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件很难做的事情,因为你要用过去的积累,教养现在的孩子,去适应未来的世界。
小学四年级,我第一次上电脑课,是在那个我们称之为“微机教室”的地方。它骄矜地位于教学楼的顶层,冬有暖气夏有空调,门都锁了两道,先到的同学要在门口等老师开门,进门还要换鞋。第一堂课学开机,学习用键盘移动跳跃的光标,还抄过键盘的字母顺序,背过五笔字根表……
90年代初的电脑是很时髦的,因为21世纪是计算机的世纪,大家都想让小孩子掌握一点未来技术,窥见一点前端科技。但站在过去的未来(也就是现在)往回看,鼠标和触控板早已普及,语音输入简单而便捷,连带着当时很是风靡的五笔输入法,只有少数人在用了。
基于当下的信息量,很难预测未来的发展,而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新技术新发明产生的速度快过了想象,正确的、错误的、变动中的信息都交织在一起,我们的周围,一边是技进步带来的突破,一边是隐隐的恐慌、质疑与谣言。
《银河系漫游指南》的作者道格拉斯·亚当斯对此有过一个精妙的讽刺:“凡是在我出生之前就存在的技术,都是这个世界本来就有的秩序;凡是在我15-35岁期间发明的,都是激动人心的伟大创造;凡是在我35岁以后才出现的,都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胡说八道”。
当我们试图基于当下的判断和个体的认知,对未来作出预测、帮孩子做好准备的时候,都会觉得困难,这也是当下育儿焦虑泛滥成灾的原因。但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在做这么一件困难的事情,在快速发展变化中努力去把握不变的东西,用初心与专业,来预测、规划我们想要传达给孩子的内容。
知识、技术,或能力
童行学院一直有个愿景,我们要带孩子发现自我、探索世界。这是一个乍一听有点飘忽,仔细想想却接近本质的教育理想,因为所有人终其一生,都要学会与自己、与世界,和谐相处。
我们想要传达给孩子的,不是技术依托的知识,不是时下流行的技术,而是洞察技术背后的逻辑、进而驾驭并创造技术的能力,也即,在变动的表象之下的更本质的能力。
去年下半年,我们开始筹备给山村幼儿园(3-6岁)的孩子设计基于绘本的通识课程项目。山村幼儿园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深耕多年的项目,迄今已有2300多所,覆盖10省23个县区的7万名幼儿,旨在深入贫困地区,提高当地教育质量,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这些孩子,需要的当然不是背诵的能力,刷题的能力,而是更长远、也更容易迁移的的能力,也就是认识自我、探索世界的能力。
那么该如何实现呢?
我们将从三个层面来一步步推进,并将思维的培养贯穿始终。
第一个层面,还是选取有趣、真实、靠谱的知识。
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犹如构建自我体系的砖头瓦块,无论如何是不能跳过的。选择什么样的知识教给孩子,我们遵循三个原则:1. 有趣,2. 真实,3. 靠谱。
  • 首先,我们从童行书单中筛选了孩子可能更感兴趣的绘本故事;
  • 其次,我们在故事之上选了相关的有意思的知识;
  • 最后,我们将故事与知识与真实的生活相连,带孩子进一步去感受、去认识这些经过验证的有趣知识。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驱动力,而人类之所以能走出伊甸园,飞向太空,都是因为我们有无法抑制的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很珍贵,我们希望用有趣来滋养它,用真实来启发它,用靠谱来引导它。
第二个层面,通过有组织的主题式学习,收获宏观的视野。
在信息时代,书本上的知识唾手可得,如何在学知识的同时收获宏观的视野呢?
