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从中国最好的大学毕业,进入职场之后,最拿手的技能是什么?分析一下Linkedin上面80几万中国顶级大学毕业生的技能分布,结果是:(点击阅读:中国顶级大学毕业生的最强技能是...)。

最近后台咨询关于“外卖餐盒”安全性的同学突然多起来了,问了问,大多是看到了一篇类似“央视曝光医疗垃圾变成外卖盒”的文章。

央视315晚会上曝光了医疗垃圾外流违规使用的问题,但晚会上只说了做成蔬菜袋、廉价玩具,没提“医疗垃圾做外卖餐盒”啊,要知道餐盒是食品包装,这可比315上说的那些事情要严重的多。
所以在微信里面搜了一下相关文章,发现有不少公众号发了相关文章,而源头主要是来自这样一篇。
唉,不是早说过了吗,看到“澳洲xx”、“悉尼xx”这些名字的公众号就直接拉黑就好了,这些是量产谣言的澳洲“中文媒体”,日常的工作就是恐吓中国人来赚流量卖广告,只要看到是这些名字的公众号外加一个吓人标题,就直接跳过别看了。
那这次的“央视曝光带血输液管、尿袋变成外卖盒”的新闻是用怎样的一种手法“制造”出来的呢?

其实很简单,“无缝嫁接”。
文章开始,先放一些今年315的新闻内容,关心时事的同学其实都知道央视最近在跟进医疗垃圾的问题,培养用户的信任。
然后悄悄地,在这里就“2016年,记者......”的笔锋一转开始说餐具奶茶杯。但下面那个标怎么都不像央视的logo啊。
其实后面的截图,都是来自河南都市频道在2014年11月播出的一次暗访了。这段视频曾经在2016年在微信上热传过一次,估计是澳洲谣言号的编辑根本没查,就直接猜是2016年的新闻了。
新闻的内容是河南都市频道调查了省内三个地区医疗垃圾违法回收的乱象,不知道河南台的记者知道自己被冠上了“央视”的抬头,是开心呢,还是准备要版权费呢?
5年前其他媒体的内容冠上央视的名字“打包”,无非是为了让人更害怕一些。但在新闻来源上都弄虚作假,新闻内容的参考性和科学性就更成问题了。
首先要说明的是,医疗垃圾的违规违法回收再利用一直是我国存在的问题,这方面需要严防死守,不能放松。
不过在这些年监管力度和媒体监督逐渐加强,民众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医疗垃圾的问题虽然还没有消失,但的确在好转。如果回到2000年,我们担心的就不只是打碎医疗垃圾生产玩具,而是《南方都市报》报道的这种直接将废弃针筒放到儿童零食中当玩具的可怕事情了。
医疗废物的处理方法,无论是可回收再利用的部分,还是需要焚烧销毁的部分,在我国都有严格的规定,任何违规违法都是不能被接受的。
但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不仅仅是表示愤怒,或者提心吊胆就够了,而是应该借这个机会,合理的了解医疗废物处理不当的风险到底是什么,以及我们该如何规避相关的风险。

