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若杉
来源 |若衫生活(ID:Rosan_life)
主播 | 彼岸

 文字版 
有些人对批评敏感,但有些人,是对夸奖绝缘。上次我们曾经谈过关于有冒充者综合症的人群,基本上对夸奖免疫。
冒充者综合症不是病,而是一种认为自己不好的思维倾向
患有“冒充者综合症”的人,他们的自我评价与客观现实之间,总是有那么一条鸿沟,有时候甚至还会让人觉得过于谦虚,有些虚伪。但在他们的内心,是真的觉得“我不好,我不配,我所拥有的一切,只是运气而非能力。”
这样的人,好像很难相信自己是好的,哪怕旁人的夸奖是真诚的,他也很难相信,或者心里暗暗想着:“我很糟糕,你没发现,只是因为还不够了解我。”
只是,一个人不会天生就自我否定,一定是成长中经历了太多的指责,才会变得对夸奖和赞美绝缘,相信自己真的就是一个没有优点的人。
有一期《圆桌派》谈美食,嘉宾马家辉分享了小时候的一件事。小时候家里穷,父亲有时候会买一个芒果回来,全家7个人分着吃,对于很爱吃芒果的他,每一口都无比珍惜。
后来有一次,他省了一些零用钱,自己去买了一个芒果,怕被家里人发现,把芒果藏在厨房里的一个角落,晚上等家人都睡了,一个人躲在厨房里,偷偷品尝这得来不易的美食。
结果,还是被父亲看见了,父亲当时没有批评他,只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在各种场合讲起这个故事,说儿子自私,一个人独享芒果,不跟姐妹分享。
马家辉回忆说:“这件事在我成长过程中,也就讲了3000遍吧。”长大后的马家辉称自己对食物麻木,有些食冷淡,因为总觉得自己不配吃好的东西,一吃就有很深的愧疚感。
因为父母的指责,不仅不配被称赞、不配被爱、甚至连好的食物都不配享用。可见,童年每一句指责,都不会在记忆中轻描淡写地划过,都变成了信念里根深蒂固的“我不好”、“我不配”、“我不值得”。
如果听到这里,你觉得“说的就是我,我就是这样的”,别慌,你不是唯一。据调查,有“冒充者综合症”的人占人群中的70%,这并不是一个小数据。
如果你也被这种症状困扰,有三个方法介绍给你:
第一,假装自信。
为了克服自己的“冒充者综合症”, 不妨采用“假装自信,直到变得自信”的策略,当领导布置一项新的任务,哪怕心里打鼓,也尝试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先把工作接下来。
“假装自信”的策略可以帮助你至少有机会得到很多工作和机会,而不是在一开始,就把机会拒之门外。只要获得了某种机会,“冒充者综合症”都会努力去完成,事实上,结果通常都比他们预想的要好得多。
第二,尝试相信。
“冒充者综合症”患者最大的问题是对别人的赞美和夸奖绝缘。有人夸你漂亮,你会说“哪里哪里?”有人夸你工作做得好,他会说“运气好而已”。
这些回答本质上都是在说,我不好,至少没有你说得那么好。所以,要摆脱“冒充者综合症”,要先学着相信,相信别人的夸奖都是真的,相信自己值得。
下一次,当别人夸奖你时,至少先学着回复“谢谢”,假以时日,你会更加习惯别人的夸奖,然后说出“我就是很漂亮”、“我工作很努力,我值得这样的成就”。
第三,做成就记录。
“冒充者综合症”患者,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放大自己的缺点,弱化自己的优点。成就记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记录下自己小小的成就和别人的夸奖。时间久了,厚厚的一本成就记录,会提醒你,其实,你真的挺不错的。
不管在原生家庭受了多少伤让你成长为一名“冒充者综合症”患者,从现在起,你要学着相信自己、鼓励自己,每个人都有优点,你也不例外,更何况,你是真的很好!

作者:若衫,心理咨询师,专栏作者。已出版作品:《阅己:做自己的心理顾问》,个人公众号:若衫生活(ID:Rosan_life)
从小到大,我们的身边总会出现很多“控制者”,不仅是父母,还有朋友、老师、领导等等。
无论你做什么,他都要纠正一下。并且,你必须按照他的来,否则他不会罢休。
于是你不得不一次次解释,为什么你做出了这样或那样的决定。但其实很多事情真的跟他们没太大关系,而已经被越界的你,并不欠任何人解释。
今天,就为你推荐武志红的这本书《你就是答案: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教你如何摆脱他人的控制和影响,更好地做自己。
免费赠送100本,
扫码即可免费领取
在书里,武志红老师说:
我们是更好地成为自己,
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忠于自己的内心做事,
就会经常展现出超乎水平的能力来。
的确,你可以看到,在各个领域,拥有第一流才能的人都具备这个特点:他们做事时,是充分依据自己的感觉,而不是其他。
如果你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别人的影响,建议你免费领取一本《你就是答案》来阅读,来找找自己,更好地做自己。
现在扫码就能0元领取!
数量仅100本,先扫先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