民族性时,这就成了唯一且万能的解释。
所以这也让我们深感基础逻辑的重要性。设计逻辑也好,商业逻辑也好,构成社会运转的基本要素,在我们的功利教育中被大大忽视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前几天的推送中提到过日本 Good Design Award 这几十年来评选标准的变化,当时很多媒体更关注“今年的大奖得奖者是个和尚”,但我们想了想,还是觉得解决这个设计标准的问题,比炒红这位主持更重要。
不要嘲笑这个每年发出一大坨奖项的设计奖在降低含金量,长久以来,它一直指导和引领了日本设计的方向。从早期的“可长久使用”“原创性”(针对当时日本产品质量不佳、抄袭严重的现状),到中期对“提供有标准的售后服务”“功能与设计并重”(针对当时质量已经赶上、但可能过于注重视觉、对服务的忽视的社会现状)的要求,再到如今“能够解决社会议题”的新标准(针对如今日本少子化、地方经济发展、老龄化、环境保护等问题),日本的商业设计,早已越过了“颜值”这道门槛,盈利虽然是公司的直接导向,但并不影响公司们在洞察社会需求时,寻找商业机会,将设计与社会发展、服务结合。
从这个角度上说,发一大坨奖是好事,因为有这么多公司认识到了设计的意义并且愿意将之付诸实践,以奖项价值带动商业价值,再重新回到对设计与研发的投资,这个流程走得挺漂亮,我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而且,“做设计”——这并不是多么高尚的社会诉求,而是在解决商业与社会问题时的基本美学观察素养。因为已经具备了基础,所以新的发展也更让人羡慕、深入人心。
而这些美学素养基础如何培养?标准常常是成年人立的。如果作为家长,你会给孩子们怎样的美学培养?是素描学习、芭蕾学习、钢琴学习吗?那么,你会如何跟他们解释什么是好设计?好设计的意义是什么?
所以节目才找来了原研哉们。可贵的是,节目并没有用“成功者”的标准去塑造这些设计师的形象,大师也仅仅有一个社会功能性的“产品设计师”之类的title,一方面,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另一方面,这也是个明显的价值观:不需要你认识他的名气,只因为他对设计的认知有其意义,所以请他来谈谈他对设计的看法。
我相信在这种具备耐心、有趣与敏感度极高的设计认知之下的教育,可能会成为开启孩子们美学教育的第一扇门。构成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那些生活的这些产品与服务要素,也是从这些点滴中开始积累力量。
一个展览
” 展(デザインあ展,Design-Ah)回归了。这场曾在 2013 年于东京 21_21 DESIGN SIGHT开展时吸引了 22 万人次观展的话题展,今年在东京台场的未来科学馆开展期间,依然保有着超高的人气,进入展区前需要排队、展厅里站满了人,甚至为了摆拍一张变身成便当盒里的梅子的照片,需要排队一个小时以上。
△ “酸梅的心情”,媒体艺术团队 Perfektron 制作,观者可把头伸进饭里,体验酸梅的视角,这位“观者”是总策展人佐藤卓。图片来源 | 美术手贴、CasaBrutus
但这似乎也不太影响观展体验。正如名字一般,“あ(Ah,啊)” 是日文学习中的第一个音,也代表着人们在有所发现、眼前一亮时会发出的惊叹声,在展区里能频频听到带着兴奋感的“啊!”“原来如此!”。
而 “啊!” 这个名字也是总策展人佐藤卓纠结很久之后,在洗澡时突然闪现的灵感。
佐藤卓邀请 “Flash 教父” 中村勇吾担任影像总监,涩谷系音乐传奇人物小山田圭吾担任音乐总监,联合冈崎智弘、Perfektron、plaplax等媒体艺术团队,融入与观者互动体验的方式。
△ 三人的合照,左起分别为:佐藤卓、中村勇吾、小山田圭吾。图片来源 | 美术手贴
展览希望藉由 “观察”、“思考”、“创作”三个方面,推广 “设计即是日常,每个人都应该有设计的思考”的设计哲学。展览依照主题分为 “观察”、“体感” 与“概念”三个空间,“观察” 的空间中,展示了鸡蛋的烹煮过程、男女厕所标志的抽象过程、液体容器内部的样子、做不同的动作的手势等等。
