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一语:
“上一期Gloria分享了关于生物科技硕士申请的经验和建议。这次北美留学生网留学部公众号再次邀请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科学在读博士生Gloria,让她为大家分享她是如何申请到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科技全奖PhD。”
这一期主讲博士方向的申请哦
Gloria
哥伦比亚大学 生物科学PhD在读
前言
误打误撞走上博这条秃头路已经一年有余,总体上我对当初的选择和现在的生活状态还算满意。除了总会被人问到什么时候能毕业之外,还是能在清苦的生活中找到一点幸福感的。
其实这个专业并不是我最初的选择,不过经过大学四年偶尔迷茫偶尔怀疑自己的挣扎,我发现走上这条路其实是有些冥冥中的注定和一点点顺理成章。现在反思我当时的申请之路,之所以能从国内中流985大学本科毕业直接申请到常青藤全奖博士,我发现最关键的其实是三点
科研经历、推荐信、GPA
(排名分先后)
申请动机
在我本科生涯中起到草蛇灰线作用的关键,其实是在剑桥大学台湾大学的两段交换经历,以及我本科母校所开办的一个诺奖荣誉拔尖班,还有随之而来的在纽约Rockefeller University的一年实习。
(小编碎碎念:大家看到了吗?牛人都是在不断地找机会做科研做实习做交换
这所有的重大活动都是在大三大四紧锣密鼓地完成的。现在回头看,那两年简直是我人生中的高光时刻,让现在正在经历中年危机的我在面对年轻时的自己时感到无地自容。
我大一大二的轨迹和GPA只能用一般来形容,按部就班地混了学生会,学了金融双学位没有实验室的科研经历,甚至实验课的课题也做的稀烂,如果你告诉那时的我说,“你能出国”,我会觉得自己真的是在做梦了。
不过我唯一做好的大概就是有一个看得过去但绝对不高的GPA,以及自己一直引以为豪的英语能力。大二升大三的暑期在剑桥的交换经历让我发现,我的英语和表达能力确实能在一个非中文的环境里弥补我很多的短板,于是开始单纯地有了要出国的想法。
而在台湾大学的日子让我面对了这个时代中国年轻人所必需面对的种种尴尬:我以为的我们是同胞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人家以为你是没有自由民主没有FB的下等人。
如果说我的梦想是回报祖国不负时代,那么肯定会有人说这是理想主义的矫情,是过时40年的口号,但我的想法确实是这样的,而这一开始不是我选择的专业,正恰恰是我实现这种小小抱负的最佳途径。
于是在落后从大一就开始准备出国的同学们一大大大大截之后,我终于在大三上结束的时候考出雅思。有了前面两段经历的积累,我在大三下的实验班就有了一些奋斗的方向,并且当时实验班的政策是有机会联系每周的讲座教授,在大四一年去此教授的实验室实习
其实当时选择做这个实习生,纽约的诱惑远远大于科研的诱惑,但也是在这段时间我发现了自己具有一些优点:比如获取信息的能力,比如做实验出结果很快,只要试剂和流程没问题,很少会有倒霉到无论如何做不出结果的时候(相信我,能不能做出结果有时候真的是玄学),再比如就是适应新文化和新的语言环境对我而言不是一个心理压力很大的过程,我渐渐发现在美国读博可能是更适合我的方式:脱离了国内环境中我不太适应的peer competition以及导师集权式的压榨,可以以相对轻松的方式留有自己的一部分生活。并且可以有固定的薪水来实现有限的财务自由。
申请准备
那么在大四上我才初步确定了自己要走海外申博这条路,这时候手上只有一份国内中流985说得过去的成绩单,以及不确定质量的几封大牛的推荐信,和可以写在简历里看上去还不错的海外科研经历,这些需要时间累积的条件都已成定局。
但我还没有最重要的一个参数:
GRE
考试成绩。出于对自己英语水平的强大自信,我以为自己又能像搞定雅思一样在一个月内解决这个GRE,但事实证明,这个考试真的比想象中难,它考察的
不只是语言能力
,而更像是考察你到底为了准备这门考试花费多少
时间和精力

海外博士的申请截止时间基本都是12月1日,时间到了11月初,GRE分数是能说的过去,但绝对是不够给我加分的,但到了这个时候,也没有什么挣扎的余地了,我必须要在两三周之内做完简历和个人陈述的编写-修改再编写的魔性循环,再挤出时间选校、填表、要推荐信。现在回过头看,我真的是难以想象自己是怎么度过的17年的10 月和11月,也庆幸自己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也能撞得如此幸运。
选校战略
选校我觉得是申请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决胜的兵法战略布局问题。我的策略其实是非常失败的。我自己因为非常喜欢英国文化,也因为在剑桥交换过,所以特别想在这样秀美宁静又有文化底蕴的小镇生活,于是在选校时决定着重申请牛津剑桥的PhD,我自认为我的科研经历对美国的项目来说并不够,同时美国项目竞争也会比英国更激烈,工作压力也会很大,反正也不寄希望于美国,于是我非常搞笑地为了留在纽约全部申请了纽约的学校,最后带上了中西部牛校威斯康星麦迪逊
基本上在每年的圣诞节假期前后,所有的学校都会发出面试邀请,如果没有收到,则证明你的申请就会到此截止。到18年1月,我的申请只有
牛津
剑桥
发来了面试通知,美国的学校只留下了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而我申请的剑桥的导师在我准备打包飞去英国面试的时候告诉我,他非常任性地
计划跳槽去澳洲
,问我想不想跟过去,如果不想的话,他在剑桥的同事接收我的可能性也非常之小,于是在出发之前,我逛遍了美国所有还在接收材料的项目,在最后一轮投材料截止之前,买了
哥大
这张彩票。

