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自己的理想居所,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
在 2016 年东京电视台人气漫改剧《只有吉祥寺是想住的街道吗》中,不同境况的人慕名来到吉祥寺,试图寻找自己的栖居之所,希望在这个东京最受人欢迎的居住区迎来人生的转机。
吉祥寺是东京西北郊的一个生活和商业中心,从这里搭 JR(日本铁道)中央线电车,只需要 15 分钟就可以达到新宿。它也是京王井之头线的终点站,距离另一个“副都心”——涉谷也就 20 分钟的车程。
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曾在电影《比海更深》中刻画了一个典型日本城郊生活区的场景:白天只有主妇和小孩儿,只要有个无业大叔在街上闲逛,就会显得很碍眼。但在吉祥寺,白天开始就到处都是闲逛的人,他们大多是从事漫画、电视、戏剧、音乐等行业的创作者或是自由职业者,当然,还有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
△ 漫画《只有吉祥寺是想住的街道吗》和电影《比海更深》唤起了年轻人对吉祥寺的向往。 图片来源 | Yanmanga(左)、《比海更深》(右)
便利安全、配套齐全、装修舒适、设备好用——虽然每个人境况不同,好房子的标准似乎大同小异。而在个人生活空间十分局促的日本,城市常常需要更多地扮演客厅、书房、厨房、花园、阳台甚至衣柜等空间的延伸,吉祥寺街区似乎满足了所有这些条件。星罗棋布的传统商店街、新型个性店铺、人气餐厅和咖啡厅集中分布在距离吉祥寺站不到 400 米的范围内,无论周末还是工作日总是人头攒动。
△ 井之头恩赐公园是吉祥寺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尤其在樱花绽放的季节,会吸引大量赏花的人。 摄影 | 李思嫣
大量的绿植和公园遍布街区。今年开园百年的井之头恩赐公园位于车站南侧 400 至 800 米的步行范围之内,它提供了从高密度的东京中心城区解放的放松场所。虽说不大,但动物园、水生动物园、游乐园一应俱全,每到周末都会举办艺术市场活动,民间艺人在这里唱歌、弹琴、画画,再往南走走还有玉川,周边是大量的田园地带,公园里还有那座著名的三鹰吉卜力美术馆。
也许这就是吉祥寺最大的魅力,悠闲便利和恰到好处的混杂感,让各种各样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块地方。
你知道吗,它是时间的幸存者
虽然吉祥寺有不少寺庙,却没有一家寺庙叫“吉祥寺”这个名字。
这要从 1657 年的明历大火说起。真正的吉祥寺,其实最早在今天的文京区本乡地区。但这间寺庙在 1657 年大火中烧毁,之后,幕府将寺院移出江户城外,吉祥寺迁到了本乡北侧的驹込并延续至今。根据当时的城市规划,旧吉祥寺门前町的土地被征收。原来住在这个区域的人们被迫迁到现在的武藏野市避难开荒。人们出于对故乡的思念,将这个地方改名为吉祥寺。
旧五日市街道,与东西向呈约 30° 夹角,新开垦的土地,沿着这条街道以长条形均等分配。居民被分配到街道北侧,以月窗寺为首的四个寺院被分配到街道南侧——也就是现在吉祥寺的中心区域。这些寺院至今仍然持有车站周边的商业用地,而口琴横丁的土地所有者就是月窗寺。
△ 1880 年代的吉祥寺。 图片来源 | 日本国土地理院
1899 年,甲武铁道(现在 JR 中央线前身)开设吉祥寺站,经过二十年左右的发展,车站北侧的商店街已成规模。在之后的战争中,吉祥寺并没有受到东京中心城区那么严重的创伤,周边用地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战后,人们从遭受空袭严重破坏的都心地区大量迁移到吉祥寺。
△ 1920 年代的吉祥寺。 图片来源 | 日本国土地理院
同时,百废待兴的中央线沿线各车站站前纷纷出现了露天摊占领站前空间的现象,江湖商人们用粗绳圈地,非法占用了站前的空地。口琴横丁的地主——月窗寺和各个占有地皮的人协商,于 1947 年夏天承认了这些人在站前市场细分使用土地的权利。所以吉祥寺黑市表面上是非法占地行为,但是由于月窗寺的治理与整顿,比起战后日本各地兴起的黑市,吉祥寺这些非法商贩间的领地争端相对要少很多。这也是吉祥寺黑市能在站前黄金地段握有 3000 平方米土地,躲过了多次都市开发并发展成如今的口琴横丁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口琴横丁由 4 条巷子组成。最西侧是酒馆横丁(のみや横丁,现“祥和会通”),顾名思义,小酒馆鳞次栉比。店铺多为相邻店面共用一根柱子的长屋形式,横丁中央设有共用的厕所。往东是中华市场(现“朝日通”),这里是一间一间的独立店铺,多为中国人开的中华物产店。中央市场(现“中央通”)是开间比较大的店铺。最靠近车站的仲见世市场(现“仲见世通商店街”)多为生活用品商店。这些店铺分属于不同的商店街组织,从空间形态到管理构架,直至今日仍然保持着基本不变的格局。
有规划,也有妥协
伴随着东京城市发展中的大规模郊区化进程,吉祥寺区域在 1950 年代人口激增,然而商业空间的建设却停滞不前,道路系统也无法适应高速增长的机动车交通的需求。同时,旧国铁中央线高架复线计划开始提上日程,东京女子体育短期大学迁出吉祥寺,留下了大片空地。车站周边区域急需重新规划。
日本近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创始人高山英华接手了吉祥寺区域的城市规划工作。在 1962 年高山研究室提出的方案中,既存街区被整理划分成若干个 80  米左右的整齐街区,以此为单位来重建都市街区。底层商业、上层居住,大型商业设施沿着周边布置,大楼之间通过步行天桥连接——俨然一副摩登都市的美好图景。
