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城市与乡村
G318国道
    世界之大,国家的形态万千。
    今天我们和读者朋友一起,环游世界各国的城市与乡村。
    我们的旅程从“世界首都”——New York(新乡)开始。

纽约俯视图
曼哈顿俯视图
纽约中央公园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形态形成的比较早,很多城市从二十世纪初就开始兴建高楼大厦,随着城市的拓展,形成了“city+countryside”的模式。
    由于土地永久产权带来的弊端,之前规划的弊端很难被修正(强拆)。因此西方国家城市的City很难进行大幅度的扩建,常常出现countryside的小house把城市CBD锁死的现象。
    一提纽约,大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自然就是曼哈顿。其实,曼哈顿不过是大纽约地区的“City”,下图中一个个街区的小房子才是最常见的画面。


纽约长滩的居民区
    美国一个街区的house基本都是一个建筑风格,从层高、颜色等都必须与周围的建筑相契合。

    有的社区还会强制修葺草坪,甚至要出售时还必须通过“业主委员会”审核,确保买家也是体面的中产阶级。

    有时候,生活在中国的“自由”,需要好好体会。
    游览完纽约,下一站来到美国两大鄙视链的另一个高地——旧金山湾区。 

旧金山整齐的街道和居民区    
    熟悉美国的朋友都知道,湾区的房价非常贵,一点不比北上深逊色。

    旧金山湾区的地界不大,却容纳了近800万人,居住条件非常紧张。为了实现通勤,湾区甚至有坐飞机上下班的人群。

    发达国家的居民区有个特点,从俯视图中很容易判断“富人区”和“中产区”。

    比如下图,里面颜色明显加深的阿瑟顿地区,就是湾区的富人区;而周围颜色浅一些的,则是一般的中产区。

旧金山湾区半岛地区
    我们把阿瑟顿街区放大,找到其中一处house。

    原来之所以地图上俯视看起来这片区域颜色“深”,是因为树木比较多。
    图中这户人家不仅仅有常见的泳池,还有私人网球场,是实实在在的大户人家。

    以标准网球场670平方米的面积估算,这户人家的占地大概在6000平米左右。在寸土寸金的旧金山湾区,该户的价格肯定是千万美元以上了。

    相对大户人家的豪宅,一般中产的家大概是下面这样的,有的也带着小泳池。

    能在湾区拥有这样一栋小house,也是妥妥的人生赢家了。

    除美国外,像加拿大,澳洲,欧洲的城市居民区也大都是这种小house的形态。

    比如最近抖音上爆红的澳洲黄金海岸(下图),它的居民区也是家家泳池小游艇码头,这都是当地十足的富人。
黄金海岸
黄金海岸的居民区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毕竟是少数。

    离开house的世界,我们来看一下东南亚的城市和居民区,就从最近大红大紫的西哈努克港开始。
西哈努克港俯视图
    西港位于柬埔寨南部沿海,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西哈努克命名。

    西港由于近几年涌入了不少来自中国的淘金者,开始迅速的发展,据说还汇聚了不少研究区块链和搞P2P的程序员。
    由于中国资本的进入,西港的前景被很多人看好,宣称要做成东南亚的深圳。欧神拿的地在西港城区的东南边,大致是上图右下角的位置。
    西港目前的状态还是很落后的,市区的街景大概就是下面这样——

西港街景
    游览完西港我们再顺道看一下柬埔寨的首都金边。
    金边的城市建设比西港目前还是要强不少。马路上小轿车和摩托车、电瓶车交叉穿梭,也是东南亚国家常见的一景。

金边市中心
金边街景
    看完柬埔寨,下一站,我们来到东南亚最发达的新加坡。

    新加坡规划的非常好,将弹丸之岛发挥到了极致。

    在土地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新加坡仍然有很多居民区是以house的形态存在的。house不愧是发达国家的标配。    

新加坡俯视图
新加坡市郊的居民区
从市郊居民区远眺CBD
    既然都到了新加坡,捎带手看一下杨老板一生的梦想——“森林城市”。

    森林城市的位置其实一般,周围没有马来西亚成熟的居民区作为依托。
    而隔海正对的“新加坡”,一来交通并不方便,二来也只是勉强能看到新加坡港的工业区和码头港区而已。

碧桂园森林城市
    也不是每一个发达国家都有city和house。
    像我们的邻居日本,由于寸土寸金,人均的居住面积就很小,自然也不会奢侈到家家一个house。

    日本大城市的居民区形态和中国城市很像,虽然没有我们这样规范的各类小区,但大致是常见的板楼、塔楼的形态。

东京新宿和涩谷俯视图

涩谷周边的居民区
    那是不是东京远郊会有house出现呢?
    很遗憾,即使我们走到遥远的国分寺站,仍然是和涩谷居民区差不多的形态,很是拥挤。
    岛国的人民也不容易啊。   

