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pixabay

英国广播公司BBC在2017年曾经调查过1800个妈妈。统计数据表明,超过三分之一的妈妈或多或少都有着精神健康的困扰,而她们的问题绝大多数和家庭及亲子关系有所联系。这些精神健康问题包括了:情绪压力、急性焦虑、产后抑郁等等。
那么在调查中,外国的妈妈们都是怎样描述各自生活的呢?
“我感觉自己已经被摧毁了,简直认不得从前的自己了。”
“发现自己变得好脆弱,叫个外卖给少了份东西也能让我感觉想哭。”
“感觉自己已经和这个世界隔离,经常怀疑自己但就是找不到答案。”
“为什么要孩子呢?我当初到底考虑清楚没有?”
妈妈们还总结了四个最主要的压力来源,分别是:照顾孩子配偶其他家庭成员,以及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工作压力和工作场合中的歧视。因此,“成为妈妈”这样一个看似水到渠成的人生阶段,似乎成了很多女性的一个坎。原本生活中稀松平常的事情,在成为妈妈后,好像变得面目狰狞,无时无刻在挑战着自己的底线。
图源:pixabay

“为母则刚,无问西东?”
记得有位妈妈曾经说过她最讨厌的一句话,并不是来自他人的抱怨或是误解,而是一句似乎在陈述事实的话:“你是妈妈啊!”她说,每当自己想喘息一下,想想自己的事情,或是让别人照顾一下孩子,又或者疏忽了什么事情,对方把这句话抛到自己面前的时候,真是有一种想毁天灭地的冲动。
最近广受关注的的电影《找到你》,也在探讨同样的问题。不知何时起,女人成为妈妈之后,社会和家庭对她们的期望值,一下子调高了好几个数量级。在外界看来,妈妈们的能力是全方位、立体化的。然而非常讽刺的是,在妈妈们看来,自己时常遭受着“二向箔”的打击——生活根本没有第三个维度可供你选择。
所以,中西方的妈妈们,在面临精神压力和心理疾患的问题上,尽管有着社会和文化属性的差异,但是从个体角度来看,都有着同样现实的境遇。女性的诉求和社会的发展步调永远不在同一个频率上。曾经有人比喻过,《纽约时报》一周的信息量几乎是一个中世纪人一生所获信息的总和。汹涌的信息、复杂的人际关系、跳跃式的生活节奏,很多时候给妈这个角色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迷茫和混乱。
妈妈的事不仅仅是妈妈的事
同样是来自于英国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解读了妈妈的精神压力所造成的后果。伦敦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学者们对比了11000名来自于不同家庭的孩子。他们发现家境会一定程度影响孩子的认知和人格发育,然而更为严重的影响因素,是家庭里妈妈的精神健康。
这是一个非常显而易见的因果关系。在绝大多数家庭里,妈妈们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以及所肩负的育儿责任,要远远大于爸爸和其他家庭成员。而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妈妈不注意关爱自己的精神健康,那么她们的孩子罹患心理疾病的比例,要比其他家庭的孩子高出5-10%。尤其是针对那些有着多重身份的妈妈们,平衡好各个方面的关系实在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而当其中某个方面失衡时,比如工作,引发的必然是连锁反应。
学者们还指出了一个经常被人们忽视的真理:如果我们不点出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会受到妈妈们的精神健康影响,那么人们就总是会忽略妈妈们的精神健康
图源:pixabay
的确,很多妈妈们如果被包围在一种惯性生活状态里,往往对自己的精神健康会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她们会觉得自己很累、不被理解、能力不够、不能放弃,甚至会抱怨命不好。然而却未必会察觉自己不仅仅是“不开心”,而是“抑郁”;不仅仅是“脾气不好”,而是“焦虑”。
如果妈妈们不懂自己,不会解读自己的情绪,而由于心理问题导致了矛盾、冲突、误会甚至不恰当的行为时,外人(或家人)所感受到的,只有表象的情绪失控,并不一定能一针见血地觉察出妈妈的精神状态出现了问题——毕竟在精神健康方面,拥有细腻而理性感知的人是少数啊。
你无法去满足所有人
互联网上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大多数父母都是无证上岗的”。话不中听但是理不歪,有多少新晋的爸爸妈妈们在生儿育女前接受过培训,理解为人父母后的职责,清楚为人父母后的得失呢?
中国社会的家庭,一定程度上携带着集体主义观念。孩子是属于大家庭的,妈妈也是属于大家庭的。不会带孩子吗?没关系,祖辈自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帮你解决一些问题。然而这种强烈的家庭纽带,也是很多问题的根源所在。例如,大家庭模式,容易替代爸爸的一些角色,使得一些父亲在育儿过程中,误认为妈妈已经受到足够多的关注,于是自动或被动放弃自己的职责。再比如,如果妈妈扮演了多重角色,在某个角色上的失误,会让很多家庭成员觉得妈妈是“失职”的——因为别人没有这个角色,因此自然会把责任归咎到担当这个角色的妈妈身上。
很多的研究指出,在家庭系统中,“界限”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设立界限,就是定义了规则,通过规则来驱动家庭内部关系,这样就能限制外界“不规则”因素的入侵。“界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一旦设立了,每个人(包括妈妈)就能很容易看清楚内外关系,知道每个人的职能所在,省去了不必要的内耗
图源:pixabay
如何设定家庭界限是个非常庞大的问题。这里仅仅给妈妈们提出几条参考建议。
【1】“家庭新生态”的建立
妈妈们其实很容易意识到,多了个孩子不仅仅是多了个孩子。祖辈甚至保姆都会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什么职责该交付于他们,什么职责该把控在自己手中,心里需要非常明确。尽量避免“丧偶式育儿”的出现。
【2】“婚姻新生态”的建立
成为了妈妈,并不意味着你不能再撒娇,并不意味着你就一定要放弃护肤美颜,并不意味着你从此远离了二人世界。首先要告诉自己:我首先是个女人,其次才是个妈妈。和伴侣之间的共同话题甚至亲密关系,可以通过交流和调协而得到升华。
【3】“你们的期望和我的诉求无关”
仔细而谨慎地衡量自己的能力。避免发生“由于别人的期望而强行拉升自己能力”的情况出现。无论是在家庭系统还是社会系统里,都会充斥着各种对妈妈的要求。在疲于应对这些信息的时候,妈妈们要冷静下来想想,自己能承受多少,哪些是坚持还能承受的,哪些是坚持也无法承受的。避免在“无意识”状态下,默默接受了很多默认赋予自己的职能。
图源:pixabay