△ “观察”的空间。图片来源 | veryweb.jp
△ “鸡蛋的变身”,Perfektron 。图片来源 | 美术手贴
△ “抽象的 object”,冈崎智弘+StandStones。 图片来源 | swimmingdesign.com
△ “内部的样子”,Plaplax。图片来源 | Casa Brutus
△ ”那个手,这个手“,野村律子。从手的无实物表演猜相应的动作。 图片来源 | 野村律子
△ “器物的蒙太奇”,Plaplax。将水壶、水杯、水瓶等装水的容器拆分开来,观者像拼积木一样,搭建出各种各样的新型容器,并体会水的体积“升(L)”的概念。 图片来源 | veryweb.jp
△ “目には「め」を 歯には「は」を”,题目的意思是在眼睛上标注“眼睛”,在牙齿上标注“牙齿”,如果凑近看这张大型的图片,就会注意到“桌子”“窗子”“头发“”鼻孔“等密密麻麻的标注,每一件图片中的事物上都有相应的单词。图片来源 | Casa Brutus
△ “加油’あ’”,从街道上的文字店铺招牌中提取笔画,组成各式各样的“あ“。图片来源 | casabrutus
“体验” 的空间中,四面的墙壁连成为巨大的环幕,播放滚动着的视频,观者坐在空间内,看着画面跟随着音乐与节奏变化。捏动着的各式各样的“あ”、物品不断地拆解与排列、一条条几何参考线的切割中变化出日本的传统家纹等等。
△ “‘あ’之歌”同时也是“啊!设计”官网上的一个互动版块,参与者可以在屏幕上写下任意的字符,歌曲中这个元素将随着音乐变化 。图片来源 | NHK
△ “森罗万象”,高野光太郎。用最基础的线和圆,描绘鸟、花等意象,这便是日本的家纹。  视频来源 | NHK
△ “来吧,临界线!”,柴田大平与 EX NOVO 室内合唱团合作,让合唱团的状态成为另一件事物变化的“临界线”,磁铁吸起物品、叠起积木倾倒的奇妙瞬间。视频来源 | NHK
在 “概念” 展区,介绍 “时间” “空间” 等抽象概念,用动画呈现一天、一周、一年的流逝感;用脚印呈现不同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
△  “时间模型”,冈崎智弘+Mizohiro,展现不同时间单位的视频。图片来源 | swimmingdesign.com
△ “时间的形状”,冈崎智弘。 图片来源 | swimmingdesign.com
△ “门~”,Plaplax + 斋藤雄介。图片从左到右依次是鸟、猫、幽灵、人、蟑螂的“门”。 图片来源 | toyamatome.com
△ “人 人 人”,plaplax + 斋藤雄介。构建满员电车、电梯、餐桌、共撑一把伞等场景,以“刚好的”人数展现“空间”的概念。图片来源 | 美术手贴
一档节目
” 原是 2011 年日本 NHK 教育频道(NHKEテレ)专为儿童开设的一档设计类教育节目,历经八年,截至11月中旬,已经更新到 153 集,并且还在继续。每集节目片长约 15 分钟,由 10 个左右不同的板块组成,冈崎智弘负责的 “解散!” 便是其中人气超高的板块。 “解散!” 会让人联想到瑞士艺术家乌尔苏斯·威尔利(Ursus Wehrli)在《整理的艺术(The Art of Clean Up)》中对物品的拆解与归类,但冈崎智弘运用定格动画的手法,将一件件日常物品 “爆炸”开,其中每一个小小的部分都有了生命,排成队整列走了起来,影像的力量让拆解充满更多的趣味。
“解散!” #04 书包,冈崎智弘。| 视频来源:NHK
△ “解散!”#28 将棋大会,冈崎智弘。 图片来源 | NHK
△“解散!”#102 关西大妈,冈崎智弘。 图片来源 | NHK
△“解散!”#146 时钟和日历,冈崎智弘。 | 图片来源:NHK
△《整理的艺术》,被“整理”的勒内·马格里特(René Magritte)与梵·高的画。 图片来源 | wiki
主打板块 “设计的观察” 中,对酱油瓶、便当盒等日常之物彻底分析观察。干净的特写镜头,组合呈现物品中细微却精妙的设计点。在画面切换中,引导观者从上下左右、里里外外、设计者与使用者的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认识生活中的物品。
