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公众号米粒妈频道)
前不久,米粒妈写了日本幼儿园的“变态教育”,好多读者留言,让我写写芬兰教育。
正巧,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第二集就探访了号称“教育最强国”的芬兰。
芬兰的孩子成绩好、创意强,还快快乐乐零压力,这似乎是世界公认的。他们在教育上有什么秘密,我们能效仿吗?
芬兰教育真的是“世界第一”吗?
米粒妈查阅了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ISA)的网站,国际学生能力评估,是一种国际性的科学评价方法,考察各国学生的知识面、综合分析,创新方面的素养;参加测试的是各个国家15岁的学生,评估分为三个领域: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
在2009年测评中,芬兰在数学、科学、阅读中,分别排名第6、第2、第3(想不到吧,第一名是咱们中国上海的学生,hiahia
2012年的测评,芬兰在数学、科学、阅读中,排名下滑到第12,第5,第6(第一名还是咱们中国上海的学生
2015年的测试,芬兰在数学、科学、阅读中的排名分别是第13、第5、第4;
从这个国际上目前最科学的测评结果来看,芬兰教育谈不上“世界第一”,最多只能算是“第一梯队”。
上海的孩子在前两次PISA国际学生能力测试中独占鳌头,不是偶然,这正是努力的结果。
经常有人抱怨中国的教育,说中国孩子就是考试机器,那请问为什么这项最科学的国际测试要设置数学、科学、阅读三个项目?而在前两次测试中,三个项目的第一名无一例外被上海孩子包揽?
这里米粒妈想叨叨一下,为什么在前两次的测试中,中国孩子三项全部拿到第一,而2015年的测试中,中国的名次下滑得离谱。数学还可以,排到第6,科学排到第10,而阅读直接被甩到14名开外去了。
悄悄告诉你:前两次参加测试排名的只有上海的孩子,而2015年,中国四地的孩子共同参加测试,所以教育上的差距,你们懂的
任何国家的教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这种延续下来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一定是适合本国国情,适合社会需要的。一味地贬低中国教育,吹捧芬兰教育,米粒妈觉得真没这个必要。
芬兰教育算不上“世界第一”,即便属于第一梯队,他们的教育模式就适合中国吗?
不考试不排名,这样的教育适合我们吗?
早上8点,走进芬兰首都赫尔辛基SYK小学,没有刺耳的上课铃声,取而代之的是节奏明快的开课音乐。孩子们三三两两看Ipad,聊天,玩桌上足球,还有孩子翻起了跟斗,或随着音乐跳起舞。
大家都不紧不慢,没有丝毫紧张的气氛。
芬兰的小学没有考试,不提倡排名,避免一切竞争。
整个芬兰都在提倡积极教育。哪怕某个孩子不擅长数学,不擅长科学,又不擅长艺术,但他可能为人公正,有创造力,有雄心,擅长团队合作,或者很善良,有毅力,有好奇心,有同情心,包括有爱……
老师们不给孩子贴标签,不贬低人。
当被问到如果一个孩子真的不擅长数学,甚至讨厌数学时,老师说,他们会思考是不是教孩子的方式出了问题,而不会认为是那个孩子出了问题。
他们会根据孩子感兴趣的方面来引导,把数学融入其中,让孩子不知不觉学会数学并爱上数学。
这完全就是“订制教育”啊~
很多家长觉得这样的教育简直太完美了,让孩子在被肯定、被鼓励的氛围之中学习,甚至老师是服务孩子的,可以完全按照孩子的兴趣来引导启发,没有比较、没有竞争,让孩子们开开心心,无忧无虑地长大。
可是,这样的教育真的对孩子好吗?