我们选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八个主题,涵盖人体食物衣服中国、陆地、海洋、交通、世界,每个月深度学习一个主题,这是一个思考逐渐深入、认识不断扩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将发现自我的深邃、感知世界的神奇。
通过主题化的教学设计,通过情境化的学习,帮助孩子构建知识与知识之间,自我与世界之间的联系。在这样的课堂上,知识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事实,而是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都连在一起,孩子收获的是宏观的视野。
第三个层面,打通从知识到能力的桥梁,真正去解决问题和自主创造。
童行线下课堂一直致力于PBL教学的实践,带孩子去发现、去解决真实的问题,打通从知识到能力的桥梁。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教给孩子的知识,是关于真实世界的知识,是关于自己和他人的知识,是指向能力的知识,如此,才能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迁移。
具体体现在教学设计上,是给孩子真实的任务,带他们去思考和创造: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是怎样的,而我将给它带来怎样的改变。
三个层面之间,贯穿始终的是童行课程一直强调的“思维”,也即,真正地去思考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内容,去建构自己的理解。
一个旨在兜底的课程框架设计
今年上半年,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思考,一个指向能力的、给3-6岁幼儿的通识启蒙课程设计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 首先,它应该丰富、多元,对得起这个阶段快速连接的神经元;
  • 其次,它应该系统、全面,因为对于山村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这可能是他们唯一的系统课程;
  • 最后,它应该真实、简单,因为任何不容易操作的教学设计都不会收到持久的效果。
我们咨询了很多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跟许多一线的老师取经、恳谈,也研究了各个国家的幼儿教育大纲,最后,我们选定了9个领域,作为此次课程设计的框架。
它看起来很简单,但却是我们早期最谨慎、最期待,花时间最多的内容。因为具体到每次课程设计、每次教学实施,实际效果可能都会有起伏,但一个好的框架设计,能保证在起起伏伏之外,孩子们依然能实现相对均衡的发展。
它就像是一个网,兜住孩子在这个阶段的所学、所思,保证最小的实现效果。
下面是【食物】主题《爸爸做的饭》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可以一窥我们“轻松的形态、严谨的内核”的设计思路。
在持续两周的食物主题教学中,以绘本《爸爸做的饭》为依托,我们↓
  • 可以单纯的阅读理解,问问小朋友读到了什么,理解了什么;
  • 也可以很思辨,讲社会刻板印象,讲事实和观点;
  • 可以讲烹饪方法,同一种食材不同的做法,会有不同的风味;
  • 也可以观察、分辨,进行科学探索,思考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有什么不一样
  • 可以进行艺术的表达和创造,自己设计一盘菜;
  • 也可以很有逻辑地进行结构化创造,给爸爸写一个偏工程流程的食谱;
  • 可以讲情绪管理、冲突解决,不想吃的时候该怎么办;
  • 也可以借此了解多元世界,我们是怎么吃饱肚子的,现在还有人吃不饱吗;
  • 可以单纯的做大运动游戏,双脚连续跳完成任务;
  • 也可以融入音乐、韵律、节奏,还有模式,开一场锅碗瓢盆演奏会。
如何帮孩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前面说过,我们为山村幼儿园的孩子设计了为期一年的课程,涵盖8个主题,分上下两个学期进行。每个主题持续一个月,精读两本绘本,进行为期两周的课程展开,通过精心选取的知识和主题式的探索,用轻松的形态,带孩子把握背后严谨的内核。
整体的课程设计会包括选出的绘本、给老师的详细教案、上课所要用的材料,还有直接给到孩子的小的活页练习设计,这一部分,是希望孩子用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操作的材料,来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
那么,什么样的设计能帮助孩子思考,真正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呢?