△ 设计的观察,#1森正洋,G 形酱油瓶。运用气压的原理,倒酱油时手指放在瓶盖顶部气孔,通过按压力度调整进气多少,进而控制液体的流出速度。在快倒完酱油时用力按紧气孔,就能使酱油不再流动,也就不会流到瓶身上。视频来源 | designah.pts.org.tw
△ 设计的观察,#1 森正洋,G 形酱油瓶 。图片来源 | NHK
△ 设计的观察,#17 玻璃杯,中村勇吾;#19 椅子,阿部洋介;#25 螺丝钉,冈崎智弘。图片来源 |
NHK
 “设计师们” 板块已邀请过原研哉、隈研吾、深泽直人等八十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设计师。请来了全日本最顶尖的设计师,却并没有吹嘘大师经历与作品,节目对他们的称谓也仅仅概括为“产品设计师”“建筑师”等最基础的称呼,而且只问三个问题,“自己最满意的设计是什么?”“设计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怎样磨炼设计之心?”,每个设计师虽然回答内容各异,但三个回答的串联中,都隐含着“让世界变得更好,让使用者更舒心” 的设计思维内核。
设计师们都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来说明他们的观点。“无意识设计” 的提出者深泽直人谈起自己最满意的设计,是壁挂式CD机,而这个 CD 机的设计概念来自日本人家中常见的拉绳排气扇。从排风扇联想到 CD 机,“看到一个物品能联想到另外一个物品,就是我们设计在做的事情”。他认为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人们“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物来做一些思考”,需要多想想习惯动作是什么, 那么设计就可以从这些习惯出发,让它更贴心。他给出的在设计上提升的建议,是“从日常习惯中寻找灵感”。
△  壁挂式 CD 机与排气扇 。图片来源 | MUJI
擅长表现光的通透感的设计师吉冈德仁则认为,做设计最重要的是从生活中发现美的事物,“物品本身的美及素材的多样性常常是设计师的灵感来源”。而想把设计做得更好,“应该不从形状而是从东西本身来思考”,例如设计照明器具的时候,设计的并不是造型而是光线本身,设计椅子的时候,应该从“坐” 的动作开始思考。
吉冈德仁,“Honey-pop”,2001,可以折叠与展开的纸椅子;“Sensesof the Future”,2017。图片来源 | Wiki
建筑师伊东丰雄在影片中说,“让我们先观察自然,然后把它转成图画,比如树枝的分布、河川的弯曲、漩涡的形成,只要仔细观察自然,就能从中得到许许多多的灵感。”
△ 伊东丰雄,巴洛克博物馆,2016| 图片来源:Archdaily
 “动线的设计” 板块由动画导演 Mizuhiro 负责,这个板块提出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户外,大家都有一些习惯的动线,但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怎样排队才公平?快餐店的座位和收银机应该怎么设置?自助餐的桌子应该怎么摆放?美术馆里的画应该怎么摆放?搬家应该先搬什么?地铁闸口和进站口应该怎么规划?便当工厂的流水线、十字路口与红绿灯、残障人士电梯按钮与优先通道……这之中都隐藏着不同的需求,而环境的设置能够引导出最优的动线。看视频的时候会联想起 Sim City、 Mini Metro 等经营游戏。
△  “动线的设计” #11 “自助餐的桌子怎么摆?” 。看了这个设计后,孩子们会不会对“排队”有新的理解?视频来源 | designah.pts.org.tw
“动线的设计”,#13 楼梯、#46跑道、#92 美术馆,#138 自动改札口 。图片来源 | NHK
 “天马行空(注:日文为“はせる”,在日语中,常常有“思いをはせる”的说法,意为“让思维发散奔驰”)” 板块讨论司空见惯的物品中的设计原理,例如书籍为什么是翻页的?电话线为什么是卷的?时钟为什么是圆形,而不是三角形或者长条状?
