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长》燃爆了
《中国机长》燃爆了。
热血+热泪沸腾。整个影院都是掌声。
之所以这么激动人心,一因影片本身太炸裂。二因这是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
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从重庆起飞,前往拉萨。
在海拔9800米的高空,驾驶舱突然出现恐怖险情:右前挡风玻璃裂了。
这可是飞行!是万米高空!一点裂纹,必然会带来惊天事故。
怎么办?
机长刘传健立即向管制台报告:飞机出了事故,申请下降高度并返航。
然而,就在报告后不到30秒,飞机右前挡风玻璃整个碎裂。
飞机没有了挡风玻璃,意味着什么?!
驾驶舱豁开大口,安全不再,稳定也不再。每一秒,都可能是最后一秒。
与此同时,狂风瞬间卷进驾驶舱。
驾驶舱仪表盘受损,舱内混乱不堪。一会儿是这个按钮没用,一会儿是那个按键失灵,一会儿是那个表盘被卷走。
最危险的是,在挡风玻璃碎裂后,副机长的大半个身体被吸出舱外,手臂、脸、身体,全部严重受伤。
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到来。
因驾驶舱狂风肆虐,座舱失压,119名乘客的性命危在旦夕。
那一刻,几乎所有人都想到了一个词:机毁人亡。而下面就是崇山峻岭,飞机一旦坠毁,无人可以生还。
而这时候,因为长时间暴露在高空,机长们的身体很快就到达了人类能承受的极限。
时间不多了!
情况万分紧急!
一个小小的岔子,可能就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并且,仪表盘受损严重,他们还和地面失联了。
一切只能靠8633飞机上的机组人员。
就在这样的极端情况中,驾驶舱内的3位机长,展现了一系列史诗级的操作。
他们沉着应对,紧密合作,凭借过硬的飞行技能,和强大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将飞机转危为安。
没有一个环节出错。
没有一个判断失误。
精准到非人类,专业到叹为观止。
最终,他们关上了座舱舱门,穿过积雨云层,将机上119名乘客和全部机组人员,安全带回成都。
这何止是震撼!简直是奇迹!
而因为是真实案件,所以电影的冲击力更强。
是的,机长们帅炸了。
因为他们,生平第一次觉得:原来,高空也有危险,但再危险也不用担心。
训练有素,多年坚持
在感叹完以后,我想再告诉大家一些别的东西。
极端险境,冷静面对,操作完美无误,它靠的不是别的,就是机组人员的100%专业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
袁泉在乘客开始恐慌时,说过一句话:“我们日复一日的训练,就是为了保障大家的安全,这就是我们这群人在这架飞机上的意义。”
日复一日四个字,之于我们,是这样稀松平常。但之于飞行员,那就是每一天、每一刻的毫不放松。
影片一开始,机长凌晨3点起床,准备执飞。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计时冲冷水澡。
当时并不是夏天。气温低。早上体弱。洗冷水澡,可不是一件好受的事。
但这是机长多年如一日的习惯。
他用这种习惯,锻炼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意志力。
有超强身体,机长们才能在到达人类体能极限时,依然一扛再扛,扛到了最后。
而有超强意志力,才会在9800米高空,在零下几十度、无法第一时间带上氧气面罩的情况下,仍然意识清醒,并迅速作出理智的操作决定。
另外还有一个细节是,欧豪在飞模拟机时,一出驾驶舱就吐了。满舱的人都毫不掩饰自己的“看不上”。
因为这对于军人来说,这就是身体素质达不到、基本功不过硬的表现。
军人是什么?
军人代表着,当他们站到第一线,就受过多年严格的训练,并且真刀真枪地实战过。
也代表着,他们有着高度自律的生活习惯、过硬的身体素质和钢铁般的精神。
只有训练有素,才能负责乘客安全
只有多年坚持,业务能力才会一直在线。
团队牛逼
没人掉链子,没人拉后腿
8633的机组人员,也是一个超强的团队。
在职场上,这样的团队几乎是无敌的。
他们完美展现了专业、团结、合作的关系。
当挡风玻璃出现裂缝,机长第一时间发现不对劲,马上向地面发出信号。
与此同时,欧豪半个身子被卷出机舱,这时机长一边操作,一边一伸手,拉住了欧豪的腰带。
杜江从座舱艰难冲回来后,第一个动作,就是帮机长戴上氧气面罩。
什么叫革命兄弟情?这就是了。
什么叫专业+团结?这更是。
而当座舱释压,狂风卷进来以后,座舱一片混乱。
乘客们非常恐慌。
很多极端情绪,一触即发。
有人开始闹事,有人哭泣,有人尖叫。
这时,乘务长袁泉也做出了一个非常专业的举动。
她爬回座位,深呼吸,用镇定的声音,开始通过广播发声。
她首先告诉大家,我们经过了千百次的训练,请大家信任我们。
这句话,令大家瞬间相信了机组人员的专业度。
接着,她开始一一召唤空乘们回归座位,并摁响回应铃。
这在心理学上,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引领。
大家会跟着你的指引,转移注意力,转而去注意空乘们的归位。1号,2号,3号,4号......
