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条微博被几次推上热搜:
14岁女孩模仿网络视频,用酒精灯易拉罐做爆米花,重度烧伤不幸离世。
新闻报道的当天,短视频网红“办公室小野”成为了众矢之的,几千名网友跑到她的微博下评论:
“人血馒头好吃吗”,“看到大家都在骂你,我就放心了”,“你应该给人姑娘偿命去”……
时隔几日,办公室小野发布微博长文回应,说女孩的意外绝不是模仿她的视频,并表示愿意提供帮助,配合调查。
社交网络确实很魔幻,一夜间,网络舆论“惊天逆转”,网友们又跑去骂女孩的父亲为了获得赔偿碰瓷小野,吃人血馒头。
就这样,持不同意见的网友,挥舞着“正义”大旗,厮杀在一起,唉,真是万物皆可馒头。
在这场悲剧里,若把责任完全归咎于任何一方,恐怕都是偏激的。
书单君一直在关注这条新闻的进展,这期间不仅为烧伤身亡的女孩感到悲伤,还感到烦躁和恐惧,这种感觉已经纠缠了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不知大家是否和我有一样的感受——难以承受网络上的那股戾气
今天,书单君想和大家聊聊社交网络上这股看似毫无来由的戾气,它比键盘侠更普遍,也更令人糟心。
道德一旦沦为虚伪,就是最下流的
如今的社交网络,可能是道德标准最高的地方。
前段时间,钢琴家朗朗在机场没帮妻子拿行李上了热搜,这样一件小事,微博的评论竟然高达4.4万,简直匪夷所思。
再看看网友都是怎么说的:“他怀孕了?”,“感觉这个男的好装”,“这婚姻长久不了”…….最后甚至上升到“女权”和“迫害男性”的高度上。
吓得朗朗赶紧发条微博表态,以后多帮老婆提些行李。
这还不够,微博发出后,网友们继续在评论区教朗朗怎么做人:什么叫“帮”啊……那里面没有你的行李吗?
在他们看来,这事儿就跟平时谴责没有搀扶行动不便的老人一样,不能坐视不管。
有人会问,朗朗不帮老婆提行李就是不对,怎么了,说不得吗?!
书单君想说,谁也没有权力凭借几张照片去评判别人的品德和婚姻。
这些“正义”的道德标兵和微博教育家在评判别人的时候,是否想过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经不经得起这种道德标准的考验,或许不过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罢了。
用道德来评判所有事物,听起来很合理,实则不然。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以道德的眼光来看待文学名著,那么包法利夫人婚外情是伤风败俗的,茨威格写《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丑化贬低女性,《源氏物语》更是一本“渣男实录”……按照道德小标兵的评判标准,都应该封杀。
这看似极端,其实很普遍,书单君就遇到过。
今年春节《疯狂的外星人》上映期间,我们发过一篇关于导演宁浩的文章,推送发出没两分钟,就有人留言说:
呵呵,这种拍两部片就以为自己聪明到可以把观众当猴耍的导演,可以彻底拉黑了。ps,脏话也太多了吧,我前面还有小孩跟着学。
骂脏话不道德,但在这部电影中,却是出自某个特定的角色之口,这个读者朋友所说的问题,完全可以用影视剧分级制度来解决。
文艺作品展现的不是这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而是告诉我们这世界真实存在的样子,它具有各种可能性。
书单君理解为什么会有人热衷于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这个世界,因为那感觉真的很棒——彰显了自己大爱无私的样子,和一种万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姿态。
但是,一个人的崇高,不是通过评判别人来体现的,《编辑部的故事》里说的好,道德一旦沦为虚伪,就是最下流的。
那些一碰就炸的话题
若想在社交网络上寻得一丝安宁,请屏蔽此类话题:
中小学生是否需要减压?
什么时候能实现男女平等?
华为手机和苹果手机,哪个更好?
