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也听说过,人类与其他动物很重要的一点区别,就在于人类懂得发明和使用工具。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工具在生活中随时可见,俯拾即是,成为了我们形影不离的好帮手,好伙伴。
需要开门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会从裤兜里掏出钥匙。
需要把三个苹果榨成一杯苹果汁的时候,我们会把它们放进榨汁机里。
需要把螺丝从风扇身上拆出来的时候,我们会从工具箱里拿出扳手。
经年累月里,我们早就跟很多工具建立起默契。但是,我们很少会去想:当我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当我分析这件事的时候,有哪些思维工具可以为我所用?当我们的手、眼、嘴都习惯了跟工具打配合的时候,我们的脑袋还没有培养起与思维工具之间的默契。
有一次,我陪女儿看迪士尼的动画片《米奇妙妙屋》,米奇和他的小伙伴每次遇到问题,都会从妙妙工具箱里面,挑选合适的工具来帮自己解决问题。
当时,我就在想: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向米奇学习,跟孩子一起打造一个思维工具箱?通过思维工具箱,让孩子学会因问题制宜,及时掏出相应的思维工具,更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最近,我开始跟女儿打造属于我们的思维工具箱。在这里,我想跟你分享里面的三种思维工具:
“空雨伞”
培养孩子见微知著的思维工具
什么是“空雨伞”呢?
空,就是指抬头看天空,代表的是事实信息。
雨,就是说看到天空乌云密布,推测准备要下雨。所以”雨“代表的是对事实的分析、解释还有预测。
伞,就是说带伞出门就不会被雨淋湿,也就是指在了解了事实和解释之后采取的行动,代表的是“解决办法”。
你可能还不知道,在解开“人类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这个谜题的时候,德国科学家马克·斯托金就运用了“空雨伞”这种思维工具。
1999年的秋天,马克·斯托金的儿子放学回家,从学校带回来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学校里有一个同学得了头虱,让大家小心一点。头虱呢,是小虱子的一种,住在人身上,让人浑身痒痒。
马克和其他爸爸一样,也有一点担心自己的孩子,但在担心之余,他留意到了小纸条上的一句话:虱子离开人体的温暖超过24小时就不能活了。
于是,他突发奇想:既然虱子和人体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那么一定可以通过研究虱子,了解人的演变!
后来,他找到了一种特别巧妙的法子:虱子分为头虱和体虱,分别住在人的头上和身体上。但是在古代人类没有体毛、又没穿衣服的年代,肯定只有头虱,直到人类发明了衣服,才出现了体虱。
于是,他通过研究这两种虱子的基因,发现体虱出现的年代大约是17万年前。也就是说,人类大概是在17万年前开始穿衣服的。(节选自《世界简史I:衣服的起源》)
我们不妨用“空雨伞”的框架,来分析斯托金的思考脉络——
空:虱子离开人体的温暖超过24小时就不能活了。(事实信息)
雨:既然虱子和人体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那么一定可以通过研究虱子,了解人的演变。(对事实的分析)
伞:他通过研究这头虱和体虱这两种虱子的基因,发现体虱出现的年代大约是17万年前,也就是说,人类大概是在17万年前开始穿衣服的。(行动与结果)
你看,不经意的一句提醒——“虱子离开人体的温暖超过24小时就不能活了”,却被斯托金紧紧抓住,从事实推演出新的可能(通过研究虱子,了解人的演变),进而解开文明的谜题。
试想一下,当孩子学会运用空雨伞的时候,一种见微知著的推理意识和能力,就会慢慢生长起来,帮助他们看得更远,想得更深。
那我们怎样把空雨伞变成孩子的思维工具呢?
关键在于,利用孩子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事实,引导孩子主动分析,得出结论,孵化行动。
我给你举个例子,如果你跟孩子回家,经过小区门口的时候,看到了今晚停水的通知。这时候,“空雨伞”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你可以问孩子:如果家里停水的话,咱们有哪些事情就暂时做不了呀?
孩子可能回答说:我们不能洗澡了,不能浇花了,哪些要用水来做的家务也做不了。
接着,你可以追问一句:那如果我们想要在家里面洗澡的话,我们回家以后要怎么做?
这时候,孩子可能会想到说:嗯,那我们回去以后就要马上把水存在水桶里,这样就可以洗澡了呀!