东京远郊国分寺的居民区
    要说不容易,还是南亚的人民不容易。

    来到印度,为了不黑三锅,我们直奔三锅的第一大都市——孟买。

    印度人民住得起house的很少很少,我们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倒是像中国城市常见的小区,在孟买能找到不少。
    在孟买,能住上有绿化小区的至少也要是高级中产,而绝大多数印度人民,只能生活在下图灰蒙蒙一片的老旧街区里。

孟买俯视图

孟买海滨富人区
孟买大片的贫民区
    印度占据了整个南亚最肥沃的土地。

    相较而言,巴铁就比较惨,国土的两侧都是沙漠,只有中间狭长的印度河流域内散落着主要的城市。
    巴铁的首都伊斯兰堡规划建设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从卫星图上可以看出建筑道路非常的整齐有序。
    当时迁都伊斯兰堡,是因为北方克什米尔地区和印度的争端问题,有一点“天子守国门”的意思。

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的绿洲集中了主要的城市
上世纪六十年代规划建设的首都伊斯兰堡
    离开巴基斯坦,我们一路向西来到埃及。

    埃及的“有效国土”,其实只有图中绿色的区域,剩下的都是沙漠。

    埃及的首都开罗扼守在尼罗河三角洲的冲积扇入口,南方是狭长的尼罗河沿岸绿洲,一直到苏联援建的阿斯旺水坝。

    埃及有1亿人口,其中四分之一生活在开罗。宝贵的绿洲自然不能奢侈到可以盖house和泳池,所以开罗居民也基本都生活在高高的板楼里。

埃及卫星图
尼罗河沿岸绿洲
扼守尼罗河三角洲的开罗

开罗居民区板楼
    离开埃及,我们来到浪漫的土耳其。

    火鸡国的精华在于扼守黑海要道的世界名城——伊斯坦布尔。
扼守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伊斯坦布尔
君士坦丁堡古城范围
    伊斯坦布尔旧称君士坦丁堡,曾经是千年拜占庭帝国的首都,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坚城”。
    公元1453年,奥斯曼帝国皇帝默罕默德二世亲率步骑二十万,战舰三百艘,从海陆两面包围君士坦丁堡。
    为了攻城,默罕默德二世特意铸造了乌尔班大炮,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金角湾之间铺设一条长约1.5公里的圆木滑行道。 
    然后在一夜间将80艘轻便帆船拖上海峡岸边,用人、畜和滑车拉过山头,再从斜波上滑进金角湾。
    经过47天的持续炮击和海陆两面攻城,君士坦丁堡最终塌陷。
君士坦丁堡攻城战示意图

今天的伊斯坦布尔,虽然不是土耳其首都,但仍是土国的经济中心和第一大城市。
    伊斯坦布尔有1500多万居民,从卫星图来看,居住条件还不错。不愧是天天嚷嚷着要加入欧盟的国家。
伊斯坦布尔居民区
    下一站,我们来到南非约翰内斯堡。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南非被称为非洲唯一的发达国家。当时的南非是一个白人主导的政权,凭借“种族隔离”制度闻名世界。

    后来,随着“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和曼德拉的上台,南非的黑哥哥们开始把控国家的各个要害部门,大量精英白人移民英国和澳洲,南非遂一蹶不振。
    到今天,人均GDP已被中国远远拉下。

    从高空俯瞰南非的第一大城市约翰内斯堡,很有发达国家City的范,整齐的CBD和外围的小house居民区。

    然而当把镜头放大,呈现在眼前的却是一副破败的场面。

    这是一个曾经的发达国家。

约翰内斯堡俯视图
约翰内斯堡居民区
放大后破败的house
    离开南非,我们把目光投向大洋中的留尼旺岛。

    留尼旺是法国的海外领省,这个2500平方公里的小岛上,生活着80多万居民。

    不知道他们中有多少人一生没有离开过自己生活的岛。
    茫茫大海之中,有一点世外桃源的感觉。

留尼旺岛
留尼旺居民区
    最后,回到我们美丽的家——中国。

    中国之大,经济发展水平之不平衡,已经基本可以涵盖上面所有的城市乡村形态。
    下图是华北平原一部分的卫星图,图中每一个小点,都是一个小村落。

华北平原村落
    相较于华北平原村庄的“乡土范”,苏南一带城市的郊区和村庄已经有发达国家house的感觉了。
    要说差点什么,也就缺个游泳池。   
苏州吴江区村落
上海青浦区村落
    与富庶的江南不同,在西南横断山区里的人们,只能在两山之间的峡谷里寻找自己的栖身之所。   

    一座小城,有时就是一块山谷平地。


雅安城区
雅安天全县
雅安下属县城街景
    横断山区还不是中国人居住的hard模式。

    在南疆的大漠之中,有沿着昆仑山冰雪融水分布的一串串绿洲。

    和田地区最偏远的达里亚博依乡,位于于田县城以北230公里的沙漠腹地,全乡1300多人分散居住在上万平方公里的沙窝窝里,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外面的世界对他们来说,非常非常的遥远。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端的和田地区
和田市区街景
绿洲与沙漠的交界
大漠深处的达里亚博依乡
    年轻的时候,总是想着走遍世界;终于有一天,蓦然回首,才发现其实是世界拥抱了我们。
全篇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