【4】“关爱精神健康是一件美好的事”
当真的出现了精神健康问题,再去寻找帮助,和生理上病入膏肓再去求医问药没什么区别。因为这时,很多妈妈周边的家庭关系和认知,也都到了顽固不化的地步。他人的思维惯性一旦形成,即便妈妈有改变的意愿,修正起来也很困难了。因此,平时经常注意自己的情绪变化,及时疏导心理问题,在周边关系尚且“柔软”或“可逆”的情况下,设立自己的规则和界限。
结  语
“为母则刚”是一个赞颂女性的词。彰显了母性的伟大和力量。然而它不应该成为勒索妈妈们的情感和生理力量的工具。这个词源自于雨果在其小说《九三年》中写到的:“Women are weak, but mothers are strong”。后经梁启超用高度概括的白话文译成:为母则刚。
然而曾经有人用另一个角度解读了雨果的话。这句话里,“women”是代表了一个整体,也就是代表了所有女性的本质——柔弱的。而“mothers”是女性在特定阶段的角色——这个角色可以是强大的。因此,“为母”的强大,并不能削减女性本质的柔弱。女性要知道自己可以柔弱,也要允许自己柔弱,甚至要关爱自己的那份柔弱,从而才能更好地滋养身为妈妈的那份刚强。
参考资料
1.Fitzsimons, E., Goodman, A., Kelly, E., & Smith, J. P. (2017). Poverty dynamics and parental mental health: Determinants of childhood mental health in the UK.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75, 43-51.
2.Michel, J. S., Kotrba, L. M., Mitchelson, J. K., Clark, M. A., & Baltes, B. B. (2011).
Antecedents of work–family conflict: A meta-analytic review.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2(5), 689-725.
3.Templeton, L., Velleman, R., Persaud, A., & Milner, P. (2003). The experiences of postnatal depression in women from black and minority ethnic communities in Wiltshire, UK. Ethnicity & health, 8(3), 207-221.
4.Turner, L. H., & West, R. L. (2002). Perspectives on family communication. Boston: McGraw-Hill College.
(可上下滑动查看)
往期回顾
15
-
2018-10
原创 | 每个挑食的孩子都是妈妈心中的痛
17
-
2018-10
原创 | 表扬孩子的几个黄金准则,你都做到了吗?
黄贝尔
澳大利亚女性心理治疗中心,从业12年。擅长治疗童年创伤及成年人格修复,尤其擅长针对女性的各类心理问题
END
为大家分享实在又实用的心理学,为你的心灵找到正确的疗愈之路。
怡禾心理重新开放树洞信箱啦,如果你有什么心里话或者心理疑惑,育儿路上遇到的难题,欢迎写信给我们。
怡禾心理每周会有一个心理小问答栏目来回答大家的问题,每个月会邀请资深心理咨询师回复一封读者的来信。
信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欢迎来信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