在这个例子里面,“空”就是停水这个事实信息,而第一个问题,“如果家里停水,有哪些事情做不了”,就是在引导孩子根据停水这个事实,去推测有什么事情会因为这个事实而发生,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雨”。第二个问题,我们回家以后要怎么做,就是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分析,想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也就是前面我们说的“伞”
所以,把空雨伞内化孩子的思考工具,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把它变成一个日常对话的模板,悄悄地融入亲子聊天里面,像闲聊一样,潜移默化地持续练习。
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只是被动地接收外界的信息,而是积极地观察和分析,这些信息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主动去思考我可以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养成主动观察、主动思考、积极行动的好习惯。
在自己的领域有所成就的人,这三种习惯可以说是标准配置,都是终身受益的核心素养。我们不妨从今天开始,用空雨伞的对话方式,激发孩子思考的潜能。
“格子图”
帮助孩子学会多元思考的工具
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乃至各种组织、社会与国家的诸多事情,往往受制于多个因素,因素之间也会彼此交融,呈现出这个世界复杂的面相。
偏偏,我们人类的大脑天生不太擅长独立处理复杂问题,于是就给了思维定势、偏见和认知偏差生存的空间。
幸好,我们还有数学。
数学作为描述世界秩序的语言,时常能为我们提供有力的思维工具,给复杂问题勾勒出清晰的肖像。
其中一种常用的思维工具,便是矩阵图。为了让小朋友更容易记住和理解这种思维工具,我们暂且把它叫做“格子图”。

什么是矩阵图(“格子图”)呢?利用数学上矩阵的形式,把多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平铺展开在我们眼前,帮助我们获得对问题的全局认识,促进我们对问题的多元思考。
比如说,上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卢夫特(Joseph Luft) 和哈里·英汉姆( Harry Ingham) 就利用矩阵图,提出了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窗口”(Johari Window)。这个“窗口”把人的内心世界分为了四个区域:开放区、盲目区、隐秘区、未知区。
开放区(公开):代表所有自己知道,他人也知道的信息。
盲目区(盲点):代表关于自我的他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信息。
隐秘区(隐私):代表自己知道而他人不知道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是知识性的、经验性的,甚至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未知区(潜能):这个区域指的是自己不知道,他人也不知道的信息。是潜意识、潜在需要。
(注:上述关于“约哈里窗口”的介绍内容摘自百度百科)
当我们把“约哈里窗口”放在沟通场景里,我们会有意识地带着互信的意识充分交流,扩大开放区,缩小盲目区和隐蔽区,揭开未知区。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捕捉到某件事背后存在不止一个影响因素的话,就可以拿出来,变成生活教材,把矩阵图用起来。
我给你举个例子。有一次,女儿的咳嗽刚刚痊愈,见到诱人的棉花糖,心动了,忍不住来问我:爸爸,我能不能吃一个?我微笑着看着她,轻轻但坚定地摇了摇头。
她脸上闪过一丝失望。我蹲下身,凝视着她的表情,问了她一个问题:你觉得,如果有一件事,爸爸做了会让你不开心,但是对你有好处的话,爸爸会不会做呢?她思忖片刻,同样坚定地点了点头:嗯!
实际上,在刚刚的对话当中,我给她呈现了“有好处-没有好处”、“开心-不开心”,这两个因素交织起来的一种可能。要是当时手边有纸笔的话,我可以给她把这两个因素的“格子图”画出来:
有了这个“格子图”作为思考的脚手架,我就可以跟她举一反三地列举:
  • 有什么事情是做了开心,也有好处的?
  • 有什么事情做起来可能不会太开心,但却对自己有好处?
  • 又有什么事情是做起来挺开心,但对自己没有好处?