纪律与氛围,就会变得有序、平和。
所以杜江才能在费尽千辛万苦,顶着13级狂风,从座舱冲到驾驶舱,第一时间,对着机长比起一个“座舱安全”的手势。
这个手势对于机长们,太重要了。后方已稳,大家内心力量倍增。
这种配合,不可谓不感人。
其他小细节,也足以看见这个团队的厉害。
当座舱释压后,空乘们马上召唤大家吸氧。
当行李架开启,行李纷纷掉落时,空乘们第一时间不是躲避,而是站起身,去关闭行李盖。
张天爱还一直高举着手臂,以防头顶箱子落下,砸到孩子。
后来,李沁被剧烈的颠簸撞晕,倒在座舱的过道里。袁泉开始用广播,召唤每个空乘回归各自位置。
李沁是5号位。当她终于被唤醒,从地上爬起来时,第一个动作,是将餐车锁车。然后才忍着巨痛,爬回自己的位置。
注意,她没有像其他空乘就近入座,而是爬回自己的位置。
因为她的职责是守住紧急出口的舱门。
这是生命之门。
没人掉链子。
没人玩忽职守,退到后面。
没人乱了分寸,传播负面情绪。
所有人都在面临生命危险时,站在了岗位的第一线。
最令人感动的是,欧豪作为最年轻的副机长,在飞机安全着陆并停稳后,没感慨,也没祝贺,而是说:“报告机长,全部执行完毕。
一言一行,未曾有一丝偏离过训练的程序。
哪怕此时他已经伤痕累累,整个人已经不太行了。
真的,只有最优秀的团队,才能KO最极端的险情。
也只有最专业、团结的机组,才会让你深深地感到,什么叫敬畏生命,敬畏规则,敬畏职责。
演员的敬业
令传奇再现
记得杜江在采访中曾说过,在确定出演第二机长后,他提前几个月,学习开飞机。
到《中国机长》拍完后,已经get开飞机的全部技能。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一次次的训练,一次次的试飞,还得熟记所有专业知识。
杜江说,虽然后期通过技术、剪辑等方式,也能令他的表演,挑不出丝毫破绽。“学习开飞机的过程,也是进入人物的过程。
“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是个机长,观众不可能相信。
基于这种理念,
他和以往拍片一样,老老实实体验,认认真真学习。
也因此,杜江张涵予袁泉这些老戏骨们,才会用短短一两个小时,在荧幕上,展现出一个炸裂的真实故事。
印象中有一个细节,是杜江顶着狂风,穿过座舱门,去往驾驶舱的时候,他的脸上满是坚毅。
没有台词。
也没有大动作。
但那种紧张感扑面而来。
杜江说,“这是我从影以来,拍过的最难的一个影片。

因为空间小,没有爆破,没有战争场片,可倚仗的技术很少,甚至台词和动作也少,只有靠演员用表情、神态,来精准地推动事件。
所以对于演员来说,这也是一个极大挑战。
但大家都做到了。
《中国机长》里,有一帮中国最专业的飞行员。
《中国机长》里,也有一帮中国最真诚的演员。
他们不投机,不取巧,丁是丁卯是卯地体验,一是一二是二地演绎,最终以影像的方式,将川航3U8633的故事,再次告诉亿万人。
亿万人在故事里流泪。
亿万人说:谢谢你们,中国机长。
对生命的敬畏
对规则的敬畏
最后想分享一个细节:
在电影末尾,飞机平安着陆后,机长并没有马上停止滑行。
他说不能停在跑道上,影响其他航班。
于是,继续驾驶着伤痕累累的8633 ,滑到相应的停机坪上停稳。
而地面塔台和空管,也没有庆祝,而是马上又投入工作,继续放行延误的航班。
这个小小的细节里,藏着中国民航的信念:敬畏生命。敬畏规则。
因为敬畏生命,当得知8633遭遇险情,地面工作人员全副武装,一边有序地指引,一边让消防、救护等车队各就各位,等候归来的8633 。
因为敬畏规则,当8633归来后,他们又投入了新的工作。
也正因为有这样专业有序的民航人,当乘客一一走出舱门,天上的飞机,正一架接一架起飞、降落。
这对于劫后重生的人来说,这应该是最美的风景了。
人间重新阳光普照。
一切依然井然有序。
但正在飞机上的人却不知道,刚刚有一架飞机,经历过怎样的生死考验,打过怎样一场仗。
是谁说,我们的岁月静好,都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有太多人正在经历艰苦的训练、严格的考核,甚至是生死考验。
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中国机长
而在那场新闻之后,我们更愿意叫他们:平凡英雄
当然,极端险情我们不希望遭遇,英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但没有关系。
做不了英雄,我们可以做一个为英雄鼓掌的人。
在长假期间,借《中国机长》致敬中国机长,致敬每一个专业的平凡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