……
只要加入这些话题的讨论,就很容易莫名其妙地变成一些人眼中的“三观不正”之徒,但大部分的“三观不正”其实都只是三观不合而已
现实生活中,遇到不同的意见,大多数人都能保持基本的社交礼仪:表面笑嘻嘻,内心mmp。但在网络上,就只剩下后者了。
数据科学家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曾提出过一种“茧房效应”,在社交媒体时代,当个体只关注自己想看的信息和偏好的内容,其他信息的接触就会随之减少,久而久之,便会像蚕一样逐渐桎梏于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导致视野偏狭和思想的封闭。
就拿“中医是不是骗人的”这个话题来说。
如果你每天关注的博主不支持中医,或接收的都是“某老中医以纯中药治疗艾滋病70余例”之类的信息,那你一定觉得中医是门“玄学”。
如果你从小就吃保济丸、片仔癀,比较关注中医和养生,看到的都是“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这类信息,那你肯定很信任中医。
平日里大家虽然观念不同,但相安无事,到了网络上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如果赞成中医,就会被中医黑嘲笑为愚昧,如果怀疑中医,就会被中医粉批判为浅薄、不尊重传统文化,就算发表一些中立意见,也会被骂个狗血淋头。
如今这些一提就炸的话题,应该算是“茧房效应”的最佳范例了。
在争论这些话题的时候,人们显示出一副看透真相且偏执的样子,认为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都是居心不良或智商偏低——闭嘴,我不看,我不听,你帮人洗地,你是水军,你高中没毕业吧.....
为什么人们会如此的狂躁极端,容不下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不是因为“坏”,而是因为他们习惯了选择性地理解这个世界,太坚信自己看到的那个“真相”了。
带节奏大师
我相信,没谁会喜欢被人带节奏,但现实就是,人这种生物,本身就是很容易被引导和说服的。
知乎上有个问题“柳岩是真的被娱乐圈孤立了吗?”,这个问题的下面,有条匿名的回答是:
我是超级讨厌包夫妇的,属于一眼看见就讨厌的那种,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这条回答,有809个赞。
一条毫无说服力的回答竟然获得了这么多认同,是不是很神奇?
玄机就在于,在这条回答的前后,有数条指责包贝尔夫妇在伴娘事件后疏远柳岩的信息。
美国心理学的圣经《社会性动物》中曾讲过,说服有两种途径:
中心路径:对观点加以权衡,对相关的事实或数据加以考虑,在这个基础上作出决定。
边缘路径:没有经过多少思考地依据那些简单的、往往不太相关的线索对观点作出正确或错误的反应。
大部分的说服,都兼备这两种途径。
有了前后论据完备的中心路径式说服,这条809个赞的边缘路径回答虽然很短,却变得很有煽动性,让人看完以后,也觉得包贝尔夫妇真是太讨厌了。
在这809个人中,有几个认识包贝尔夫妇,又有几个人参加了那场婚礼呢?有句话叫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社会性动物》还提到,当人们在评价一个论点的性质时,他们会受到措辞形式的影响。
微博上有些网络梗,格言和口号,算不上骂人或网络暴力,却带着微妙恶意和极端情绪,而且越偏激越吸赞,很有迷惑性。
比如爆米花事件中的“人血馒头好吃”,比如志玲姐姐结婚的微博下面那些“勿忘国耻”,又比如b站萝莉舞蹈视频的弹幕“三年血赚,死刑不亏”和“拿我三年,换你一生阴影”。
网络能带给我们莫大的肯定和满足感,得到的赞越多,仿佛就越证明你很重要,其实这都是假象。
这些乌七八糟的、带节奏的评论能获得那么多赞,令人遗憾。
✎✎✎
混迹于微博热门榜的这段时间,我最大的感受是,微博的那些社会新闻热搜里,没有几个评论区是干干净净的。
网络冲浪,本来是人们的快乐源泉,现在却让人感到痛苦和困惑。
有些人虽然表面上没有谩骂,也没有把社交网络当成垃圾桶,甚至获得了很多人的点赞,但他们发言的效果,跟诅咒和谩骂是一样的。
他们像一种催化剂,在网络上制造出了一种不好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之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
对这些人,我只想说,如果你在现实中是个懂得社交礼仪的正常人,那么请你在网络中也当一个正常人吧。
主笔 | 清凉油  编辑 | 哲空空
图源 | 《匹诺曹》、《疯狂的外星人》、
部分来源于网络
今日荐书 ➠《社会性动物》
原价:45元
京东图书:优惠价32.1元(7.14折),戳此购买👉京东图书
当当图书:优惠价22.5元(5折)戳此购买👉当当图书
书单测试:深度思考力评估
一个人失去思考力的迹象之一,是盲从他人,失去独立判断。
我们每天都在思考,通过思考做出决策与判断,从而指引我们的行为,小到穿什么衣服,大到选择怎样的职业。
测评涵盖了思考习惯和思考能力两个层面,帮助你分析自己思考力的优势和短板,有针对性地提升思考技能、改善思考习惯。
点击下图,即可测试
👇👇👇
★更多推荐测试
(点击文字即可查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