这样一来,她心里面就会立起一个坐标,生成一个标尺,帮助自己对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事情,有条不紊地思考和做出选择。
甚至,还可以把这个“格子图”变成“活字模板”,根据每次遇到的事情,把“有好处-没有好处”、“开心-不开心”这两个因素替换成其他因素的组合,让“格子图”这种思维工具的价值进一步地迁移和扩大。
“变色龙”
激发孩子创造力的思维工具
如果回顾人类过去的文明发展进程,你会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我们一直都在探究和挖掘眼前的事物,以及周围的环境,可以让我们做什么、获得什么。这种物与环境为我们提供的可能性,心理学管它叫做
可供性

祖先们发现了圆木头的可供性——让我们很轻松地推着很重的东西往前走,于是发明了轮子,让整个世界跑起来。
祖先们发现了玻璃把东西放大的可供性,于是发明了显微镜,让人类第一次用肉眼观察到微生物的大千世界,推开了认识自己身体的另一扇大门。
在这里,为了方便孩子记住跟理解可供性这种思维工具,我们暂且把它叫做“变色龙”,寓意着它可以帮助孩子根据情境的需要,灵活地切换对于事物的认知。
当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运用“变色龙”这种思维工具,让孩子体会同一样东西,可以被我们用来做各种事情的时候,孩子的创造力会进步得更快。
而引导孩子的关键就在于,观察事物的时候不要去想“这是什么东西”,而是去想“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东西可以做什么,还可以做什么”。
因为一旦在脑海里想到的是事物名称本身,就会容易被事物最原始、最直观、最理所当然的功能所框住,思路就容易受到限制打不开。相反,如果去想,它在不同情况下分别能够做什么的时候,就比较容易跳出框框,激发出很多有创意的灵感。
我给你举个例子,有一次,女儿在家里画画。坐在旁边的我,特别想给她一些新的创作灵感,便四处寻觅,目光所及,看到了她的厨房玩具。其中,从宜家买回来的不锈钢小锅盖在我脑海中闪过一丝灵光。
我对女儿说:不如,我们试试用这个小锅盖来画画怎样?她一听,特别好奇,很想知道怎样用小锅盖来画画。于是便放下了手中的画笔,把小锅盖拿了过来。
我在一个长方形的纸盒四周,用白纸围起了四面“高墙”,再把锅盖放进纸盒里面。接着,我说:待会爸爸让小锅盖转起来的时候,你就把颜料滴在锅盖上面,看看锅盖会画出什么东西,好吗?她连忙点头答应。
于是,我一拧锅盖的把手,银色的锅盖飞快地旋舞起来。这时候,几滴蓝色的颜料从女儿手中的画笔滴了下去。蓝色的小雨滴如烟花一般,在锅盖的边沿向四周的“高墙”和地面肆意绽放。一幅颇具视觉冲击力的《飞轮之蓝》,瞬间便完成了。
女儿看见这一幕,兴奋极了,迫不及待如法炮制,换颜色、换其他可以转起来的“画具”,沉浸在这种有趣的创作体验中。
思维工具箱背后的隐喻意义
思维影响我们的语言,这点相信你不会感到意外。但其实,我们的语言也会反过来影响,甚至塑造着我们的思考。
最典型的莫过于我们经常运用隐喻来理解世界、理解事物,用熟悉而具体的事物帮助自己理解抽象的事物,却经常浑然不觉。
比如说,情绪高涨和低落,实际上是把情绪比作水位;上进,实际上是用看得见的方位变化来衡量看不见的进步与成长。思维工具箱,本身也是一个隐喻,这个隐喻的意义在于,让孩子知道自己在想问题的时候,是有武器可以为自己所用的,而且武器会越来越多,越用越熟练。无形中,就赋予了思考一种升级打怪的游戏感,让孩子觉得思考本身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接下来,我们可以在孩子的各种学习和探索情境(比如阅读、参观博物馆、参加营地活动)发生之前,提前引导孩子回顾一下,自己的工具箱里有哪些思维工具。
其中,有哪些思维工具可以派上用场,还可以鼓励他分享,为什么选这个思维工具。再跟他一起练习一遍这些思维工具,把它们从工具箱里挑出来,变成孩子大脑里的行囊,陪伴孩子一起出发。有了这样的准备,孩子便成为了一位统帅,每次行军打仗的时候,站在点将台上,调兵遣将,运筹帷幄。
通过这样的刻意练习,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这种调用思维工具变成一种新的终身受益的思考习惯。
12
李嘉文
童行学院内容产品总监
中山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
终身学习践行者、以女儿为灵感的奶爸
多年教育从业经历,从婴幼儿到青少年均有深入了解
公益讲座招募
如果你想听更多关于儿童教养、儿童心理学实用干货分享,欢迎来参加2月22日(本周五)晚8点的公益
音频直播
讲座。

作为科幻家,雨果奖得主的郝景芳(樱桃舰长),将会围绕以下3个问题展开分享:
  1. 从《流浪地球》说起,怎么给孩子讲解天文和物理知识?
  2. 一些小方法,让孩子爱上思考和探索
  3. 如何让孩子获得脚踏大地,心怀宇宙的视野和能力?
讲座主题:看完《流浪地球》,景芳跟孩子聊聊宇宙
讲座时间:2月22日(周五)晚8点
讲座地点:童行平台
讲座性质:免费公益讲座
参与方式:点击下图进入讲座招募文章,查看收听方式
我们邀请所有感兴趣的朋友前来收听,不管你是自己参加学习,或是想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享—转播到你的社群,童行都诚挚欢迎,并为您提供免费转播的机会。
更多活动详情,请戳下图↓
科幻作家的知识和想象,遇上小朋友们的脑洞和好奇心,会发生怎样的碰撞呢?戳图围观↑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一起童行
拓展阅读
童行理念
实操技能
看大刘、景芳两位科幻作家与小朋友们脑洞大开的讨论,听景芳聊大小朋们最关心的宇宙话题↓,点击阅读原文,立刻加入我们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