1、让知识与真实世界相连。
左边是衣服主题的一个练习的设计,右边是食物主题的,这两个练习都是希望孩子观察真实生活中的知识,比如,观察人们衣服的颜色,记录一天的饮食,这背后是观察、统计,再往前一步,是对比、分析,是发现规律,这其实是在借助真实生活中的具体知识,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
2、发自内心的表达与创造。
在我们的课程设计中,语言表达和艺术表达都是很重要的部分。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期望孩子尝试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去表达和创造,用水彩,用彩纸,用毛线,表达心中所想。比如左边,是期望孩子完成一幅用毛线做的画,右边,是希望孩子来自己设计一盘菜。
孩子的画其实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他们不是在完成一部作品等人评价,而是借助各种各样的材料,发出自己的表达,与人交流,艺术和语言在这个层面上,其实是相通的。
3、脚手架式的工具与严谨的设计。
我们设计的是一套课程,但更确切地说,是一套在不同的情境中都可以使用、并不断丰富的工具,这样的课程才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左边的这个活页练习,其实是一个冲突解决的最小模型,包括暂停、倾听、表达、协商,上到国家冲突,下到同学矛盾,其实都是这一个最小模型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对于整体的状况、对于他人的需求,都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右边的这个活页练习,背后其实是一个人际关系模型,从小孩子相对简单的人际关系,到一个社群的关系,再到信息传播中的关键人物关系,都能用到这个模型。它其实想要传达的信息是,看起来具体而纷乱的信息,可以用更清晰明确的方式表达,并从中找到规律。
我们期望给到孩子和老师的,不是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背后的逻辑,是在不同的情境中都能使用和迁移的工具,只是这一步,需要反复的使用才能习得。
4、在情境中延伸的知识和能力。
在我们的课程设计中,有很多活动的设计,是真的让孩子蹦蹦跳跳、动手操作的活动。对于学龄前的孩子而言,自由玩耍很基础也很重要,但我们希望它能承载更多的教育意义。
左边的活动设计是“你会像ta一样跳吗?”是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模仿和跳跃的游戏,也是在教学实施中广受好评的设计。在好玩之余,我们也希望孩子在活动中逐步区分不同动物的跳跃方式,区分人与动物的异同,了解“我”所擅长的事情,进行控制与抑制的练习,这是绘本和活动之外的延伸。
右边的活动是食物主题的“锅碗瓢盆演奏会”,希望小朋友认识烹饪工具,了解它们除了能做饭之外的其他用途,比如,可以敲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当做乐器演奏。这是经典的活动设计,但在活动之外,我们也希望帮助小朋友了解节奏背后的模式和创造乐音的规律,这里有音乐,也有数学,都是在绘本和真实情境中的进一步延伸。
教育,把关与实现
2018一整年的时间,我们花费了大量的心力、物力在教学研发上,从今年9月开始,我们在贵州毕节的山村幼儿园里开始了这个课程的教学干预,并跟北师大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课题组合作,跟踪整个教学实施的效果。
从筹划,到一步步的推进,再到现在的实施,这个项目得到了很多很多支持与帮助,多到无法一一点名,只好隔空对大家说一句感谢。
博尔赫斯的小说里有一个很有名的意象,叫做巴别图书馆,它有点像是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的隐喻。巴别图书馆里有着关于一切的信息,所有的语言,所有的图书,所有书的所有版本,所有的信息和所有的错误,但在里面,你能找到所有可能的一切,却也找不到想找的一切。
当信息丰富到互相干扰,那么筛选的价值就将显现,我们在做的,正是这样的工作。
但这只是第一步,更难的是真正的教学实施,是日积月累的投入,是尽心尽力的关照。这也是为什么优质的直播课堂可以同时覆盖几万名学生,但只能把很少一部分送进大学校园,人的投入很难量化。
设计这套课程的初衷,是希望不仅孩子能从教学、阅读和操作中受益,老师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也能以输出带输入,把握课程设计背后的逻辑,与我们一起丰富并完善整个课程体系。
我们真诚地希望,好的教育产品,能够为教育中的每一个人赋能,孩子收获能力,父母和老师收获方法,所有人一起收获成长。
因为每个孩子都值得更好的教育,而每个为此而付出的人,都应得到真诚的敬意。
12
吕丽莹
童行学院幼教项目负责人、幼儿教育探索者
北外语言学硕士,擅长儿童语言及认知发展
四岁红豆的妈妈,多年幼儿教育从业经验
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值得更好的教育
Tips
文中提到的童行书单,是《童行100本书单亲子伴读课》
童行教研团队遍历市面近万本儿童绘本,联络各领域专家学者,精选100本好书作为为3-6岁孩子在家启蒙的绘本教材。
同时,贴心为家长编制“可以学、可以做”的极简科学、哲思锦囊。通过探索5大哲思话题、25个探索主题,精读100本书、探讨200个好问题、提供200个锦囊,为家长的在家启蒙赋能。
童行伴读课科学为体系,以哲思为方法,以问题为引导,这个过程中,孩子同大师们一起:
  1. 深入5大哲思领域
  2. 了解25个探索主题
  3. 阅读100本精选绘本
  4. 讨论200个科学、哲思好问题 
伴读课程首发于本公众号, 方便大家系统学习和查找,我们把所有课程做了一个合辑,获取方式,公众号菜单栏点击【育儿干货】—【书单伴读】👇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一起童行
拓展阅读
童行公益
童行驻点分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