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作者:张酷炫宁
转载请联系微信号isocialor
编辑:海盗
社长说
                       适当给自己减负。
● ● 
“快帮我盖楼啊!” “不帮!”
最近很多网友都在抱怨,自己每天活在被“盖楼”支配的恐惧里,每天微信都收到一串串消息【快帮我盖楼,你也能获得!@#¥%……&*】【拜托拜托,帮我助力得喵币!@#¥%……&*】……
“快转发,帮我盖楼啊!”
双十一预热的“盖楼”活动里,不少人稀里糊涂被朋友拉入战队,并被要求帮忙“盖楼”,不仅要盖楼,还要每天都去“盖”,甚至被请求要拉更多人“盖”……要是没及时去“盖楼”,可能还会被嫌弃不够意思,“坑”队友……
明明只是好心帮你一下,结果“盖”得没完没了,在“盖楼”的沼泽地里爬不出来……
除了盖楼,还有拼多多“现金打款”等网络营销信息,需要微信好友“助力”,让不少网友十分头疼。
不只是微信好友间的“麻烦”请求让人苦恼不已,很多时候,家人间也是如此。
@大连老湿王博文曾发布过一则视频《中国式亲情绑架到底多可怕?》
视频中,主人公小颖的丈夫小姜是医生,家里一个远亲要去医院割痔疮,想要找熟人关系,小颖妈妈二话不说就“揽”下了这个活。
但其实,小颖和小姜有种种难处,办不了这件事。
但小颖妈妈觉得,这件事对小姜来说是个“小事”,添不了什么麻烦……
最后,小姜和小颖妈妈都说小颖的不是,都和小颖吵架了,小颖十分委屈……
“不帮忙就是不给面儿”——“面子”背后的人情“绑架”
“圈子文化”在人际交往生活中始终存在,由于个人力量非常有限,人往往习惯于“抱团取暖”,在自己一定的社群内力图实现资源共享和尽可能的利益最大化,就像人们常挂在嘴边的“有熟人,好办事。”
在这种利益交换中,很少有人能一直给予资源或者一直索求资源,“人情”不能总是欠着不还,也不能总是不给别人帮忙——因为“办不了”“帮不了”往往看起来意味着你“能力不行”或者“看不上对方”。
在“相互麻烦”的圈子中,个人能力和助人为乐都是个人在圈子中威信和地位的体现,人们需要并满足于自己“小圈子”里的身份认同感,这也就是人情社会背后“要面子”的行为逻辑
从个体的不同“圈子”看去,家庭是处于核心位置的内部圈层,它依靠血缘或亲族关系延续,人们往往倾向于将这个圈层内部成员的帮衬解释为“无条件的”或是“理所应当的”。
所谓的“攀关系”、“套近乎”本质就是在复制核心群体的交往方式——当我们成为“熟”或“哥们”之后,我有事“”你,就是把你当自己人;朋友就是在“互相麻烦之中培养感情。
然而与血缘、亲缘圈层不同的是,随着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麻烦他人“等于”关系好“的公式已经难以成立。
很多不值得麻烦别人的小事,若还是执意麻烦别人,就显得非常没礼貌了,“有麻烦就去找熟人”的思维定势在今天的人际关系中应用也先得非常“生搬硬套”。
这种变化并不证明人与人之间不再乐于互助,而是刚好相反,现代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发现,不加节制的“索取人情”破坏了人与人之间本该形成的友爱关系,“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了被麻烦者的善良与情感,本质上是与“友爱互助”相悖的。
“关系”的维系要同理心在先,讲究方式方法,否则功利地滥用“关系”,就会产生“彼此打扰”的不适感——反而走向了“关系社会”、“人情社会”的极端负面。
从心理学上来看,那些习惯麻烦你,甚至有些“强人所难”的人,或许有着“控制型人格”——他们擅长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操纵他人,把自己和道德绑在一起,居高临下地压迫你内心,言语中暗示着“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你应该……”
所以在他看来,“作为一个有道德,乐于助人的人”,你“理应”帮他。
控制型人格的人在处理事情上往往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与需求,因为他们只想要“赢”的结果,即达成他们的目标。
因此他们在“麻烦”你帮忙“盖楼”时,会忽视你的感受。
面对对方尤其是好友坚决而强硬的态度,很多人可能就会陷入“认知失调”当中,即“朋友需要帮助我不帮忙,我是不是很不对?”
