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每次下拉手机的通知栏,会发现它已经被系统或应用的推送通知给「占领」了,甭管有用的没用的,反正全挤在这里了,有时候看着真是糟心。

还有之前也说过,手机屏幕变大了,但是你的手却没有变大,尤其那些妹子们的纤纤小手,其实是不太适合用那么大屏手机的。
每次去下拉手机的通知栏并不是一件特别的容易的事情,所以之前给大家安利这个叫做 微动手势 的工具,在不需要我们触摸屏幕的情况下,通过手机中的三轴陀螺仪来识别并操控手机,比如下拉手机的通知栏。
但是吧,这样的操作还不是特别方便,而且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习惯使用这个微动手势,因为你随便动下手机可能就会触发多余的操作。
另外,拿用的最多的微信来说吧,有时候看公众号文章正起劲,突然来了一条消息,也不知道是谁发的,要不要返回回复,十分纠结,要是能即时显示在主界面瞄一眼然后自动消失,那该有多好!
所以有小伙伴会有这样的要求:这些系统、应用的推送通知,我想它们在手机哪里显示,它们就能在那?你就说行不行吧?
如果做不到,那最起码也是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吧,反正只要不在最上方就行。
你们还别说,酷安上有一位叫做 LingC 的开发者,最近开发的这款工具自定义悬浮通知,它就可以实现这样的操作:自定义推送通知的位置,可以说是重新定义了手机通知交互方式。 
都是在酷安首发了,那肯定只支持安卓手机。
长按二维码关注科技灯下黑(kjdxh8)
在科技灯下黑后台回复  190726  获取
使用效果
那使用效果到底如何呢?来看下吧。
可以看到 QQ 的通知不再是「高高在上」了。而且就近在指边,收到消息后就会出现一个悬浮窗,点击悬浮窗可以进入 App 界面进行回复。
并且还是在手机正在运行的任何界面前都会出现这个悬浮窗,比如这个正在看公众号文章的时候,收到微信消息时会超级明显,把文章设为浮窗去回复消息,回完消息打开浮窗继续看文章,不耽误事。
这样再也不用担心不能及时回复女友和领导的消息了,跪键盘和被穿小鞋也就省了。


而且是其他系统、应用通知全部都支持。

如果你觉得会被打扰的话,别担心,如果你不进行任何操作的话,悬浮窗显示 3 秒自动消失。
更重要的是这些系统、应用通知在以悬浮窗的形式出现之后,它就不会出现在手机里了,不信?你看我的手机通知栏,干干净净。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这个工具获取了手机的通知权限后,它是默认屏蔽广告通知的。
所以安装了这个工具,以后就不用再下拉通知栏,去清除那些广告通知了。
这些系统、应用通知就以悬浮窗的形式「轻轻的走了,正如它们轻轻的来」。
样式、高级设置
如果你不喜欢悬浮窗的这个位置,没有关系,可在样式中自行调整悬浮窗位置,只要不出手机屏幕,随便你放哪都行,问题好像你也出不了手机屏幕。
其实除了修改悬浮位置还可以修改悬浮窗的弧度、阴影大小、悬浮时长等等。
不太习惯工具默认设置的小伙伴们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自行调整。

上面也提到了,它是屏蔽了所有的广告通知的,这肯定会误伤你不想屏蔽的某些 App,在高级设置中,也可以把这些「友军」App 列入白名单,取消屏蔽。
你还可以在通知管理中查看历史通知记录,里面也许有一些是你需要的却被屏蔽的通知。

由于工具是刚开发不久,在某些手机上可能会失效,所以在使用中有小问题的小伙伴最好勾选「在状态栏显示通知」,这样可以避免错过重要通知。

结语
这款工具在使用时无需加入后台白名单,只需要在安装后按照提示开启相关权限即可。
对于我正在使用的 MIUI 系统来说,经常会出现通知不提醒的状况,甚至会有微信消息都不显示推送,除非打开微信才有新消息提醒,这款 App 简直就是救星。

当然,它虽然在形式上会让人眼前一亮,算是革新了手机推送通知的新形式,但不完美的是在收到聊天信息通知后还需要再打开原 App 进行回复,如果能够直接在当前界面小窗回复就好了,这样看书、浏览网页、玩游戏等等两不耽误。
和这个工具类似的是魅族手机弹幕通知和气泡通知,用过的小伙伴一定记得,其中气泡通知就支持小窗回复,不用切换程序,得到了魅友的一致称赞。

之前雷军在创办小米时还曾向魅族取过经,只是可惜魅族现在已经半死不活,而小米都是世界 500 强了,不胜唏嘘。
有点扯远了,希望这个工具在以后的版本能增加小窗回复的功能,这样将会更加完美。
那现在的它能赢得你的青睐吗?如果能的话,就点个「在看」表示一下吧~ 
新朋友先看这里
写过的软件合集!

新福利:
黑哥从电子工业出版社的老师那里为大家争取到了送书福利。往后每天都会给留言获赞最多的 1 位小伙伴送去实体书一本,每天的书都不一样!包邮到家,大家踊跃留言吧!注意,留言以如下格式回复才能参与:求书+和书相关的留言。
上篇文章留言获赞最多的小伙伴是偶遇阿鑫请这位小伙伴尽快加我微信:wangheigege


备用号:科技灯下黑   kjdxh8
Telegram 群t.me/wldxh
9 号 QQ 群:833297326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