节目中并不直接告诉 “这样才是对的”,而是设计的退回到原点,设问“如果不这样设计的话,还可以怎么做呢?”,将不同的提案展示出来,看后自然会理解其中的思考逻辑, “啊!”,原来现在的设计是这个道理!
△ “时钟为什么是圆的?#8视频来源 | designah.pts.org.tw
“制作” 板块类似美国 Discovery 的王牌节目“制造的原理(How it's made)”,但多少带有日本的职人气质,用镜头记录手工制作梳子、毛笔、扫把,甚至豆腐、纳豆等物品的过程。
△  “制作”,#128 毛笔,#115 梳子,山中有。图片来源 | NHK
“我是你,你是我”板块由柴田大平负责,动画中两件类似的物品互换,达到奇妙的效果。
△ “我是你,你是我”,#89 伞和电灯,#95 回转寿司和行李传送带。 图片来源 | 柴田大平
△ “我是你,你是我”,柴田大平 视频来源 | 柴田大平
当然,所有的环节中,简单上口的歌曲和动画一样是必不可少的。“贺喜” 环节中,介绍日本传统贺喜礼仪中该穿什么、该送什么。除了好看的画面,制作团队 plaplax 还邀请音乐组合 KAKATO 参与,每一集都是一段朗朗上口的说唱。
△  “贺喜” ,#105 达摩,#107水引,#113 着物,#115 御节料理,plaplax | 图片来源:NHK
” 的官方介绍中提到,尽管设计有不同的门类,但都是为了找出事物的本质,并予以加工,使之变得更易用、更具美感、更舒适。所以“设计” 是为了建立人与物、人与人之间更加良好的联系,采取的观察、思考、想办法、行动的过程。而节目正是为了引导孩子通过“设计”的角度,重新彻底观察身边理所当然的事物,培育他们拥有“设计的观点” 与 “对世界的感性”。
说起节目的初衷,花了六年时间来说服 NHK 一道合作“” 的佐藤卓提到,做这档节目并不是让孩子们来学习的,而是让孩子们发现设计的乐趣,“我希望让孩子觉得设计很好玩,让儿童在无意识中获得影响。”
佐藤卓将这一宗旨完整地融入了这套节目里,节目几乎没有解说,充分利用影像的趣味性,从表象观察到操作演示、从形态构成到拆解,以全新的角度来诠释生活中常见之物,同时介绍点线面、色彩、造型、运动等基本设计原理。
佐藤卓还策划过很多有趣的展览,将 “” 的观点沿用其中。2016 年,纪念明治公司诞生 100 周年的 “设计的解剖展” 中,佐藤卓以设计的视角对五款明治公司具有代表性的商品进行“解剖”,从历史、市场背景、品质管理、外观、口味、原材料等方面做了从外到内的解剖,并鼓励观者将设计作为观察事物的方法,发现日常物品中紧密连接经济和文化的力量。
△  “设计的解剖” 的含义: 1. 从身边事物着手;2.以设计的视点;3. 由外到内;4. 进行细致的分析;5. 从而观察世界;6. 这样的一个项目。| 图片来源:21_21 DESIGN SIGHT
△  将明治牛奶外包装做成积木、保加利亚式酸奶盖子上的设计元素的层层“解剖”。图片来源 |  CasaBrutus
一座美术馆
三宅一生曾评价,佐藤卓的设计总能让人们看到熟悉事物的新鲜一面、洋溢着亲切感。三宅一生发起 21_21 DESIGNSIGHT 项目之时,也邀请佐藤卓担任创意总监。
21_21 DESIGN SIGHT 本身就是一个日本设计展示与传达的窗口。1988 年,三宅一生、野口勇、安藤忠雄相聚纽约,谈到日本从工艺到民艺、再到设计,已有了很好的传承,在此时很有必要建造一个作为设计文化据点的设计美术馆。2003 年 1 月,三宅一生以一篇题名《创造设计博物馆》的短文投稿朝日新闻。而这篇发表之时,东京中城正在规划都市更新,中城希望通过设计改变原有的防卫厅旧址形象,开始与三宅一生合作,2007 年 3 月,东京中城 21_21 DESIGN SIGHT 开始启动。
欧美国家以 “20_20 Vision (Sight)” 表现出色的视力,而 21_21 DESIGN SIGHT的取名则是希望进一步成为预见未来之设计的地方。