比如在谣言号留言区被怼的这位可怜同学,其实他问的问题挺重要的。
因为人命关天,所以医疗用品所使用的塑料规格和质量都是最高的,这是为什么它会成为废品回收行业香饽饽的原因。说实话,以我国滥用输液的现状,如果能合理回收、合理使用,对于环保来说,的确是很好的选择。
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环保还不是我们最优先考虑的问题。因为对于医疗废品的分拣、运输、存放和回收处理,都必须有严格的管理和控制,这是因为在医疗废品中可能携带着病毒病菌,以及各种对环境有害的残留药品,如抗生素等等。
如果像新闻中曝光的这样违规黑作坊型的回收,主要造成的严重风险,是在运输、生产过程中
环境可能被严重污染,比如在违规运输过程中的医疗垃圾泄露遗失,残留药品成分随着生产污水排放污染土壤和水源。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再次出现类似2016年12月江苏太仓出现的1900吨医疗垃圾被偷偷倒入长江的恶性事件,当时影响了包邮区大片地区居民的饮水安全。
同时还可能造成流行病爆发的社会风险。违规运输、存放、尤其是在缺乏安全管理的环境下加工医疗废品,相关人员可能就会被废品上携带的病菌、病毒感染。黑作坊老板死几个想必大家都不在意,但是如果造成流行疾病的爆发,就是全社会的风险了。
相比上面这些风险,医疗垃圾制成的餐盒虽然很令人恶心愤怒,但对社会造成的潜在风险则相对可控一些。
首先塑料产品在生产中,无论是新料,还是回收的再生料,都会经历几次高温加工的过程。
谣言号在文章中为了吓人,用一般情况的“上千度”和黑作坊回收的“80-100”度来对比,让读者相信“外卖餐盒”里有病毒细菌。
但所谓的上千度是指的环保电厂燃烧发电时候的温度,和塑料加工没什么可比性;而在80-100度下,也不可能把回收塑料熔化挤出切粒的,否则热水烫一下餐盒,就能当橡皮泥捏了?
以曝光新闻中总提到的聚丙烯PP产品为例,这是目前打包餐盒最常使用的材质之一,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它耐高温,可以盛放热菜热汤,也能放进微波炉里使用。
能装沸水的材料当然不可能在80-100度下面加工,一般来说,PP挤出造粒的加工温度在200度左右。而之后还需要经历注塑或者吸塑才能变成餐盒杯子。注塑的温度高一点,吸塑的温度低一些,但加工温度也都有一两百。
这样的高温加工过程,被谣言文说成“80-100”度,无非是诱导大家去担心害怕外卖餐盒里的细菌病毒。
任何使用不合格原料制造出食品包装的行为都是违法的,非食品级原料制造的餐盒杯子都可能会存在有害物质超标的风险。而不是一听是医疗垃圾就吓死,一听是普通垃圾回收或者其他不合格材料制作的,就松口气。工业塑料回收做餐盒的风险可能更可怕。
那怎么能更好的判断餐盒是否是由不合格,或者回收再生料制造的呢?
央视315晚会上曾经对比了新料和再生料的两种塑料颗粒的样子,因为再生塑料中杂质较多,所以看上去明显更混浊。
所以从外观上来看,颜色越浅的餐盒添加再生料的可能性越小,像下面这种无色透明,看不出来有什么杂质存在,外观也很光滑均匀的餐盒,就不太可能是回收再生料来制作的。
其实,从近几年各媒体曝光的情况来看,餐盒并不是医疗垃圾问题高发的领域,玩具、包装袋这些,才是小作坊们最喜欢用医疗垃圾制造的产品类别。如果我们日常都是在正规餐饮店铺就餐或者点外卖,那遇到传说中的医疗垃圾餐盒的风险就不大。在几分钱的成本上面冒这么大风险,稍微有点风险意识的企业都不太会这么蠢
相对来说,我们读者作为家长更应该注意的是劣质地摊玩具,因为塑料用量大,利润率又低,劣质玩具小作坊使用不合格塑料的情况更普遍,也是近几年央视等媒体曝光中所提到较多的。
7年前的315晚会,央视就曝光中国“玩具之都”澄海大批玩具作坊企业使用医疗垃圾制作玩具。7年之后,虽然澄海整改了,但医疗垃圾做玩具这种黑心生意依旧有人在做,只不过从广东到了山东。
最后忍不住说一下谣言文中一个居心叵测的点:试图进一步将前面用餐盒营造出来的对回收塑料的恐惧,无限放大到快递袋等其他可以合理使用回收塑料的产品中,将“再生料”快递袋等同于有毒有细菌。
中国人已经活的太纠结了,海外侨胞们别再为了点可怜的广告费就天天憋着吓人了。
且不论这新闻真实度如何,病因关系是否成立,就算是真的是“口撕”快递袋导致感染病毒,这位“女子”对着风尘仆仆刚到家的快递袋直接上嘴,这应该怪包装原材料,还是怪自己的卫生习惯太差呢?
摸爬滚打的快递包装很脏不能进嘴,这不应该是成年人的常识吗?因为有这样的乱咬快递袋的特例,就应该把快递包装等同于要进嘴的食品包装,不允许使用回收塑料吗?
很奇怪,难道这些所谓的“国外中文媒体”所在的国家,快递袋不是用回收塑料制作的吗?如果连快递袋这种最不需要顾及食品安全的产品都不能使用回收塑料了,那我们努力推广垃圾分类,回收一堆塑料干嘛呢?供起来吗?
无休止地恐吓用户,然后制造虚高的用户要求,无非是将我国本来就没做好的资源环保回收再利用的工作进一步推进大坑。包书皮用玩具标准,快递袋要考虑进嘴,擦屁股都只给原浆纸了,下面是什么呢?
别无意义的乱拔高标准,其实就是环保。
更多辟谣文章,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栏里输入“谣言”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地暖辐射谣言始末,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
  • 快速判定微信谣言的方法
  • 橘子里有6000寄生虫?谣言编的太没诚意了
  • 判定谣言的最重要工具:第一感觉
  • 草莓瘟?谁在编造传播这些劣质谣言
  • “不含荧光剂?”从毁灭中发财的谣言商家
  • 充电器电死人的谣言重装上阵的背后
  • 植物油导致心脏病该吃动物油?谣言诞生的背后
  • 伊可新有毒?!WHO维生素A的报告如何被谣言曲解
  • 如何用科研论文编造谣言
  • 美林布洛芬导致瑞氏综合征?最懒谣言奖出炉!
  • 地暖辐射伤害儿童?离奇谣言诞生的始末
  • 日本“辐射”纸尿裤、日用品,别再纠结这种无稽谣言了
  • 这些年翻来覆去最流行的12个谣言
  • DA认证纸尿裤,FDA禁运日本食品,谣言旋涡中的FDA是个什么机构?
  • 吃大闸蟹前,一起把烦人的谣言破掉。
  • 这些是伪科学商品的特征
  • 晚宇宙射线入侵需要关手机?
  • 卫生纸比面巾纸更适合擦脸?当然不是
  • 柿子+牛奶就会中毒么?没这么简单
  • 圣女果的转基因和八卦
  • 吃蜂蜜和蜂王浆,里面激素会让宝宝性早熟么?
  • 怎样分辨是害人的隐形传销还是普通微商
  • 圣女果的转基因和八卦
  • 8岁男孩过劳猝死?公众号们请少发点假新闻鸡汤吧
参考资料:
[2012年315晚会]广东汕头:“二料”造玩具 背后藏危险
http://jingji.cntv.cn/20120315/122557.shtml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http://www.gov.cn/banshi/2005-08/02/content_19238.htm
河南都市频道 《医疗垃圾回流乱象调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