△ 1962 年高山英华的吉祥寺周边再开发规划方案。 图片来源 | 武蔵野市报
然而,以街区为单位的规划手法打破了吉祥寺原有自发生长的格局,切断了道路两侧间的联系,严重破坏了商店街和横丁。这个方案自然遭到当地商店街组织的激烈反对。
所有规划都是资本利益、商业逻辑妥协下的结果。毕竟,商店街的店主都很清楚:当时的站前空间无法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吉祥寺急需某种程度上的再开发。只是协商之下,当初的规划方案被大幅度删减,只保留了主干道、站前广场的规划以及街区中心学校腾退空地上的商业大厦的建设等最小限度的规划内容。
好在吉祥寺原有的长条形结构——这是在平地上开发新田留下的痕迹,与城市规划高效的网格状路网不谋而合。折中方案延续了吉祥寺原有的用地特征,升级了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陈旧基础设施,最重要的是,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吉祥寺如今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规划不来的多样性和杂乱感。
△ 餐厅、酒吧、店铺、咖啡厅应有尽有。吉祥寺街头的随意与错落感可以算是它最大的魅力之一。 图片来源 | Cowcamo Magazine
1964 年东京奥运会的举办给东京的城市景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吉祥寺也不例外。通过中央线高架复线化工程,取消了中央线与机动车道的平交路口,缓解了交通拥堵,行人可以穿越铁路在车站南北两侧间自由通行,同时车站大楼跟进建设,车站商业设施开始入驻。
你看到的,是一个“新的吉祥寺”
1971 年,日本百货伊势丹在吉祥寺开了一间店,此后,近铁百货店(1974 年至 2001 年,现 Yodobashi 电器店)、东急百货店(1974 年开业)、丸井(1960 年开业,1978 年迁移)、伊势丹(1971 年至 2010 年,现 Kopisu 吉祥寺)、Parco(1980 年开业)等大型百货商店逐个开业,环抱在站前商店街的外围。
从口琴横丁的各种业态店铺数变迁可以看到,曾在 1953 年大量并存的酒馆于十年后数量减半,这是酒馆横丁的店铺用地逐渐统合的结果。1960 年代恰是百货商场进驻前夕,横丁里小商贩依旧生意兴隆,即使是六七平方米的食材店,也不得不雇佣五六个店员。然而 1987 年之后,酒馆数量巨减,这与泡沫经济破灭有一定关系。此时,也恰是吉祥寺都市开发的极盛时期,街区面貌随着周边百货店的兴起焕然一新。
△ 1953 年至 2012 年,口琴横丁各种业态店铺数的变化。 图片来源 | 《盛り場はヤミ市から生まれた》
在大型店铺和超市“吸血效应”的冲击下,口琴横丁的食材店铺相继倒闭,玩具、针线铺、纽扣店等生活用品专门店也难以为继,这里和其他地区的老商店街一样,出现了萧条的迹象。1980 年代,日本经济高度增长的时期,对老街巷来说却是最艰难的时期。特别是经营生鲜三品(鱼、肉、菜)的店铺,直至今日,与同样从黑市发展而来的上野阿美横町比起来,吉祥寺的食材店铺要少很多。
△ 尽管提到古着,人们还是会想起下北泽,但吉祥寺仍然是各式有趣店铺的集合地。 图片来源 | folk

另一方面,1980 年代至 1990 年代也是日本杂志等媒体开始对郊外地域——吉祥寺、下北泽、高圆寺、自由之丘等地包装、商品化的时期,当时的杂志登载了很多以深入郊区住宅区内部、发现隐蔽小店为主题的城市漫游类特辑。作为前互联网时代的小众景点,它们各有特点:代官山有一些出名的精品店,但缺乏一般商店街的欢快感。下北泽有着大量的古着店,吉祥寺则以爵士咖啡厅为代表——爵士文化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吉祥寺之父的野口伊织曾经在吉祥寺经营着近 20 家店铺。
然而那时候,这些孕育亚文化的郊区地域对外来人并不那么友好。一方面,那时候商业和居住的城市职能分得特别清晰,居住区并不欢迎外来人的“入侵”,另一方面,较高的资讯门槛也限制了人们对郊区的探索——想要获得城市中最新鲜的信息,当时只能依靠杂志等媒体或者文化资本比较高的人。
1990 年代前期,JR 中央线沿线通过积极地引入音乐文化,成为追求自我差异化的年轻人的一个精神地标。中央线沿线的高圆寺、阿佐谷、吉祥寺等充满着浓浓的爵士和摇滚氛围,吸引了大量的音乐青年,推动了街区门槛的降低。但很快音乐风潮转向,唱片文化和咖啡厅文化逐渐减弱,中央线和青年文化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式微。其中,由于高圆寺和摇滚文化之间关系尤为紧密,所以高圆寺的客源大量减少。而吉祥寺与“中央线文化”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这种中立的姿态,让吉祥寺免于像高圆寺那样一落千丈。
△ 每一个宫崎骏迷来东京必拜访的三鹰森吉卜力美术馆就坐落于吉祥寺。 图片来源 | MATCHA
同时,1980 年代开始,动漫文化也逐渐开始入驻吉祥寺。那时候的吉祥寺是许多漫画家生活的地方,也是吉卜力工作室最初的选址地。相应地,吉祥寺周边也出现了不少动漫相关产品的店铺。这里既能方便地从大泉学园的摄影所订购胶片和摄像机等器材,而且由于动漫制作人员基本上选择外食,所以能提供他们每天吃都不会腻、足够多的各式餐厅格外重要。
为什么年轻人又回来了?
