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衡水中学是高考工厂,“高分低能”、“学习机器”好像已经成为大众对衡水学生的刻板印象。
但最近,衡水中学一位学霸的励志演讲走红网络,似乎要打破这种刻板印象。
睿智幽默的语言、自信大方的台风、清晰流畅的口条,收获了数千好评和弹幕,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被他的表达能力所折服
9分多钟的视频,建议在wifi条件下观看
说到表达能力,可能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的关键能力之一。因为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再优秀的思维或者想法,没有恰当的语言作为支撑往往会事倍功半。
哈佛大学首位女校长吉尔平·福斯特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就说:“很多时候,给我们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往往是那些将语言视为行动的领袖们。这些领袖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有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实不光是领袖,就连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小朋友,在参加小学面试时,他们的表达能力就已经是被考核的内容之一,比如自我介绍,或者介绍父母的职业和家庭情况等等。
这些天,西安一所中学组织“小升初”面试,不少孩子“品德修养”竟然得了零分。
家长们不能理解,群情激愤找学校讨要说法,后来调取监控录像才知道,品德修养得零分的孩子不是因为别的,只是没有答题。
依然不能接受学校的做法(面试不说话就给零分),但从另一方面看,孩子在某些关键时刻的表达能力真的很重要。
1
试试海沃塔聊天法
但问题的关键是,怎么才能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市面上很多培训机构推出小主持人课程,要不给孩子报一个?我没有深入了解过这些课程,不便发表意见。
但我一直觉得,表达能力不单单关乎语言,它更坚实的基础和支撑是孩子的思维能力。
只有思维清晰、有逻辑,才能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透过衡水中学学霸挥洒自如的演讲,我们看到的也是他清晰的思维、扎实的逻辑能力。
之前,在《9成孩子害怕的作文,美国小朋友动动手指就解决了》中,也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不论是说不清还是写不明白,是孩子词汇量有限、不是表达能力弱,而是孩子的思维、逻辑出了问题。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为了帮助孩子语言或文字表达更清晰、思路更有逻辑,那时分享了美国孩子最常用的——五指复述法。
今天,再介绍一个更日常、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用的方法——聊天
不过,我想说的“聊天”,不是类似以下敷衍的、无意义的聊天。
“吃饭了吗?”
吃了。
“作业写完了吗?”
写完了。
“隔壁谁谁谁,又考了全班第一。”
“噢,我知道了”
......
而是有深度、有意义的聊天——海沃塔聊天”(Havruta)
它是包括爱因斯坦、Facebook总裁扎克伯格在内,许多犹太精英家庭都在使用的教育方法。
之前,在《什么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中,提到的西方家庭(学校),特别犹太家庭(学校)钟爱的“提问—讨论”学习方式,就是海沃塔聊天的精髓。
所以,海沃特聊天,不是闲话家常,而是有意识地、在固定时间与孩子就某一特点话题进行的头脑风暴式的深入讨论。
通常,犹太父母会选择在周末的安息日(犹太家庭的聚餐时间)来与小朋友进行一次“深度聊天”。
这时候,爸爸妈妈不会让孩子“好好吃饭,别说话”,而会边吃边耐心倾听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且围绕某个主题,用提问、对话、讨论等形式引导孩子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比如,孩子有一天说想养一只宠物狗,父母这时候不会一口回绝或者答应孩子的要求,而是让孩子谈谈为什么想养狗狗,养狗的费用怎么解决,每天遛狗和打扫卫生的责任如何分配等,甚至可以就此召开一个“家庭会议”,给孩子一个正式发表言论的机会。
在这样的深度聊天时,孩子不仅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无形中也提高了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力
2
这样和孩子深度聊天
“海沃塔聊天”看似很高大上,其实很简单、很容易操作。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认真参与,暂时忘记“家长”的身份,成为孩子的“伙伴”(“Havruta”一词在英语里的意思是“Fellowship”,即“伙伴关系”)。
具体可以试着按照这样的步骤做:
首先,确立“海沃塔”时间,将它固定下来成为一个家庭惯例,不要随意改变。
例如,我会将我们家的海沃塔时间定在周六晚上。因为只有这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才能凑齐,安安静静地坐在一起好好聊聊天。
不要随意改变时间安排,相比内容,仪式感有时也很重要。要让孩子认识到我们对”和他聊天沟通“这件事的重视程度。
其次,选择一个合适的议题
。可以由爸妈提出,也可以就孩子的一项请求或要求进行深度讨论,比如之前提到的“养宠物”问题。

