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摘要:看到过“不要用爱的名义给孩子吃冰淇淋喝冰饮”的帖子吧,那这个呢?(点击阅读:请不要以爱的名义给他喝热水热汤!!

上周去参加玩具展了,收获、心得以及礼物,我们之后会奉上。不过因为出差所以差点错过了上周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裴洪岗医生和冀连梅药师之间因为“着凉是否会导致感冒”这个事情从微信到微博争论了起来。据说微博上的医疗科普圈也开始站队互撕玩了。作为热爱得罪人的公众号,这种事情能迟到但不能错过。
但在具体分析这次论战之前,我们请每位读者先花上半分钟,认真思考,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在怎样的情况下,我会认为自己得感冒了?
请真的回忆一下,自己或者孩子遇到怎样的情况,你就会觉得这是“感冒”了?这个问题很重要
很多读者问我们站哪队,原本以为这会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但看了双方的论战内容之后,发现这个根本不需要犹豫 —— 虽然双方都宣称自己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和逻辑在讨论“着凉会不会导致感冒”,但非常明显,其中有一方似乎学的是个假的循证医学
那就是冀药师。
在她的微博中,多次宣称自己是遵循循证医学:
甚至她已经被称为循证医学的咸丰,不对,先锋。如果批评她不循证,会被说成是“大不敬”。

但具体到这次实际问题上,我们看看冀药师循的是什么证:
她论证“汗湿衣服会感冒”的证据是:

1,这是我的经验;
2,这是生活常识;
3,这是75%患者的意愿和价值观。
......WTF?
所以冀药师所推崇的循证,应该是只要有个“证”就好了,至于这个证是什么不重要。医疗遵循的证据可以是药师自己的个人经验,也可以是药师以前学到的生活常识,也可以是网友投票的结果。
请问这是哪门子的循证?!
如果循证医学只是把自己的经验和网友投票作为依据,那这样的所谓循证医学,只是一个挂了个“循证”帽子的传统经验医学罢了。
之所以先分析“着凉是否会感冒”这个话题上是循证还是传统,是因为这是这次论战中所隐含的矛盾焦点。有朋友形容这次看了半天论战,总觉得两边在“错峰交战”,似乎有鸡同鸭讲的感觉(请别误会,我们非常喜欢鸡和鸭,南京的、北京的、德州的、新疆的、文昌的我们都喜欢)。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从解说员的角度来做赛事分析:在这次的比赛中,裴医生在逻辑上一直完胜,但也有不足,那就是并没有发现对方辩友的核心漏洞,虽然气势很足,但却被戴偏了战场。
冀药师从最初就很巧妙的将论战的核心绑定在“着凉”是什么上面。理工直男气场过重的裴医生,试图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湿衣服挥发吸热导致身体感觉寒冷的物理学原理。但这明显不讨育儿娱乐节目的主要观众:“感性派妈妈们”的欢心。相反,冀药师将“着凉”变成一种超越温度感知的温馨玄学概念,反而得到很多喝彩。
这么被对手扯歪,是裴医生此次论战中最大的败笔。因为双方观点差异化,甚至双方支持者的核心差异,其实并不在如何理解着凉上,而是对另外一个基础医学概念的理解两极分化。
那就是 —— “感冒”。
其实最初听说半个医疗科普圈的被卷入一个感冒论战时,第一反应是“这肯定不是真的”。毕竟感冒的病因已经研究的很清楚了,那就是病毒感染,流感病毒感染导致流行性感冒,鼻病毒等病毒感染导致普通感冒。这难道不是白纸黑字明摆着的,全世界都清楚的事情吗?
这个论战本身并没有什么科学意义,冀药师从开始就承认没有科学证据证明着凉会感冒,只是她自己的个人感知,嗯,还有网友投票。但却非常巧妙地将“没有证据证明有关系”,偷换成了“没有证据证明肯定没关系”。听上去似乎很像。但对于这种“偷换”的方式,我们在专业大学辩论时代有一个专业辩论词汇来描述:杠精。
虽然抬杠这事情我们从来不怕,但在严肃的医学话题上这么抬杠就很没劲了。
那为什么一个有定论的话题,居然有那么多医疗行业人士站出来表示异议,并且冀药师的读者中居然有75%的人持同样的反对意见呢?
这里面第一条是归功于裴医生仅次于我们的拉仇恨能力。而且我们得罪的大多是传销、微商、保健品、谣言媒体、山寨假货、骗人的公众号......毕竟和裴医生仇家集中在科普、医疗圈的分布模型不同。
但更核心的一点应该是:其实大部分中国人,包括大部分医疗从业人士,在感冒这个问题上,都是精神分裂的
有那么多人认为自己着凉会感冒,这本身就是一个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即便冀药师一方费劲找出来一些很难称为证据的:“着凉降低抵抗力”论点,这和“会感冒”也在逻辑上差着几个环节呢。否则降低抵抗力的外因有那么多,为什么偏偏只盯着着凉不顺眼呢?
其实核心的,是我们开头请大家仔细思考的那个问题:“在怎样的情况下,我会认为自己得感冒了?
我们之前做过一次小范围的读者调查,结果很有趣:绝大多数人认为,如果突然流鼻涕,或者咳嗽、嗓子疼等情况,就觉得自己或者孩子是感冒,或者即将感冒了。如果你也差不多同意这个观点,那恭喜你,你之前遇到的很多次感冒中,可能不少次并不是感冒,并不是你想象的细菌或者病毒感染。
其实“着凉”这些环境变化,的确可能引发特定人群上呼吸道的一些症状,而如果你对于“感冒”的认知比较混乱,就可能觉得“着凉导致感冒”了。
而造成绝大部分中国人对于感冒认知的混乱,是因为这个词包含了两种不同世界观的两个概念。这两种不同定义,不同范围,甚至互相矛盾的概念,在中国人的医学实践中,混淆、交织、此起彼伏。
那就是传统医学语境下的感冒,以及现代医学语境下的感冒。
现代医学的感冒,我们上面提到了,是来自两类病毒感染导致的上呼吸道疾病
但中国社会普遍接受的是传统概念中的感冒,范围则比这个要宽泛很多。其实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并没有一个叫做“感冒”的病,这只是一个假条的名字。