  • 孩子需要有人推一把
我们这一代人很多是一路被否定着长大的,家长习惯于跟别人家孩子比,批评多否定多,但当我们这一代人成为家长的时候,也并不意味着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吧。
之前米粒妈在美国学习生活的那些年,接触了不少美国家庭,孩子考了个B,妈妈亲吻、爸爸拥抱,怀着满足和感恩的心告诉孩子,“你真的太棒了,你考了个B,爸爸妈妈真为你感到骄傲
西方父母特别强调对孩子的尊重,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结果孩子很容易就放弃了。因为如果没有尝过成功的甜,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去吃苦、努力。
当孩子有能力做得更好的时候,应该鼓励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推动他们往前迈一步,再迈一步,而不是告诉孩子:你已经很努力了,你是最棒的。让他们满足于现状。
这无异于给了孩子一个“最终判决”——你的能力就止于此,这是你的极限。
真正的自信不是父母或老师的一句“你真棒”,“你很好”,而是全力以赴、追求极致,当孩子的潜能被无限激发的时候,他们看到自己凭借努力走到了自己都难以想象的一步,这种喜悦和满足才是真正的自信。
就像虎妈蔡美儿的大女儿索菲亚说的那样:“我认为绝大多数人如果没有人逼一把,只活出了生命的85%的潜力。而无论他们的极限是什么,他们总可以做得比这多一点。”
蔡美儿的两个女儿▲
如果孩子不擅长或不喜欢,鼓励他们多尝试,只有尽了最大努力,才有资格说“不擅长”。
  • 竞争无处不在,孩子越早适应越好
其实,教育上真正的“世界第一”是比中国竞争还残酷的新加坡。
新加坡的教育水平一直都受到全世界的肯定。哈佛大学在中国录取率不足0.5%,但在新加坡的录取率却高达14%;前面提到的三年一次的PISA国际学生能力测试的前三名,也是常年被新加坡霸占着。
米粒妈看过一部纪录片《无声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读》,新加坡教育的成功其实是把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根植进校园,让孩子从小就面对丛林法则,不拼博难出头。
换句话来说,我们谈“考”色变、决定命运的高考,他们在小学就经历了。因为在新加坡小学六年级,孩子们就要面临“一考定终身”!
纪录片中新加坡一位妈妈看似不经意的话,却充分暴露了这种制度的残酷:
“班里其他孩子学习成绩都那么好,他们都会通过,那我儿子呢?他要去哪里上中学呢?”
在新加坡,没有“孩子,你慢慢来”,没有“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只有这一个阶段的成绩决定了接下来的“参赛资格”。一旦落后,惨遭淘汰,人生将从此改变。
其实在中国,高考也不再是决定人生命运的第一场大考了。
前几天,米粒妈推送的一篇文章下面,不止一个读者留言,提到了中考50%左右的升学率问题。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高中可读的,几乎一半的孩子已经在中考这一关被淘汰出局了。
社会本就是这么残酷,竞争无处不在,一味地“静待花开”只会让孩子慢慢丧失了斗志和竞争力。
芬兰小学里不考试、不排名,但他们举国倡导的是均衡教育,无论首都还是偏远的地区,教育资源和资金投入都是一样的;在同一所学校里,老师的目标也是不让“差生”掉队,会根据他们的学习水平,调整教学进度和授课难度。
在中国,很多学校也开始取消公开排名了,孩子拿着成绩单回家,看不到排名,家长会慌张,甚至私下建群私下排名。
为什么?不是非要自己制造焦虑去跟别人家孩子比,而是我们有小升初,有中考,有高考,我们孩子的每一步晋级,都伴随着残酷的竞争。
自由和快乐,都是有代价的
很多佛系老父亲、老母亲会说,我不要求孩子多么优秀,只要Ta健健康康、自由自在、快快乐乐就好。
可是任何的自由和快乐,都是有代价的呀!
在芬兰,孩子们没有考试,避免竞争,他们不会被拿去跟任何人比较,那是因为他们生活的环境就是这样。大家都知道包括芬兰在内的北欧几个国家,虽然面积小、人口少,但“富得流油”,福利又好。
纪录片里,芬兰的老师说,老师之间没有职位上的高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而且每5年会统一涨薪一次,也是所有人都有的。你看,连老师们都避免了竞争。
芬兰的贫富差距非常小,因为高收入人群缴税高,低收入人群又跟高收入人群享有一样的免费教育、免费医疗等福利,所以不存在太明显的社会阶层、贫富悬殊。
比如在芬兰,一个孩子考上大学,毕业后做一名白领,他的生活水平跟当初考入技校的同学不会有太大差距。
但是在中国,一个孩子考上大学,很可能就改变他们一家人的命运。
今年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寒门女孩张薇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她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考入清华,因为教育资源的差距,她的起点比其他同学都要低,但是经过自己一步步的努力,他们的差距在逐步变小。
张薇说,我没有辜负自己当初在日记中写的那句话,无论如何,不许退缩,不许不努力,决不许放弃。
我们的社会时时刻刻充满着竞争和碾压,如果孩子们在学校里不考试、不排名、不竞争,他们走入社会,会是多么不堪一击啊!
