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故事之73·辄发毒誓害千金
文 | 草梗儿
编辑 | 随手君(ID:suishouchuanfuyinjun)
“只是我告诉你们,什么誓都不可起。不可指着天起誓,因为天是上帝的座位; 不可指着地起誓,因为地是他的脚凳;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 。”——马太福音‬ ‭5:34-35, 37
以色列进迦南三百年过去了,起初那个要专心敬拜耶和华的民族,慢慢被周围的异教文化吸引,不断拜倒在假神面前,失去了真神的祝福和保护。基甸死后,东边的亚扪人兴起,侵犯奴役以色列长达十八年。以色列穷则呼天,求真神像以往那样拯救他们,并效法基甸毁掉了假神的庙宇和祭坛,诚心悔改。可是异教之风已经吹乱以色列人的心田,他们不再明白真神的律法。耶和华虽然怜悯他们,却不再对他们说话。
亚扪人那时驻军在以色列迦得支派境内的吉列高地,时时入侵约旦河西岸的犹大,便雅悯和以法莲三个支派。战火炽烈,以色列在前方节节败退。吉列人秘密商议,物色军事统帅,好给敌人的后方致命一击,左思右想,居然找不到人选。不过,大家一致同意,不管是谁,只要他战胜亚扪人,大家就要推举他成为吉列的首领。
前方战局愈烈,吉列人万般无奈,不得已想到一个下下策的人选,此人叫耶弗他,父亲原是吉列首领,母亲却是一个妓女。他的哥哥们在父亲死后,耻于与这个妓女生的弟弟为伍,就合伙把他赶出吉列。耶弗他走投无路,只好逃往远处东北的一个山地打猎谋生,也娶了妻子,婚后多年,却只生得一女,视为掌上明珠。因他行侠仗义,信守诺言,很多被人欺压犯了命案的逃犯都投奔他而来,时间久了,他周围也聚集了几百壮士。
这天中午,手下禀报有人从吉列前来,耶弗他听了,半惊半忿,自打他被哥哥们赶出家门,从来就没有人从吉列来探访过他。他知道来人如此贸然,必有要事,就让手下请进来客,却是吉列的几个长老。简短寒暄后,宾主落座,这几个长老开门见山,请耶弗他回到吉列,带领以色列反击亚扪人。
耶弗他听了,压住火气,尽量平缓的回答:“当年你们把我赶出家门时,不是恨我恨得咬牙切齿吗?今天亚扪人欺压你们了,你们怎么反倒想起我来了?” 一时无人搭话,片刻后一个长老站起身来,郑重对耶弗他说:“当年我们那样做确实不对,所以我们前来向你道歉,也求你不要因为家事而耽误了国事。你只要带领大家赶走了亚扪人,我们也必定会让你做吉列的首领。” 其他长老也纷纷进言,发表类似的意见。
耶弗他听到众人语重心长的劝告和承诺,又想起好久不见的乡亲们活得生不如死,或许是上帝报应了他们,不由敛容正色,起身与长老们凭着耶和华立约。然后带领家人和手下,跟着长老们回到吉列,整编队伍,做好作战准备。
耶弗他来到前线,看到敌众我寡、实力悬殊如此巨大,就先修书一封,由使者交给亚扪王,建议对方撤兵休战。亚扪王回信,反说以色列需要归还三百年前侵占的亚扪人的土地。耶弗他再回一封长信,澄清以色列在约旦河东的土地原属西宏和噩两个亚摩利王,以色列三百年前灭掉他们后占有,与亚扪人毫不相干。亚扪王看到来信,理屈词穷,不再答复,举兵向耶弗他杀来。
耶弗他看到来敌气势汹汹,不由胆怯,想到迦南人在生死关头常向巴力神发毒誓,许诺事后把活人烧死献给巴力,就学着他们的口气对耶和华暗自发誓:“如果你这次让我战胜亚扪人活着归来,我回家时第一个出来迎接我的,不论是谁,我必定把他/她献给耶和华,烧为火祭。” 发完毒誓,他带领以色列军队,杀入敌阵之中。以色列人看到耶弗他身先士卒,不由激奋,怀着必死决心,随后冲杀,个个有如神助,以一当十,如猛虎驱杀群羊。一个战役下来,亚扪人尸横遍野,以色列一举收复二十个城镇。亚扪人此战之后,一蹶不振,不能再生祸患。
一战大捷,耶弗他心情舒畅,带着几个亲信回往家中,边走边大声谈论士兵们的英勇战绩,不由走近家门,看到大门紧闭,他突然想到早先的毒誓,心跳兀自加快起来,揣测那个使女会开门从家里出来迎接他,不由屏住呼吸,静静向家门口走去。
他离家门口不到十步远,门突然开了,里面爆发出一阵银铃般的笑声,笑声中,一个女子穿着华丽的衣服,手腕和脚腕上挂着丁玲响的铜铃,像鸽子一样跳出门槛,扑向耶弗他,在女子身后,陆续从门后跳出一群各样服饰女子,打着鼓点,跳起欢快的舞步。耶弗他不由怔在原处,愣愣地看怀中的女孩。那个女孩不过十五六岁年纪,眉清目秀,嘻嘻笑着,取下脖子上的彩色花环,挂在耶弗他的胸前,大声说:“爹爹,你终于回来了,我和小伙伴们等你好久了。我们终于不用担心亚扪人欺负我们了,我们等你回来,要吓你一跳,看看我们是不是比亚扪人更让你害怕。哈哈哈....”
耶弗他如同冰雕,一动不动,脸色由红变灰变白,眼神先是发散,发直,最终绝望,额头上渗出点点冷汗。片刻后,他好像从噩梦中突然惊醒,大声哭叫出来:“我的儿啊,你害我好惨啊!”
(待续。)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圣经故事72:
骄横与狂妄之人的命运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除图片、视频、音频,不要使用附件。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