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培养专家,而是启发完整人格
文:周有光 编辑:Kuange李强
真正的教育要唤起孩子们的好奇,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思考,审视他们的价值和信仰,检验他们的设想,让他们能不断地了解他人,同时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兴趣是自然产生的,勉强不来
我自身不断思考的习惯和我所受的学校教育是有关系的。我那时的老师非常提倡兴趣,他们认为,如果对一样东西没有兴趣,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学好。
我先是在圣约翰大学学习,那是一所教会学校,有比较好的教学条件,图书馆书报杂志很多。老师非常鼓励我们去图书馆广泛阅览,培养兴趣。另外,老师还教我们怎样阅读。
大一时,我们每天去图书馆看报,有一个英国老师会跟我们讲每天应该怎么看报。他说读报时要问自己:今天新闻中哪条最重要?为什么这条新闻最重要?这条新闻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不知道就去查书。
后来我们按照他的方法去看报,真的很有收获。以后我把这种方法用在读书、做研究上。这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
圣约翰大学的老师们始终执着地秉承一个信念:真理与自由密不可分。
他们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因为兴趣只能是自然产生的,是勉强不来的。现在的孩子们没有一丁点自已的空间,兴趣也就没有了生长的土壤。
我上的中学、大学都是当时最好的学校,但我们的学习非常轻松,中学时9点钟才上课,上午上正课,下午是游艺课,包括图画、音乐、写字等内容,不考试不计分数,很轻松。
我们那时没有任何家庭辅导,学得很快乐。我还利用课余时间读了不少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兴趣就这样慢慢产生了。
我们当时的老师强调兴趣,认为没有兴趣是学不好的。兴趣是自己产生的,不是外来的;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一个人一定会对某事或某物产生兴趣。必然的兴趣同偶然的机会结合,就能成就事业。
那时的教育方法有好的一面在于,学生有时间从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有时间从事勤工俭学活动。现在的教育给家庭和孩子的负担太重了,孩子没有自己的时间。
创造力源自宽松与自由
小学、中学不能学得太多,要给孩子们时间玩。一个人有空余时间才会去思考。
我们那时中学小学有许多很优秀的老师,他们会让觉得很轻松。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中学语文老师吴山秀先生,他为开阔我们的视野,不断给我们讲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经常请名人来校讲演。那时的教材是文言,但他提倡白话文,介绍好的白话文章给我们看。
一定要轻松才能学得好,紧张是学不好的;压力越大不一定就学得越好,压力太大学习效果反而不好。
我主张教育要提供宽松的环境,要给孩子留有空间,这样他们的兴趣必然会自由生长。
我的曾外孙6岁从美国回来,最爱看福尔摩斯。他们从不评什么“三好学生”,认为评等级排队会使其他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老师也不布置家庭作业,他们回家后没有作业。读书都是自动的,不是强迫的。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与我们现在的很不一样。
我在中学时,每学期也要考试排队,平时则没有,老师也不会处分成绩差的学生,不会看不起他们。处分学生不是一个好办法,那会压抑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影响完善人格的发展。
教育的目的启发完整的人格
在北大百年校庆时,美国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说:我们培养学生,要使文科学生了解理科,理科学生欣赏文科;大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专家,而是启发完整的人格,是一种完整的教育。
比较苏联和美国的教育,我们就知道培养人格的教育有多重要的意义。
苏联的教育是按计划来的,以培养专家为目标,出来就是很好的工程师;美国不去培养高级工程师,而是培养独立的个体,但学生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却很大。这两种教育模式的利弊得失,现在应该已经很清楚了。
所以,真正的教育,用陆登庭校长的话概括就是:唤起孩子们的好奇,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思考,审视他们的价值和信仰,检验他们的设想,让他们能不断地了解他人,同时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然而遗憾的是,今天,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绝大多数都是以升学和找工作为最终目标,并不注重孩子们的人格和心理的成长。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就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要么就是自私自利的“小霸王”,要么就是有行为缺陷的“坏孩子”......
在学校和家庭教育双输的局面下,所幸,我们还有好的教育启蒙书可以阅读并学习。
为此,先知书店精选了三套给孩子的启蒙书,诚意推荐给各位书友。
它们适合:
那些正在参与教育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但尚未领悟教育的真谛;
那些即将开始教育孩子的人,但对如何教育感到无所适从;
那些自己曾经历过扭曲教育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从此不走弯路;
那些已经给孩子和学生创造了良好教学环境的人,想给自己的理念找寻思想依托。
这三套书不讲空洞的大道理,旨在从现实和经典哲思中激发孩子对于爱和责任、公平与不公平、幸福与痛苦、对与错等问题的独立思考潜能,在潜移默化中锻造完善的人格。
其中两套是法国知名作者碧姬·拉贝和皮埃尔·裴居联合法国多位顶尖学者为孩子打造的思考画册,引导孩子们对世界产生疑问并自己探索答案;还有一套是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的人生三书,是她教育孩子和自我学习的“作业记录”,随书附赠三册精美笔记本,可以一边读、一边学、一边记录。识图扫码,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