不知道什么是失败的孩子,终将被失败打败。
孩子是雏鸟,但没有那么稚嫩,也没有那么脆弱,总是细心呵护,时间长了,他们都忘了自己还有翅膀。
米粒妈经常会收到一些读者的留言,说中国的教育让孩子们像机器一样不停地转动,完全丧失了快乐。
我想说,学习跟快乐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如果一定要对立起来,那么孩子现在不转动,长大可能要去工厂转动一辈子,甚至不久的将来,他们还会被真正转动的机器无情地取代。
一定有人会说:非要大富大贵才快乐吗?难道身处底层的人就不配快乐吗?
抱歉,当生病了没有钱医治,当饿了没有能力果腹,当用一天20小时的高强度工作来维持温饱时,真的没有什么自由和快乐可言。
纪录片里,有一段采访意味深长。芬兰一所小学的校长说,芬兰在历史上经历过长期的战争,他们有一个词叫“西苏”,用来形容芬兰民族努力奋斗的特性。
当被问到现在的芬兰孩子还有这种西苏精神吗?
老校长一脸惋惜地说:没有,生活在现在太容易了。
他希望芬兰能多一些竞争,“既然体育中有竞赛,为什么教育中不能有竞赛呢?”
芬兰教育确实有它的独到之处,他们重视教育、重视阅读,孩子们能从现实生活中学到知识,然后又将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他们将课堂搬进森林,感知自己和环境的关系。
他们从国家层面到社会意识,对妈妈乃至每一个孩子都尊重、爱护。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但是那些所谓的“快乐教育”,“不考试不排名”,“不提倡竞争”,“避免压力”,真的误导了太多的中国家长。
米粒妈写了这么多,不是在否定芬兰教育,我只是想告诉你们,任何教育都不是完美的,它除了要适合自己的孩子,还要适应国情,适应社会。
我们教育、培养孩子,是希望他们未来能够融入社会,敢想、敢做,肯努力,有未来。如果盲目照搬那些所谓的“快乐教育”,会造成孩子的盲目自信、缺乏竞争力,步入社会也会不堪一击。
虎妈蔡美儿说,中国教育的精髓,就是从一开始,不给孩子“不努力”的选项。我想中国孩子骨子里也有一种“不放弃”的劲头。
我们的孩子,根植在我们的土壤里,他们应该,也有能力享受成功,接受失败,迎接一切未知和挑战。
PS:米粒妈之前推荐过一本关于芬兰教育的书《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读过之后,你会对芬兰教育有更详细和深刻的了解▼
另外,纪录片资源我也帮你们找好了,米粒妈频道后台回复“童年”,就可以看到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日本篇和芬兰篇啦
咱们米粒妈学院越来越多的课程上线啦,种草了几十门不知道入手哪些?别担心,最新一期的拼盘课新鲜出炉啦!新概念1+2、创意美术课、儿童心理学、硬笔书法大师课、创意机械拼插课、尤克里里大师课、美国双语粘土课、少年中国史、魔方课、非洲鼓,10节精选课程,10人拼团1分钱就能抱走
天气渐渐转凉,是时候把打底裤备起来啦~穿这条香奈儿5号同款香型的香水液体裤,走路自带香风
美国莱卡面料,柔软舒适,透气性好。九分小脚裤型,收腹+提臀,既是打底裤也是健身裤,这次团购买一送一,手速要快!
还给你们准备了400天匠心打造的舒适尖头高跟鞋,5分钟搞定快手餐的微波料理盒德尔玛蒸汽清洁机LINE FRIENDS联名限量款折叠水壶韩国制造玻尿酸丰唇唇釉
一次刷到两排牙的日本制造宽头牙刷,赶紧去“阅读原文”看看吧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点击可关注),美国海归、原500强高管麻麻一枚,专注于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

【米粒妈学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