于是,为了使自己的认知恢复平衡,证明自己“不是冷漠自私的人”,很多人就会接受了对方的请求。尽管心里不乐意,还是难逃亲朋好友的“绑架”。
“我的不幸,在于我不会拒绝”
很多时候,这个“麻烦”对你而言可不是“举手之劳”而已。尽管很为难,但你仍会答应下来。因为你不会拒绝。
当然在很多情境下,有些麻烦确实“不好拒绝”。尤其是在职场环境中,来自于领导的“麻烦”事关自己的职场前途,很多人都不会维护自己工作义务之外“不被麻烦”的权利。
于是,被那些麻烦小事困扰的你安慰自己说:“这是因为领导重视我吧!”“这说明我被需要啊!”
忍气吞声下,这种来自职场权力上层的“麻烦”,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你“应该做的”。
在日剧《逃避可耻但有用》中,研究生毕业的女主角初入职场被要求做很多额外工作,比如——帮领导“洗杯子”
她以为只要她勤勤恳恳工作,不计较那些小事,一定能在公司立足。
果真如此吗?不久后,她得知自己被解雇了。
同期进公司的实习员工,连电子表格都不会做,也没有帮领导“洗杯子”,却留了下来。
女主角想不通,领导的“指令”她从来都认真完成,为什么依然会是被解雇的那个。
在她被领导通知“解雇”后,领导还是习惯性地让她洗最后一次杯子。
在日本作家太宰治的小说《人间失格》中,主人公是个努力讨好所有人的人,但是对别人取悦和讨好在他心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负面,最终内心不堪折磨,走向了毁灭。
书里这样写道:“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就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无法愈合的裂痕。”
那么,每天被“麻烦”所累的你,是否也是因为没有拒绝的勇气?
拒绝他,他没有那么失望
前段时间,“社恐”严重的芬兰人成了段子,一组照片非常流行——
排队等公交,平均距离要隔 74.9 英寸(1.9米),多一厘米都是冒犯,如果候车棚下已经占了两个人,第三位宁愿淋着雨雪,也不会在同一个屋檐下。
网传,每2个芬兰人的间隔距离能塞下8个挤地铁的日本人。
调侃之余,也有很多网友感叹其“人性化”。
当有人真的需要帮助时,大家一定不会袖手旁观,而平常生活中,尽量不打扰,别人舒服,自己也安心。
尊重彼此的私人空间,保持好人际交往的“边界”,或许,更是现代文明的体现。
在《被讨厌的勇气》中,哲人与年轻人展开了关于人生的对话,如何解决烦恼,如何不再“委曲求全”地生活?
在《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中就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即“分清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要想人生幸福,就必须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你觉得这是个“小事”,在我看来是个“大麻烦”。
你觉得这是我的“举手之劳”,我知道我没有能力每天为你解决“麻烦事”。
来麻烦我是你的事,帮与不帮都是我的权利——不会被“道德绑架”,也轮不上你“指责”。
你不必因为“拒绝”别人而自责不已。
谁都不必接受他人“以爱之名”的画地为牢。
当对方把你当作武器,把你们的关系当作寻求帮助的“筹码”,你可以选择在这段关系里挣脱。不必被任何人,包括自己,贴上“忘恩负义”的标签。

当你委曲求全,牺牲自我,换来的会是对方的惺惺相惜吗?
也可能是更沉重的负担。
若是他始终不顾你的感受,执意“打扰”,无限索取,你们的关系将是会更加举步维艰的死胡同。
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吧!
正如三毛所说:“不要害怕拒绝别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于正当。因为当一个人开口提出要求的时候,他的心里本就预备好了两种答案,所以你给他任何一种答案,都是在他意料之中的。”
对人要礼貌,拒绝要趁早。
● 
1
你可能会喜欢: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