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9 月 8 日到 10 日,来自全美几十个州近四百华人聚集首都华盛顿,成功召开首届美国华人大会。在众多主题演讲、论坛和讨论中,对有孩子尤其是如何应对青春期教育困扰的参会人员及正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来说,最吸引的莫过于 9 月10 日上午由廖冰博士主持的让孩子们袒露心声的fishbowl forum 以及 Kim 博士关于如何搭建文化鸿沟主题演讲。
Josephine Kim 博士亲身经历
  来自哈佛的 Josephine Kim 博士则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开始,讲述了亚裔父母和他们在美国出生或长大的孩子们之间的文化鸿沟及应该如何搭建桥梁去修复这种文化鸿沟。Kim 博士 8 岁随父母从韩国移民到美国,先是在移民聚集的芝加哥,因语言不通,除了艺术课得 A 外,其它都是 F。
        后来到了白人聚集的 Virginia,因父母爱自己的方式和在家的教育与学校格格不入,感觉父母奇怪,甚至怀疑父母是否爱自己。Kim 博士从到同学家 Sleepover 看见同学的父亲系着围裙给大家准备早餐,并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及父母对孩子的拥抱亲吻等场面,感受到东西教育和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巨大反差。并由此引到美式教育是从小就给孩子们自己选择的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自己的声音会带来变化和创造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演讲台旁的Josephine Kim 博士
东西方家庭教育的反差
        而东方教育的理念则是父母的选择就是对孩子有利的选择,父母不尊重孩子,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如果发表不同想法就是不顺从不听话。导致的结果就是美式教育的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所想所感所说往往一致,而亚裔教育的孩子往往所说的和所想的多感知的不一样,容易引致精神疾病。
        Kim 博士用很多有趣的图片和词语的对比去说明有亚裔背景的父母在家的教育和孩子们在学校接受的美式教育的区别。如美式教育总是强调“我”,个体化理念,总是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用言语表达自己,总是赞扬孩子,鼓励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不同,鼓励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东方教育则是强调“我们”,以集体和家庭为核心,希望孩子牺牲自己的兴趣去迁就父母,无言语表达(自己不明确说出来就猜想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也吝啬对孩子的鼓励和赞美,喜欢把别人的孩子做榜样与自己的孩子作比较,强调父母的权威和孩子的顺从。很多孩子被迫选择学法学医都是因为自己的父母希望家里有一个医生或律师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
        有趣的是 Kim 博士提到亚裔父母很少直接告诉孩子们“我爱你”,在与孩子的谈话过程中总是问“你吃了没有?”“天气如何?”Kim 博士认为这是亚裔父母表达对孩子爱的一种方式,因为在亚洲长大的父母们长期挨饿,最关心的是生存;询问天气则是看孩子们是否穿得合适,是否健康?如果不理解父母的文化和历史,亚裔美国孩子们就会觉得父母莫名其妙。
如何去填补文化上的鸿沟
        Kim 博士建议华裔孩子们从自己开始,向父母用言语表达出“我爱您”,用拥抱向父母表达爱意,学习中文以便了解父母的历史和文化,与父母交谈了解父母为什么远涉重洋移民到美国?而在亚洲成长的父母也需要了解美式文化,可以向孩子们请教学习美式文化,学会无条件爱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们意识到父母爱他们不是因为他们成绩好或取得了什么成绩爱他们,而是因为他们是 humanbeing,not human doing. 让孩子们学会快乐健康生活,因为健康快乐生活远比成功重要
青少年心理健康
        在演讲中,Dr. Kim列举一些令人痛心的现象,例如现在每年全美约有1100名大学生自杀身亡,而原因往往和身心健康有关,可见保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于亚裔青少年来讲,家庭和社会文化上的差异往往是导致他们的孤独和忧郁的原因。
        多年前发生在V—Tech校园枪杀案的凶手就是一位8岁来美的韩裔,现实生活中,虽然他智商很高,但很孤独。Dr. Kim 呼吁亚裔父母为了更好的关爱子女,有必要提高自身的情商。Dr. Kim 举例说明了这个问题,有一位亚裔学生和他母亲讲自己感到压抑,他母亲不屑一顾,说孩子没有什么可压抑的,一定是孩子误解了自身的感受。Dr. Kim 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会让孩子感到连父母都不理解他而感到更加孤独和压抑。
