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
教育的目标
1、自我教育的能力
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潜在的心智能力,教育是这个能力的生长。如果一个教育体制是好的,好就好在为生长提供了自由而又富有激励因素的环境。人是要一辈子学习的,学校教育只是为一辈子的学习打基础,这个基础就是自我教育的能力。有没有这个能力大不一样,那些走出校门后大有作为的人,未必是上学时各门功课皆优的“好学生”,但一定是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安排自己的学习的“自我教育者”。检验一个人的学校教育是否合格,最可靠的尺度是看他走出校门后能否坚持自主学习。
2、教育的使命是传承高贵
关于教育的使命,可以有种种不同的表述。但是,在我看来,无论怎么表述,出发点都应该是对人类生活和个人生活的目标的定位。在谈教育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对于人类和个人来说,怎样的生活状态是值得追求的。做这个判断当然不是根据某种抽象的理想,因为我们已经拥有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而对某个值得追求的目标的不懈追求是这部文明史中的事实。人类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一些伟大人物,不论他们属于哪个民族,共同的目标是人性的进步,使人性中的高贵成分得到发展,使人类臻于美好和完善。借用《圣经》中的比喻,上帝是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的,那么,在自己身上守护上帝的形象,让人的精神性得到印证,便是人的职责。这就是高贵,而高贵是一种精神血脉的传承,教育的使命——使命中的本质部分——即在其中。
3、真正的教育
天生万物,唯独人有能思考真理的头脑,能感受美和崇高的心灵,能追求至善和永恒的灵魂,因为这些精神性的品质,人才成其为万物之灵。为了生存和发展,人需要改变外部世界,从事物质生产,因此积累了实用性的知识。在教育中,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必要部分。然而,如果脱离人类精神性品质的传承,只是传授实用性知识,这样的教育就是把人引向与万物之灵相反的方向,使之成为万物中平庸的一员,至多是生存技能高超的一个动物罢了,因而不配称作教育,只配称作谋生训练。真正的教育理应使人在知识面前保持头脑的自由,在功利世界面前保持心灵的丰富,在物质力量面前保持灵魂的高贵。
论语文教学
1、语言是教养的基本功
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语言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2、当今语文教学的弊病
当今语文教学弊病甚多,举其要者,一是技术主义,课文分析则武断所谓主题思想、段落大意,作文则强求所谓遣词造句、谋篇构局。二是道德主义,所谓“先做人,后作文”,而把“做人”局限为做“道德的人”。在道德主义的逼迫下,假大空已成学生作文的通病。写假话甚至是一种硬性要求。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既没有好的文字,又没有真实的“我”,真实的生命和心灵,遑论相互照亮。
3、警惕新闻审美趣味
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内容浅薄,语言粗率,这正是“新闻审美趣味”的两大特征,所以尼采说它“野蛮”。
当然,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必然会在使用中有发展、有更新。我丝毫不反对语言上的创新,但是,第一,创新必须是合乎母语本身规律的,一个词的新的用法,一个句子的新的组织法,应该是对原有词法和句法的推陈出新,而非凭空生造;第二,创新能否被接受成为新的约定俗成,有待于时间的检验。有一点可以肯定,创新的前提是敬畏母语,因而对母语十分用心,有敏锐而细腻的感觉,那种哗众取宠的起哄式的所谓“创新”是闹剧,今天一哄而起,明天就会一哄而散。
父母怎样对孩子负责
1、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有巨大影响,在我看来,最重要影响有二。其一,如果父母相爱,家庭和睦,孩子在爱和快乐的氛围里度过童年,他的人生就有温暖明亮的底色,可保心理健康,情商良好。其二,如果父母自身素质比较高,给孩子以心智上的熏陶,同时有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童年,可保人格健康,心智发育良好。
2、父母怎样对孩子的将来负责
做父母的当然要对孩子的将来负责,但只能负起作为凡人的责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悉心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乐观坚毅的性格,使他具备依靠自己争取幸福和承受苦难的能力,不管将来的命运如何,都能以适当的态度面对。至于孩子将来的命运究竟如何,可能遭遇什么,做父母的既然无法把握,就只好不去管它,因为那是上帝的权能。
一个孩子如果他现在的状态对头,就没有必要为他的将来瞎操心了。如果不对头,操心也没用。而且,往往正是由于为他的将来操心得太多、太细、太具体,他现在的状态就不对头了。
3、做好监护人即可安心
做父母的要明白,无论多么心肝宝贝,孩子也只是暂时寄养在你们这里的,你们只能做孩子的暂时监护人。我不只是指孩子迟早会长大,独立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送行的一天必将到来,你们再舍不得也不可能与之同行。我的意思比这深刻得多。父母所生的只是孩子的身体,而非灵魂,我相信灵魂必定另有来源,而这来源决定了它在人世间的走向。由此可以解释,不管父母多么精心地设计和运作,孩子的未来并不听从你们的安排,往往还使你们大吃一惊。所以,父母的职责是做好监护人,给孩子身心成长一个好的环境,做到了这一点即可安心。至于孩子将来终于走了一条怎样的路,那不是你们能支配的,荣耀不是你们的功劳,黯淡不是你们的过错。
商务合作请联系:阿树(zhidao8782)邮箱:[email protected]
读者:高昂,网名go on,中华文化促进会朗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全民悦读全国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山西广播电视台职业播音20余年,专注于纪录片解说。听到他更多声音,公众号:声境界,ID:tyreader
今日互动话题
你觉得一个优秀的人应该包含哪些特质不妨写在评论里,与大家交流~
问: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经常会问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大人们很难解释。您是哲学家,您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是不是不会犯难,很容易解答呢?
周国平:……我发现家长们往往是三种态度,一是麻木,不理睬。二是顶回去,没用的问题去想它干什么,好好的做作业吧。三就是给一个简单的回答。这样都不好,这些问题谁也找不到答案,但是我想,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这些问题对她今后的人生是有好处的,一个经常想大问题的人对小事情、小利益就会比较超脱……
想知道周国平老师完整回答,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是周国平,
后台回复“奇思妙想”
即可查看周老师的完整回答
回复以下关键词,送你一篇周国平哲理美文
爱| 爱情| 善意| 感情
孩子| 父母| 父亲| 女儿| 教育
命运| 位置| 快乐| 欲望| 妥协| 弱点
道路| 人生| 沉默| 真实| 觉醒| 尊严| 使命| 本质
智慧 | 年轻|自白| 友谊 | 大自然| 雄心 | 谦和 | 怀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