21_21 DESIGN SIGHT 的建筑空间由安藤忠雄设计,两块布片状的屋顶延续三宅一生“一块布”的创作理念。为了不破坏公园绿地,大部分的场馆建在地下,但透过玻璃也有也有大片的阳光洒落。佐藤卓设计的视觉形象是一块常见的标注门牌号似的牌子,借此表达这里是设计的“场所”,并体现设计的日常性。
△  21_21 DESIGN SIGHT外观。图片来源 | 21_21 DESIGN SIGHT
△  21_21 DESIGN SIGHT 视觉形象设计,佐藤卓。图片来源 | 21_21 DESIGN SIGHT
“设计,需要有看透事物的能力和洞察力。21_21 DESIGN SIGHT 是一处重新着眼于日常生活事物,以设计的角度发送各种信息、提出各种方案的场所。这是一个寻找并发现时代所需要的东西、以及能让生活更加愉快的文化设计,同时具备不断创造的视点(sight)之活动站点。”
—— 21_21 DESIGN SIGHT官网
21_21 DESIGN SIGHT 是“主题企划”型的美术馆,这里没有馆藏、没有传统美术,这里企划的展览也并非单纯的艺术或设计。三位创意总监——三宅一生、深泽直人、佐藤卓,与副馆长川上典李子每个月都会针对“当下的日本” 的种种议题,开长达三小时的选题大会,既关注社会趋势,也深度探究日常的细节。日常主题的展览正是这里最为人称道的要素,展览的调性介于美术馆的学术与游乐园的娱乐之间,多元的视角、多样的呈现,把日常再熟悉不过的米、水、巧克力等主题,讲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新故事。
△  深泽直人、川上典李子、三宅一生、佐藤卓。 | 图片来源:21_21 DESIGN SIGHT
△  2015 年,单位展,“单位体验与定义”,展览重新探究日常中随处隐藏着的单位,通过设计的视点将“单位直观”展现出来,启发观者重新认识日常,展览中有很多体验环节,例如用手感受长度和重量;与计数器互动,对比你心中的 5 秒和实际的 5 秒有多大的出入等。 图片来源 | 冈本健设计事务
21_21DESIGN SIGHT 的独特魅力正是这种独特的策展思维,坚持将设计与生活连结,兼顾“乐趣”与“启发”。每一档展览开展之前,要经过两三年的研究,甚至展览期间,也可能更换展品。对 21_21 DESIGN SIGHT 来说,展览并不是“结束”,而是与观者对话的过程,观者看展后,若是能得到新的视野、新的设计观点、新的生命体验,那便是成功的。2013 年盛况空前“” 展,展期 120 天,创下了 22.5 万人观展的记录。
媒体的作用
” 的制作方 NHK 教育频道是全球最早的教育电视频道,每年制作超过上万档节目,也会延展至节目相关映像软件及活动企划制作、拓展角色人物等多元化发展。
除了“” 外,NHK 教育频道还与别的设计师合作,推出了很多有趣的节目。2002 年,佐藤雅彦监制的儿童科学节目 “毕达哥拉斯的开关(ピタゴラスイッチ)”、“像乌鸦一样思考(考えるカラス)”同样是人气节目,佐藤雅彦从设计师的角度,把控节目的美感、科学性与趣味性。
 “毕达哥拉斯开关” 侧重于机械结构,节目对日常中的奇妙形状与有趣结构进行细致观察。单集片长同样是 15 分钟,分为好几个小环节,其中人气最高的环节是 “毕达哥拉斯装置”,环节中将纸杯、回形针、橡皮、尺子等文具作成的戈德堡机械,在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后,最后停格在节目标题的 logo 文字中。通过实验展示 logo 的方法也出现在佐藤雅彦另一档节目 “献给未来的科学家(未来の科学者たちへ)”其中一集“看不见的玻璃”中,这档节目与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NIMS)合作,以新奇的实验向孩子讲述新型材料的有趣特性
△  鲁布·戈德堡(Reuben Garret Lucius Goldberg),美国漫画家、发明家。他的作品中创作出这种机械,故人们就以“鲁布·戈德堡机械”命名这种装置,特指“以极为繁复而迂回的方法去完成实际上或看起来可以容易做到的事情” | 图片来源:Wiki