在这里要讲到生物学科美国和英国不同的学制。美国的项目压力大,时间长,培训更全面,毕业要求高,而且大部分的项目都要求学生在第一年至少轮转3个实验室再定导师,所以在招生的时候,并不需要学生再对某一个导师单独发出申请,某个教授对项目的录取决定能起的影响也非常有限,所以提前套瓷导师并没有什么作用
英国则还是传统的方式,导师决定要不要这个学生,项目招生委员会则决定是不是由项目出钱去负担学生的薪水和科研经费等等,并且为导师最终做出决定提出参考,导师在整个招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非常之大,这也是为什么前文提到导师要搬走,基本意味着我的剑桥梦就破碎了。两种制度各有千秋,偷偷透露一点,基本上所有的科研机构在招博士后的时候,都会更偏向于美国的博士,因为英国的时间短强度低,相比起来更像是养老(划掉)
并且,对中国学生而言,拿到英国带奖学金的学位的可能性非常之低,因为脱欧等等政治因素以及英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导致英国高校更想招收更多的英国人,欧洲人次之,像我们这种既不是欧洲人也不是英联邦的学生,在概率上进入这个项目的可能性就非常之小,如果意向导师不给力不力保你,则基本为零。

面试
面试是过了简历初筛之后的关键, 美国境内的申请者都会选择当场面试,尽量不要Skype。
Recruitment weekend大多数是周四周五周六三天。周五面试,周四接机,周六是graduate student带着玩耍看看住房等等,毕竟PhD一读五六七八年,生活环境必须要充分了解。有些program不单看面试导师的评价,陪玩的student也会提供参考意见,所以可以提前问好秘书或者学生,做好心理准备。
面试大部分是一对一30min,在出发前一个月左右会要你提交一份意向的导师名单,然后program小秘再根据导师的日程安排。为了保障面试时能接住导师的问题,提前看相关导师的paper当然非常重要。但越火的program导师日程越忙,面试安排出得越晚,所以不一定会有与你领域相关的导师有空,太早准备也没有太大必要。
哥大的日程在出发前一天才确定,且都不是我选的名单上的,科研领域完全不同。当时心里已经非常慌张,连夜从最基本的课本开始看起一点点掌握导师的科研思路,也只是为了给自己一点心理寄托。朋友安慰我说,这种两个完全不同领域的面试也有好处,他不会为难你他的研究,你的研究他也问不出刁钻的问题,我觉得很有道理。
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致认为,跟faculty和学生社交是最无力的环节。文化不同,笑点不同,就算英语再流利听不懂他们的梗也只能礼貌又尴尬地保持维笑。如果总体面试的申请者不多,就需要多留意社交上的细节,不要做出美国价值观里比较偏激的言行举止,比如性别/性向/种族歧视等等,其次就是开朗大方加礼貌,做好自己就好。
面试其实是看中软实力的一环,当然也是可以准备的,比如用精准的语言讲述你现在的课题(注意展现自己的激情和motivation),比如跳出大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更广阔的内涵上思考一下自己课题的意义等等,遇到刁钻的问题,见招拆招,保持冷静和微笑就好。
正如一个committee所说的,“we already like you on paper!”我也遇到过全程不在状态一直查邮件的老师,也有人问我能不能自带资金,这种尴尬都难免,保持冷静,展示自己的热情就好;也有老师非常可爱,全程不聊科学只谈人生哲理各种趣闻。
关于结果,越好的学校,面试通过率越低,顶级program大概在40%-50%,甚至更低,稍微差一点的可能在80%左右。还有一些的面试就是为了看看这个申请者是不是怪胎或者疯子,这样的program就可以放松下来,评估自己是否适合这里,包括科研和生活两个方面。
其实申请到了后期,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了,拿到offer之后,会有曾经高冷的秘书或者faculty主动联系,热情地要你选择他们,也算是紧张了半年之后的小小补偿。Offer之后的选校非常痛苦,因为世界上总没有完美的选择。
Ph.D日常
我的Ph.D.更像是在做一份相对艰苦时间弹性很大的工作,生活会比master的同学更加规律一点,是看文献、做实验、处理数据的循环
实验不忙的时候基本上早上9-10点会坐到办公室,晚上也可以早点下班,但有时候实验安排紧甚至要连着几天凌晨走凌晨回,996什么的都是小意思。
好处是可以偷懒逃离社会几年,拿到title之后无论求职还是继续在学界挣扎都有了更好的筹码坏处就是薪资较少生活相对清苦,尤其在高物质欲望高消费的纽约,以及交际圈比较固定和封闭。
我自己是非常羡慕一部分master同学多姿多彩的生活的,你们有很多课可以和很多同学一起上,有很多交际的机会,思维也会比较活跃。
我有点意识到长期在相对单纯的环境里生活,我的交际能力和奋斗精神有点钝化,并且聊天会有点轴和执拗,一定要找到一个结论辩出个胜负才满意。其实平时聊天的时候并不想透露自己在读博士,怕话题忽然转移到奇怪的方向,比如忽然开始关心我的感情生活或者发际线
谢谢你们好奇,我的发量依然坚挺到让法拉盛的Tony头疼,遗传就是这么厉害,叉会儿腰
点击图片查看
精选文章
图片|网络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你是否也有一颗想要进入名校的心?

想得到大牛导师的一对一私人指导?
长按识别二维码联系我们
想留学,就要走一条有逻辑的留学之路
回复关键词 “哥大”
即刻开始咨询!
北美留学生网留学事业部
喜欢就请点击 在看|Wow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