        Dr. Kim 认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要站在孩子一边,例如说:“是吗?我有时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们来谈谈?“等等,这样孩子才会愿意把压抑的原因讲出来,父母才有可能帮助孩子们解决问题。Dr. Kim 还提到了一个现象,这就是至今为止,虽然有许多年轻人去她那里寻找心理帮助,但没有一位父母来找她,这说明做父母的更需要提高自身。
        最后,Dr. Kim 通过一段影片告诉亚裔父母,虽然孩子们平时不说,但心存对父母的感恩。影片中有的孩子哭着说,过去为自己是亚裔感到羞耻,现在不会这么想了;有的孩子提到自己家庭经济并不好,父母还是支持孩子选择自己最想去的学校,而不是仅仅考虑学费的多少。每位孩子都真心的说谢谢父母。 看到这里,许多家长都流下了眼泪。
  Kim 博士小贴士
1. 孩子和父母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父母认为对孩子好的不一定真的就是对孩子有利的;
2. 不要拿别的孩子和自己的某个孩子作比较,要比较也是比较各自的长处和优点或者比较孩子与以前相比孩子的进步。
3. 不要总是在孩子面前提您所做的都是为了孩子好
4. 父母无意中的一句话也许会伤害孩子一生。

廖冰博士与孩子们近距离沟通交流
在Kim博士主题演讲之前, 亲子情商专家廖冰主持了 fishbowl Forum, 邀请年轻人分享他们对父母教育方式的看法。在上午短短一个小时的分享中,廖博士采取启发性提问,用抽丝剥茧的方式,让在座的高中生或大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出他们自己在家里不愿说、家长们想听也听不到的真心话。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这些真心话吧。
孩子们不喜欢什么
        廖博士首先问孩子们小学能够想起的一件事,从而引到孩子们跟自己父母的关系并提到没有什么比父母和孩子间关系不睦更糟糕的事情。在座的孩子们普遍反映自己的华裔父母干涉强迫太多,不光是强迫自己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周末中文学校、钢琴或其它乐器,也对交其他族裔男朋友的女孩干涉操纵到了让人反感悖逆的地步。孩子们也不喜欢华裔父母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做比较,父母是希望用别人的孩子做榜样,但无形中却忽视了了每一个孩子都有不一样的特点,极大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孩子们的内在驱动力
        廖博士也让孩子们谈到自己的内在驱动力。在国内出生高中来到美国的孩子回应是为了上好大学,但在美出生长大的孩子更多的是谈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孩子们也谈到自己的父母恨不得让自己尝试一切可以尝试的,但真正让自己坚持下来的还是兴趣和爱好,孩子们也希望自己的父母尊重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感激父母
        对于廖博士问到的孩子们都有什么要感激父母的问题,有的孩子回应小时候父母的一些引导,父母对自己的信任、父母跟自己分享他们当年的经历、压力或软肋;父母如今对自己不再像以前一样催逼,而是鼓励自己尽力等。
要上大学的感觉
        对于廖博士问到的要上大学的感觉?多数孩子反映是非常兴奋和期待,但也会想家,想家里的饭香。有的家长问到什么样的话题是能够引起孩子兴趣并愿意跟父母交流的话题?对于正准备考大学的孩子们而言,最讨厌父母问到的就是大学,因为这个话题是他们天天都在努力奋斗的目标,压力已经很大,除非孩子们自己愿意,否则如果父母坚持跟孩子谈此话题,一定会碰一鼻子灰。孩子们不愿意只是谈家庭作业,孩子们愿意跟父母分享一些在学校发生的趣事。还有的家长问到,孩子们如何面对同学压力 Peer Pressure 的问题,如是否到一定年龄都需要找男女朋友及找什么样的朋友、亚裔男孩是否不易找到女朋友等?孩子们反映热烈,但普遍认为是否找男女朋友似乎跟 Peer Pressure 关系不大,每一个人情况不一样,亚裔男孩也不存在找不到女友的情况。
最遗憾自己的父母没有做的一件事
        对于廖博士问到的最后一个问题,最遗憾自己的父母没有做的一件事?有的孩子希望父母给自己生一个弟弟,尽管当年曾扬言如果有个弟弟会将其扔出窗外;有的希望自己没有被父母过度保护,让有机会做自己;还有的希望父母能够支持自己个子不高但特别喜欢体操的弟弟学体操,而不是逼着弟弟学能长个子的游泳;也有的希望自己父母曾经多鼓励自己做实验。鉴于时间关系,热烈的讨论不得不嘎然终止,但意韵未竟的家长们还围着廖博士问个不停。
本文根据华人大会参会者冉燕飞以及刘亚宁的供稿,由Seraph 编辑

欢迎关注UCA 微信公众号 
北美新视界
Follow us on WeChat by scanning QR
CODE above!
WeChat ID: UCA-BMXSJ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