△  “毕达哥斯拉装置”,佐藤雅彦谈起制作这一环节的初衷,并非只是单纯地制作连锁反应机构,而是从中窥见世界中潜藏着的有趣之“理”。图片来源 | 佐藤雅彦
△  “献给未来的科学家”,看不见的玻璃,佐藤雅彦。缸中透明混合油和玻璃板有相同的折射率, 玻璃板放入油中会“隐身”,就此构成了一个奇妙的联动装置。图片来源 | NIMS
另一人气环节“算法进行曲”则是将几个示范者纵向排成一列,分别做出简单的定格动作,最后组合成实际动作。
△  “算法进行曲” 。图片来源 | NHK
佐藤雅彦是一位非常 “科学” 的设计师,他不仅擅长深度观察与思考,还擅长与理科与科学结合。2013 年开始播放的“像乌鸦一样思考” 正是一个科学节目,节目从伊索寓言 “乌鸦喝水” 的故事出发,解释科学思考的四个步骤:观察、假设、实验与研究。在节目中,演员苍井优跟你一起做科学实验,但最后她就要说出答案的那一刻,视频突然拉下幕布,并鼓励大家“首先自己想想吧!现在开始我们都像乌鸦一样思考!”
△  “像乌鸦一样思考” 。图片来源 | NHK
2013 年开始播放的 “美术旋律(びじゅチューン)”是美术教育节目,单集片长只有一分半钟,制作者井上凉画风清奇,还会自己编不太着调但朗朗上口的小曲,将一件件世界名画中的经典形象做成风趣的影像,配上幽默的歌曲,教孩子认识并理解世界名画。
2018 年暑期,东京国立博物馆与 “美术旋律” 合作企划了亲子向的展览。井上凉幽默的影像与互动装置结合,让孩子们在体验中了解日本美术史上最著名的画作。孩子们对着话筒大喊,让《神奈川冲浪里》的浪花越卷越高;模仿《美人回眸图》的动作摆拍;将《丽子的微笑》替换为自己的脸、在《洛中洛外图》中寻找隐藏的食物、体验并自己印刷《大桥安宅骤雨》的版画明信片……
△  《美人回眸图》是菱川师宣的代表作,身着流行时装、扭曲身体回首张望的美人姿态是享受现世欢乐的室町至江户时代风俗画的特色。井上凉将美人的动作设计成了一只旋转起飞的陀螺;在互动体验区,体验者在镜头前模仿画中美人摆出相同动作。图片来源 | 东京国立博物馆
△  《丽子的微笑》作者岸田刘生是日本近代画家,擅长将西洋画写实手法和中国宋元绘画手法相结合,岸田刘生曾以自己的女儿丽子为模特画过一系列肖像画,这幅带着神秘微笑的丽子像最为著名。在展览中,体验者通过拍照将自己的脸替换到丽子的脸上。图片来源 | 东京国立博物馆
△  《名所江户百景·大桥安宅骤雨》是浮世绘画师歌川广重的代表作,细密的雨的线条是歌川广重的特色,梵·高曾临摹此画。这幅版画需要 18 个版重叠上色制成。图片来源 | 东京国立博物馆
设计教育的方向
设计师做的启蒙教育,都好看得像是设计与艺术的基础课,但似乎最大的闪光点,是从中流露出对感性能力的唤醒与培养的重视。
学设计的确是有基础课的,美国黑山学院核心课程影响了几十年来的设计教学,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教育家约瑟夫·亚伯斯(Josephf Albers)在黑山学院设置的基础课程中,强调对观看的培养和练习,从颜色、形状等最初级的角度看待事物,强调材料与物质的互动。他的说法是,艺术家需要睁大眼睛,对那些经常被忽视的线条、形式和色调保持敏感。
△  《向方块致敬》,约瑟夫·亚伯斯,1962。 图片来源 | baeditions.com
与他同时代意大利著名设计师、设计教育家布鲁诺·穆纳里(Bruno Munari)在儿子出生后,开始对儿童发展理论的研究,针对更加低龄的、非艺术学生的孩子们,做出一系列儿童产品。
布鲁诺·穆纳里被称为“20 世纪的达芬奇”,做的商业产品设计线条简单凝练,但他透彻地理解为孩子做设计的不同之处,“在商业设计中,让人在短时间内无误地理解并记住是最重要的,而为儿童的创作中,更开放地引导孩子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他的很多作品是半开放式的,当孩子的 “探索” 与 “参与” 后作品才会完整。
△ Falkland,布鲁诺·穆纳里,1964。图片来源 | MoMA