老食材店铺难以为继,居酒屋为首的餐饮店纷纷开始置换那些腾退的店铺。2000 年之后,以白色明亮基调为主的钢结构咖啡厅和酒吧开始在吉祥寺区域开业,美甲店(之后因为卫生问题关店)、占卜屋等新的业态也开始注入,横丁之外的潮牌店和精品店不断迭代更新。就在这个时候,以口琴食堂(ハモニカキッチン)为首的面向年轻人的餐饮店开始火了起来。在破旧昏暗的老巷子里植入充满现代设计感的餐饮店,这种碎片化混搭迅速俘获了年轻人的欢心。在千城一面、差异化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的年代,口琴横丁向他们提示了一种“怀旧摩登”的新价值观,城市越来越同质化,年轻人追求差异化的需求在吉祥寺再一次得到满足。北口站前商店街开始受到关注,成为吉祥寺新的人气景点。
△大型百货店从 1970 年代开始就进入了吉祥寺街区,它们改变着吉祥寺的样貌,也被吉祥寺改变着。图片来源 |  Cowcamo Magazine
那时也正是从动漫、宅男文化开始向自然、生态文化转变的时期,天然食品、女性向的衣料和杂货店等开始涌现,现代都市的形象也在经历新的一轮升级。
当初那些由于用地紧张、互相推推挤挤出来的狭窄店面,如今反而让人们在视觉上有更丰富的体验。店铺看起来有点深,倒是激起了来往行人的神秘感和期待感,也总能吸引向内窥探的目光。如口琴簧片般小店林立的横丁里,不仅有买食材的主妇、在店面宽度不足 3 米的居酒屋里借酒浇愁的上班族,还逐渐出现了打扮时髦的年轻人的身影。午饭时间,到处都是排着长队的人气餐厅。商家们瞄准年轻人为主力客户群,为曾经的“欧吉桑横丁”吹进了一股新风。
△ 如今的口琴横丁。这样充满昭和风情的小街巷着实是喝酒、休闲的好地方。 图片来源 | Cowcamo Magazine
车站大楼的重建和改装实现了吉祥寺地区最近的一次改造和升级,这家 1969 年就开业的车站大厦在 2008 年退役。2010 年改修完工后,变身为 Atre 商场。作为日本车站商业开发的代表性企业,以“从商品到活动”的理念出发,凭借吉祥寺巨大的客流基础,通过企划商场内各种活动,以这种“事件先导型”商业模式,让吉祥寺这间 Atre 在 2012 年拿下了日本 Atre 销售量第一的业绩。
现在回头看,2005 年可以称得上是吉祥寺的转折点。都市资讯杂志《东京漫步者》(Tokyo Walker)从 1998 年开始评选“最想居住街区排行榜”,吉祥寺从 2005 年开始常年保持第一,在这之前,吉祥寺总是在三轩茶屋和自由之丘之后,排在第二到第五位之间。也是在 2005 年左右,房地产和住宅制造商也开始在互联网上不断推出各类“最想居住的街区排行榜”,吉祥寺凭借自己在跳脱的时髦感和亲民的生活感之间良好的平衡,成为这一轮排行热潮的宠儿。那是一个时尚消费从非日常状态变得触手可及的转折期,对于年轻人来说,比在这里吃什么买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展示不同于主流的价值观,并通过居住行为,将这种价值观呈现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文:朱一君 | 视觉设计:是王方宏不是王力宏 | 编辑:赵慧
更多阅读
点击“阅读全文”,查阅并遵守转载规范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