中医传统中,有一类病因叫做“风寒”。于是总能听到一个叫做“偶感风寒”的词。最初在宋朝的时候,中央政府管文史简称馆阁的机构,平时需要值班。但是混笔杆子的基本都不愿意值夜班,于是就天天请病假,请假的时候往往就爱文绉绉的说自己“感风”。
等到了清朝,偷懒的公务员又想继续得瑟,但清朝文学素养又差的离谱。于是就不再叫感风,而是叫感冒,意思就是“感风感多了,都冒出去了”。
而这个骗假条的名词逐渐普及到民间后,近代中医为了将就感冒这两个字,只好再次创造“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这两种病,把几类差别迥异的病,都归到感冒里来。
因此,中国传统概念中,任何出现鼻塞、喷嚏、咳嗽、发烧等病征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的病,都可能会被叫做感冒。而且你还不能说错,因为本来就没有“感冒”的定义。任何上呼吸道的问题被叫做“感冒”可能都没问题。
从中医的视角来看这些其实没问题。但问题在于,我们在引入现代医学时,因为偷懒,就简单地将两类具体的病毒造成的常见上呼吸道感染,冠上了感冒的名字。这导致了全中国人在感冒问题上的精神分裂问题的集体发作:用中医的感冒标准来判断是否得了现代医学的感冒
很想问问这次认为自己“穿湿衣服就会感冒”的冀药师,以及支持她的其他医疗工作者,或者75%的读者:你们认定着凉之后就会得的“感冒”,是现代医学中病毒感染的两种流行病?还是传统医学中对一系列症状的统称?你以往的经验是“着凉后被病毒感染”?还是只是温度变化不适后有一些上呼吸道症状?
如果不说清楚自己文章中的感冒是中医语境的,还是现代医学语境的,那还有什么好辩论的呢?
不过实际,中国大部分医疗工作者,也是分不清这两者的。
说一个我们身边同事的亲身经历。在湖南长大的她从记事起,每年就有几次咳嗽严重的时候,被家里人认为抵抗力不好,去医院就被诊断为“热感”,然后就是输液,有时候抗病毒,有时候抗生素,有时候中成药,当然更多时候是混着来。这样过了20多年,某次去了一家遵循循证医学的私立医院看病,结果被查出来,其实是过敏性哮喘。而当第一次吃了抗过敏药之后,困扰她过去几十年的“感冒”就消失了。
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我们经常在后台看到读者留言,说去就诊之后反而很困扰:医生诊断的时候一会说病毒细菌,一会说热感冷感,处方“半中半西”。
但中医的感冒,和现代医学的感冒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对应的治疗方法也是天壤之别,怎么可能混在一起呢?
不仅仅是感冒,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的医生是在两种世界观中“随机跳跃”:要不用中医的逻辑来诊断,用现代医学的方式来治;要不用现代医学的逻辑来诊断,用中医的方式来治疗。这已经是当代中国医疗体系中最常见的行为。
我们大部分人其实明白,“阴阳五行”和“现代科学”是不能混在一起的,但一旦进入医疗的行业,无论是病人还是医生,却非常适应这种明显精神分裂的方式。而造成中国医疗环境这种困境的,则是一句几十年努力推进的口号 —— “中西医结合”。
在出差没时间仔细看两边论战内容的时候,其实我们就猜到裴医生赢了,因为看到了这样一个朋友圈截图:
因为在既往各种育儿科普圈“站队互撕”的论战中,张奶奶只要出来站队,就基本就没站正确过。
我们和张奶奶没什么交往,不过曾经听说过她很不喜欢我们,这不能怪她。毕竟在我们前几年做《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第六版定制版》的时候,非常坚决地将她的推荐语从书上删掉。这的确挺遭恨的。
这不是因为我们对她有什么个人成见,毕竟该退休的年纪还要出来打拼参加各种活动站台也是很不容易的。只是我们在科学审美上的洁癖太强,实在无法让全世界最重要的这本现代医学儿科科普书上,印着高举着“中西医结合”牌子的推荐人。
有同学问过我们,为什么鲁迅先生的时代,文化先行者们都嫌弃“经验主义”中医,但经过100年,中医没死还反而成为社会主流文化了?
这样的逆转,主要是因为我国长期缺医少药,无法依靠现代医学覆盖全国的医疗需求。但同样得力于中医行业的两次妙笔生花:
第一次,是将现代医学叫做西医,这样就不再是经验主义和循证主义的区别,也不是传统和现代的区别,而是民族主义和外来文化的区别。所以现代物理,现代化学都畅通无阻,现代医学就举步维艰。
第二个,就是搞起了“中西医结合”。
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被一起打包教给医科学生们,从而从根本上毁灭了中国医学从业者的逻辑思维。想一下,如果我们理科生上午学数理化,下午学炼丹术,也会一个下场吧。
当然这种可怕结合还催生了其他奇葩的后果:诞生了感冒灵这种靠化学药成分的“神奇中药”;催生了中药注射剂这些不良反应高发的药物品类;让中医开“西药”,而“西医”天天开中成药;让嘴上遵循循证医学的医学人士,念念不忘自己的“经验主义”。
参考阅读:
顺带的,这种结合也让整个中国社会搞不清楚到底“感冒”是什么?
中西医结合并非不能做,但这种结合一定是基于其中一种世界观,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分析另外一种。就像基督徒可以去研究佛学,印度教徒也能去讨论伊斯兰教义一样。但如果两本经书混着学,那结果八成不是开山立派,而是两边都把你当异教徒追杀了。