△ Bruno Munari (1944) /Bruce McLean (1971) / Didier Faustino (2009)。似乎正是吉冈德仁所提到的,设计椅子的时候,应该从 “坐” 的动作开始思考。图片来源 | thefunambulist.net
△ 《Plus and Minus》互动组合式卡片书,由72张卡片组成,其中大半是透明的卡片,不同的卡片堆叠起来可以构成不同的场景。图片来源 | moonpicnic.com
△ “制作标志”,冈崎智弘。“啊!设计” 展中,也用了透明卡片堆叠的方法,让观者参与制作标志。图片来源 | CasaBrutus
原研哉曾说过,“日本国民教育从小受到的美的教育和意识,才是日本设计源源不断的宝藏。” 他在武藏野美术大学里领头了“基础设计”的学科,“基础设计”的英文翻译是“Science of Design”,在学科简介中提到,设计是包含科学、艺术和哲学的学科,不仅是对“形态”的创造,也是对日常行为的观察与思考,而通过从对图形、形状的意识传达,本质上探究设计最初原本的意义,拓展设计的宽度。
原研哉经常提到,设计的本质是以敏锐而轻松的视角观察周围的生活,在“” 中,他也讲述到自己做设计的初心是 “希望世界变得更加鲜活”,而为了实现这一点,便需要积极地想象 “如果这样的话会怎么样呢”?好好感受身边的一切。
而这一切并不是只对设计师或艺术家适用。哲学家荣格曾在问答中提出,“从艺术与自然中感知美的能力” 是获得幸福感的基本五点要素之一,而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写到, “美感是需要引导和学习的”,在意大利,建筑和美术都是从小要进行的基础教育,看着米开朗基罗长大的意大利人,对美的洞察已是一种“被唤醒的” 本能和直觉。
关于审美与创造美的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美感教育能启发 “幸福感”,但却是非功利性的,它并不是 “硬知识”,不是学画或学钢琴,不是认识多少流派或大师,它甚至不是教学,而是创造机会让设计的观点、对艺术的想象力在孩子的意识中萌芽,能被平凡的视觉现象所吸引,自发注意到生活中美好的细节、并从中感受到动人的力量。
节目中通过设计所传达的理念,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美育的范畴。一切好的设计,都是从同理心出发的。节目中所传递的同理心、审美品味、思考方式,构成了一个人的底层能力,而这些也许将间接影响着他此后生命的丰富度。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信息
1. “啊!设计”:www.nhk.or.jp/design-ah。部分中文视频:designah.pts.org.tw
2. 21_21 DESIGN SIGHT:www.2121designsight.jp
3.“毕达哥斯拉的开关”:www.nhk.or.jp/kids/program/pitagora
4. “像乌鸦一样思考”:www.nhk.or.jp/rika/karasu
5.“献给未来的科学家”:www.nims.go.jp/chikara
6. “美术旋律”:www.nhk.or.jp/bijutune
7. “基础设计”:www.kisode.com
8. 约瑟夫·亚伯斯夫妇:albersfoundation.org
9. 布鲁诺·穆纳里:www.brunomunari.it
10.“制造的原理”:www.youtube.com/channel/UCELt4nocnWDEnYJmov4zqyA
11.“整理的艺术”:www.kunstaufraeumen.ch
文:唐雅怡 | 编辑:赵慧

我们还有更多内容
想加入我们?点击“阅读全文

#我们修改了转载说明,
请后台输入关键词“转载”或点击“阅读原文”#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