但不要强迫孩子硬聊他不感兴趣,或不愿意的话题。
之后,就是海沃塔聊天的精髓部分——“有意识的聊天”
美国布兰迪斯大学发表的《海沃塔学习理论》研究报告提出,与孩子开展“有意识的”海沃塔聊天,有三大关键点:倾听和表达,探索和聚焦,支撑和挑战。
1. 倾听和表达(Listening and Articulating)
倾听不是敷衍的应和,而是要专注地听孩子在说什么。
也许孩子一开始说的内容没有逻辑,甚至颠三倒四,但想想我们使用“海沃塔聊天法”的初衷,我们一定要在这个阶段充满耐心。
除了耐心,我们还需要暂时忘记家长的身份,充当他的伙伴,不要急于评价孩子、随意下结论
而这正是“头脑风暴法”的核心标准:自由奔放、禁止批判、多多益善。
有一次,小川放学回来跟我“抱怨”:“老师不公平!上课提问,我每次都举手,总是不叫我回答。”
如果我们说:“不会吧?老师不可能这样做,是你自己想太多了。”
这样的回答属于“结论式回答”,一旦下了结论,就堵住了孩子表达的可能性。
更好的回答应该是这样的:“真的吗?老师到底做了什么,让你觉得不公平?” 这样说,孩子就会继续说下去,告诉你为什么他觉得老师不公平。
所以,第一步,我们要做的是倾听,不要急着下定论,或去解决孩子说的事情,而是引导孩子多表达、多描述。
2. 探索和聚焦(Wondering and Focusing)
这个阶段,我们在帮助孩子探索解决问题根本的同时,要集中注意力、紧扣主题。
如果说“倾听和表达”是一辆汽车的引擎,那么“探索和聚焦”就像汽车的轮子,决定着聊天的方向。
孩子思维具有发散性,聊天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外界其他因素所吸引,这时需要我们来主导聊天的方向,及时把他拉回主题,集中于有逻辑的沟通交流中。

那天在与小川谈论“老师不公平”话题时,小川说着说着又开始说起上课同桌不认真听讲,老玩橡皮擦,好在我及时把话题拉回正题,才没有跑偏
在孩子保持住专注力前提下,我们要刻意引导他去探索问题的本质、解决的方向了。
还是以“老师不公平”为例,不要带着孩子钻牛角尖猜测老师“为什么不公平”,这样做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真正要做的是先引导孩子更深入地去认识“公平”的内涵。不要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他去形成自己的观点。
比如,可以问问孩子,你认为的“不公平”就是一定是不公平吗?会不会是因为大家的需求不同呢?
沟通脚本:
你的朋友一整天都没吃东西了,你刚吃完晚餐,我还应该给你们提供同样数量的食物吗?这种情况下,什么是公平或不公平的呢?
“妹妹太小,已经走不动了,此时我要给你们提供相同的帮助吗?”
或者你认为的不公平,是因为兴趣不同,努力程度不同,或者经验不同?(关于如何跟孩子讨论公平,可以看看这篇文章——>“妈妈,老师太不公平”,这样回答会给孩子带来力量而非怨恨)。
总而言之,第二步,是在保证孩子关注点锁定话题的前提下,引导他去探索问题更深入、更多的可能性。更深刻地认识不公平,如何接受不公平等等。
3. 支撑和挑战(Supporting and Challenging)
当聊天进行到了这个阶段,孩子慢慢已经形成对问题的看法或解决方案。
我们呢,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为表达的想法找证据、支撑它;另一方面,也可以挑战、甚至反驳他的想法,帮助他去审视可能忽略了什么。
无论支持和挑战孩子的想法时,我们都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
比如,当小川最终提出“不管老师点不点我的名,我都会继续举手回答问题”的应对方案时。
我一边帮助他寻找证据支持他的观点,
沟通脚本:
“老师提问是为了激发所有同学的积极性,但她真的没法做到每次让所有人都觉得公平,不公平必然存在”。
”也许老师已经看到了你的积极主动,所以把更多的机会给了其他同学(需求不同)。
......
一边又问他:“如果老师一直不叫你回答问题,你会难过吗?”
他想了想,回答我:“我尽量做到不难过吧。我知道自己已经努力就行了,老师叫不叫我没有那么重要。”
于是,小川关于“老师不公平”的问题,透过“海沃塔聊天”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
是不是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
总而言之,“海沃塔聊天法”,看上去是鼓励、培养孩子语言上的沟通能力,背后更是训练孩子深度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
而当孩子型塑了这些能力,不但能说会道,写作能力也会有显著的提升

川妈说说
今天,跟大家推荐犹太家庭常用的海沃塔教育法,但只要简单想想就知道,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孔子、孟子,他们也是这样教育学生的啊。通过提问式的对谈,启发学生的思考,并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
为什么我们现在做不到了呢?
虽然每天围着孩子转,但好像”忙“到没时间,坐下来好好跟他聊一聊
。更多只是”下命令“、”听取汇报“式的单向沟通,缺少”你来我往“,共同探讨的双向沟通。
孩子沟通的欲望,经常变成“絮絮叨叨”的自言自语,有时还被我们埋怨,“说啥呢,不清不楚、乱七八糟的!”
孩子好委屈。但其实,改变并不需要很多时间,每个星期找一点“海沃塔时间”给孩子吧
推荐阅读 
我是川妈,曾经的女博士,现在的大学老师。飘过美国、澳洲,目前坐标北京。
践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养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与我携手同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