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

1595篇文章
欧阳道达,何许人?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也是在听了看了很多关于故宫文物南迁的东西之后,才知道有这么个人。看了人家那点儿事,孤陋寡闻的我,差点儿用板砖拍自己。
正文共:2917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撰文:博川
欧阳道达先生的故居。(图片由作者提供)
鲁迅先生可以论雷峰塔的倒掉。我想说说欧阳道达故居,虽然没倒,却快了。

欧阳道达,何许人?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也是在听了看了很多关于故宫文物南迁的东西之后,才知道有这么个人。看了人家那点儿事,孤陋寡闻的我,差点儿用板砖拍自己。
上世纪三十年代九一八之后,小日本儿的铁蹄,已经从东三省踏入了关内,打着所谓的华北自治的幌子,妄图进一步蚕食中国的土地,完成他们的最终目标——吞并中国。
是战?是和?成为摆在国民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
而故宫博物院内存放着的数以百万计的文物,则成了故宫人的心头难题。
有人主张迁走,但主张留守的也大有人在,这其中就有鲁迅先生。更为荒谬的是,甚至有的人提出把故宫文物拍卖,用拍卖的钱买500架飞机和其他军火,跟日本人好好地打一仗。
争论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最终在国民政府宋子文的拍板下,故宫文物决定南迁。

(网络图片)
现在看来,把故宫文物迁走着实是明智的抉择。战火之下,焉有完卵?在经历长达十数年的抗战之后,我们中国人很可能再也看不到这些宝贵的历史文物了。

故宫的文物先到了上海,在租界里存放了几年。这其中甚至还曾经挑选了80箱精品,送到了英国和苏联展出。
1937年8月,淞沪抗战打响。
这场事实上由蒋介石主动挑起的战争,实际上是为了针对七七事变,向日本人以牙还牙。但,从战争初期的5万德械精锐想消灭3000日军,发展到20万打人家5万人,到最终的70万灭掉20万的计划,全部以失败告终。
813战事,严重威胁了存放在上海的故宫文物的安全,于是文物由上海迁至南京。
紧接着,南京保卫战打响,迫使文物再次从南京出发,分三路向大后方撤退。当最后一箱离开码头96小时之后,日本人便攻入了南京,随后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冒着炮火和轰炸,文物分三路,最终到达四川的乐山、峨眉,以及贵州的安顺。这其中,护送的故宫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为什么说故宫文物南迁是一个明智的抉择?这里面有一个很好的佐证。
南迁途中,故宫文物曾短暂存放于长沙湖南大学图书馆。就在文物刚刚离开长沙时,大学校园就遭遇敌机轰炸。存放在这里的部分湖南省博物馆文物遭到毁灭,这其中就包括四羊方尊。
我记得上初中的时候学中国历史,课本彩页的第二张就是这个四羊方尊。
(网络图片)
在当时的轰炸中,这座四羊方尊被炸成了27片。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干预下,这27块碎片才又聚拢到一起,经过翻砂铸模,重新复制了这座精美的文物。
多说一句,南迁路上,文物曾多次险遇日军轰炸。在长沙、宝鸡等地,都是刚刚离开,其存放地就遭到空袭。
最危险的一次是在乐山。这一次,文物存放地点离轰炸位置,直线距离仅有1.9公里。
但这么多次下来,北京故宫南迁出来的文物,竟然都安然无恙,令人匪夷所思。仿佛冥冥之中,苍天保佑中华文脉!伟哉!!!!