比如这两天又有成果公布的屠坳坳,虽然屠老师的研究和中药分不开,但她的研究方式方法,却是典型的现代科学的:成分分析、临床研究、循证医学的方式,这也是她的研究为什么可以得到世界认可的原因。至少我们从来没看到屠老师在什么论文里以中医理论来分析疟疾病因或者推断青蒿素的疗效,没提过什么邪火湿毒。
总有人留言说我们反中医,这可是一个冤枉人的大帽子:我们虽然推崇现代循证医学,但从来没反过中医,只是很反“中西医结合”。就像作为科学的信仰者,我们不会去反任何一个宗教,但我们肯定反对各种打着科学旗号的现代邪教。
想变成科学,就请按照科学的规矩来做事。如果不想按照科学的规矩严格要求自己,就喜欢天马行空,那也可以,就别叫自己“科学”好了。
最后还有一件事:因为这次论战的双方,都是举得循证主义,现代医学的羊头,让很多认可现代医学的读者用户感觉很累。


但这样累才是对的,累,就表示你在思考,在分析,通过自己的知识和逻辑去鉴别信息的真伪,这才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而不是去找到一个“绝对正确”的大V,去听他的就好了。
我们曾经找到过一个“绝对正确”的人,也曾经整个社会放弃思考的权利。而这样的结果是什么,我们都知道。
独立思考虽然很累,但还是继续做下去吧。
更多与流感、感冒等疾病相关的文章,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栏里输入“感冒”来查找。
  • 哺乳妈妈感冒发烧吃什么药
  • 流感和普通感冒怎么区分,疫苗要不要打
  • 其实没有一种病叫“感冒”
  • 顺势疗法儿童感冒药,没用的神奇药水
  • 感冒,真的每次都要查血常规么?
  • 感冒清被通报,中西复方药需慎用
  • 喷嚏和感冒之间的辩证唯物主义关系
  • 面包超人感冒药水成分分析,6岁内慎用
  • 宝宝感冒不可怕,你需要这样治疗和预防
  • 孩子感冒喝VC?没用的
  • 感冒不能吃肉、吃蛋?错误的“忌口”更麻烦
  • 儿童生病就医的6个误区
  • 孩子睡着后又发烧, 要叫醒喂退烧药么?
  • 淘宝顺势疗法药物揭底
  • 治标?治本?孩子生病应该这样把握
  • 恐怖的高热惊厥是怎么回事
  • 抗生素不是消炎药,不要再叫错了
  • 安慰剂,和需要被安慰的我们
  • 宝宝多大可以坐飞机?
  • 儿童热性惊厥与癫痫的判断和防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