(网络图片)
说了半天,都是时代背景,OK,我们现在说说欧阳道达。
(网络图片)
一万多箱国宝从北京故宫迁出,故宫人组成了专门的办事机构,来完成这一事业。欧阳道达就是其中之一。
(网络图片
关于他的生平,度娘曰:
欧阳邦华,又名欧阳道达,黟县渔亭镇人,据调查他儿子欧阳复武得知,欧阳道达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为预科讲师和研究所助理。民国十三年十一月参加“清室善后委员会”的清点清宫文物工作。民国二十二年底,调任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科长。“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了文物安全,把最有价值的文物19557箱,分五批运抵南京,欧阳先生为押运文物负责人之一。民国二十六年七月,抗战爆发,国民政府再次分三队转移文物,第二队由欧阳先生负责。从南京启运,溯江而上,直至四川乐山县安谷镇,欧阳先生任乐山办事处主任。乐山七个文物库房,在他的严密防护下,珍贵历史文物未曾受到损坏与遗失......建国后,先生任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主任,一九五四年调回北京,任故宫博物院档案馆主任。后故宫档案馆改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设编辑研究组,由欧阳先生兼主任,同年十二月加入九三学社。一九五九年退休担任顾问。一九七六年在北京逝世。
作为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在四川乐山安谷的负责人,我们现在把包括他和那志良等一干故宫人尊为“典守者”。
如果有可能,我很想穿越到那个时候,去亲自结识一下这些伟大的人物。
关于欧阳道达的记载其实并不多,他是什么样的人呢?以我现在看来,他应该是一个严谨,最重要是忘我的典守人。
至于严谨,那不必说,文物在四川乐山和峨眉存放期间,除了一次守卫手榴弹误炸事件,造成了两样瓷器损坏外,总共一万多箱文物,在长达数年的存放过程中,无一损失。
这期间,文物还要定期拿出来翻晒检查,要做到“防潮、防霉、防虫、防蛀、防白蚁”。为此,典守人们制定了相当严格的管理条例,针对每一箱文物,每一件文物,进行了严格的编号和保管方法的拟定。
(网络图片
几年前故宫博物院整理出版了欧阳道达先生的《故宫文物避寇记》一书。这本书以日记和账目的形式,记录了欧阳道达先生和同事们在四川期间,工作生活的每一笔支出、每一次消费和每一件工作事项,事无巨细,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绝可谓严谨。
而说到忘我,如果你看过这本书,你就会有最直观的感觉。煌煌数万字,竟然在其中无法找到一个“我”或者“余”字。
应该说他们的典守精神,就是这样,为了文物而忘我吧。
文物在川期间,数年之内,物资供应非常紧张,经济消费非常拮据,这些典守人为了补充家用,欧阳先生自己种菜,那志良先生则去中学教英语,赚点外快贴补家用。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在安谷,欧阳道达先生与另外一位文物工作者一起,进行了多次文物考古发掘。当时存放安谷的文物为9000多箱,当文物离开安谷回南京的时候,带走的数目比到达时多了数百箱,这些就是他们在安谷进行考古挖掘出来的文物。
而那志良先生在工作和教书之余,对石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完成了《石鼓通考》这一学术著作。
在战乱和在寂寥之中,他们从来没有失去自己的本色。
八年抗战,中国人浴血向前。但有另一种抗战,却不然,我自己把他们称之为“向后的抗战”。
从西南联大到故宫文物南迁,他们的方向与战士行进的方向相反,但,这仍然是一种伟大的抗战,一种为了保存中华文脉的最大努力,是中国文人的脊梁。
采访中,我来到了欧阳道达先生的故居,这是一片怎样的荒芜呢?
(图片由作者提供)
瓦片都已经稀疏得脱落了,围墙的篱笆完全破损,支撑房梁的柱子已经可怜的歪斜了,不要说地震,哪怕是来一场强风,它都会倒下。
(图片作者提供
数年前,曾经有文史爱好者,向有关政府人员询问南迁的历史时,他们竟然被斥责一番 “给国民党歌功颂德”。这是我在这次采访中听到的一件事情。如此非黑即白,想到这儿,我几乎要为这老房子哭泣了。

欧阳先生在四川典守期间,在这老屋之中诞有一子,取名“定武”。一个定字,源于乐山古称嘉定,饱含典守情谊。
可见,一座老屋,外在稀松,内里却写下了国的大历史和家的小故事。据了解,当地政府也曾有修复之意,不知为何却止步了。
到这里,实在不想再写下去了,因为历史摆在那儿,现实摆在这儿,对比二者,我已经无语。
欧阳道达先生的故居,也许终会倒下,令人扼腕,除非人们能够重新认识这段历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如果它真的倒了,那将是我们最大的耻辱。
不写鸡汤,那个有毒!
博川,写于2019年9月24日
撰文:博川
编辑:Jing
本文由作者授权原创首发于《美国华人》公众号
推荐阅读
本文由作者投稿,内容不一定代表“美国华人”微信公众号立场。
━━━━━━━━━━━━━━━━━━━━
公众号小助手微信号 |CAeditor
广告、转载、投稿、读者讨论群
马上加入《美华读者俱乐部》Telegram
https://t.me/MeiHuaClub
(复制链接到浏览器访问)
━━━━━━━━━━━━━━━━━━━━
美国华人
客观、理性、包容
微信公众号:ChineseAmericans
微博:@华传媒
网站:ChineseAmerican.org
投稿/转载:[email protected]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Read more
更多精彩内容
点赞就点“在看”(Wow)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