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24楼影院”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记得把我们设为“星标 ★”哦~

说到童年故事,有一本日本作家的自传小说,楼主至今印象深刻。

书的名字叫
《窗边的小豆豆》
,讲的是作者
黑柳彻子
在小学时的一段
真实经历

一年级学生小豆豆(黑柳彻子)因调皮捣蛋被学校退学,母亲带她转学到一个叫“巴学园”的学校。在这里,孩子们在废弃电车车厢做的教室里上课,按自己的喜好自由学习各项科目……
“巴学园”尊重个性、鼓励探索的教学方式解放了小豆豆的天性,使她摆脱了“坏小孩”的标签,并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
教育方式的差异,教育环境的不同,对一个孩子的一生影响深远。
最近,就有这样一档聚焦“儿童教育”的纪录片上线,刚开播就飙到9.1
,看完两集,楼主忍不住强烈想要安利给大家——

《他乡的童年》
片子的导演是周轶君
如果你经常看《圆桌派》和《锵锵三人行》,应该对她不陌生。
她曾是新华社驻巴以地区的战地记者,后进入香港凤凰卫视任职至今,采访过多位重要人物。
阅历丰富的她现在又多了一个身份,两个孩子的母亲。作为新手妈妈,她也像所有父母一样面临“无证驾驶”的恐慌和困惑。
周轶君曾在微博中透露做这档节目的初衷——是想摆脱上一代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看,不也把你们养大了嘛!
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好。
听老师的话。
连这个都做不好,你以后…… ”
每当听到这样的规训,她总觉得隐约不对,却没有新的语言去应对。这种茫然无措促使她想要走出国门,向外部世界寻找新的可供参考的经验。
这部纪录片里,她共走访了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每到一个国家,异域文化所推崇的独特教育方式都给她以深深震撼,原来,孩子可以这样成长!
01
第一站,导演去到了我们的邻国——日本
日本人的国民素养一直被广泛赞扬,“超乎寻常的自律,极致的完美主义”,这些品质几乎在每一个日本国民身上都能找到。
而这样的国民性其实和日本传统以来的“集体主义教育”观念密不可分。
在周轶君采访的大阪莲花幼儿园,这里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有一种团体观念。
团体观念的核心就是要有同伴意识。老师会向孩子们强调,大家在一起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而自己之所以能坚持努力的原因,正是因为有这些小伙伴的存在。
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照顾别人的感受,这种他者意识也从小就被反复强调。
和中国集体主义的整齐划一不同,日本的教育更强调相互之间的感觉,通过让人与人之间产生回响,以达到集体共振。
为此,学校会在点滴之间训练孩子们的自我规范意识。
比如学校教室的门,会故意设计成无法自动闭紧的状态,这样,冬天离门近的小朋友会觉得冷,自然会去努力把门关严。
通过这样的设计,教育孩子们把一件事做彻底,到最后一步为止。同时,也培养孩子在意和照顾他人的感受。
学校的水龙头也被设计为没有水槽的样子,水花四溅会弄湿孩子们的脚,这样大家就会意识到要及时的关上水龙头。
教室前的地板上还会有鞋子模样的图案,提醒孩子们记得将自己的鞋子放回原位。
在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严格的自律意识,社会规范不是靠强制遵守,而是源于内在的自我约束。每个人像齿轮一样,有自己的角色和分工,从而保证社会这个大集体严丝合缝地运转。
除了这种集体主义观念,日本教育中,还有很多专门的身体训练和自然训练
比如在周轶君的观察中,发现幼稚园的孩子们每天都会特别吵,总是集体大声喊话。在剑道课上,老师则教育孩子们用“腹式呼吸”,发出洪亮而帅气的声音。
学校还会特别注意让孩子们充分利用早上的时间去尽情地喧闹去奔跑。让他们去感受身体某种生命的苏醒,去燃烧自己的能量。
这是对体魄和气势的训练,除此之外,学校也非常重视孩子们和自然的亲近。
周轶君在影片中还拜访了一对夫妇,二人创办了一座神奇的“藤幼儿园”,整个学校的形状是一个“圆形”,孩子们可以自由出入各个相通的教室。
在这里,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种自己的小豆苗,观察洋葱生长的全过程,甚至学校还有专门的马厩,会在每个孩子生日的时候给他们骑马遛一圈的机会。
学校的草地也会专门设计成不平整的样子,因为教育者认为不便会让孩子们去主动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形成自己思维
02
不过,虽然日本教育中有诸多我们可供借鉴的地方,但影片并没有对其片面地歌颂,而是在最后对这种集体主义观念的弊端同样进行反思。
片中,周轶君还去拜访了一个叫做“流泪教育”的组织。这个组织,专门通过播放一些感人的影片鼓励家长和学生们哭出来。
这一组织的存在其实和日本国民传统教育下长期压抑自我的心理脱不开关系。
该组织的一名大学生提到,自己从幼儿园起就被教育不能在他人面前流泪,即便是在亲人去世的场合。因为流泪,会给他人带来麻烦,而这是日本的国民教育中的大忌。
长期的忍耐和自我压抑会使一个人的内心处于崩溃的边缘,找不到出口。日本居高不下的自杀率就是一个显见的结果。
除此之外,“校园霸凌”问题也是这种集体主义教育的弊端之一。受欢迎的学生在学校营造出自己的小团体,从而逐渐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身份制度,而被边缘化的学生便成了被霸凌的对象。
极致的自律和过度的压抑如何平衡?这是日本教育探访中给我们的思考。
03
相比颇受争议的日本教育,第二站芬兰
的体验也让人大开眼界。

在联合国3月22日发布的2019年《世界幸福报告》中,芬兰连续第二年被评为“全球最幸福国家”。
而芬兰的教育,也领跑全球。在2000年-2009年期间举行的四次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评价(PISA)”中,芬兰学生的总体成绩名列前茅。
在芬兰,教育被当视为头等大事,这从孩子们出生就能感受到。

每个芬兰的新手妈妈都会在孩子出生时获得一个百宝箱,里面配备有新生儿所需的日常用品。
在学校教育中,平等观念也是芬兰的特色之一。1921年义务教育开始实施。1943年政府通过法律,要求各地方政府为所有小学生提供免费午餐,以保障全体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
在芬兰的小学,考试什么的是不存在,学校不鼓励竞争,更看重孩子们学到了多少知识,而非取得了多少成绩。
芬兰的教育资源分配也以绝对地公平著称,就像一个学校负责人所说:
“在这里你找不出哪个是最好的学校,最近的就是最好的。”
可以说,在这个国家的任何地方,无论你是贫穷富有,都享有同等条件的硬件配套和师资水平。
而且芬兰对基础教育中教师队伍的要求也严格到出奇,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芬兰法律就规定,中小学教师必须具有硕士文凭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将更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贯穿到整个基础教育中,用片子中一个老师的话说就是“为了生活的教育”。
孩子们会有专门的森林课堂,去森林中寻找颜色,气味,而不必说出正确答案;
同时,老师们在教育中也会采取“积极教育”的方式,着重鼓励学生们发现自己和别人不同的优点,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

甚至还有专门的现象学习课程,通过各种课外实践引导学生们加深对自我和人生的理解。
芬兰对教育的重视和他们高税收高福利国家制度密不可分。作为一个“从摇篮到坟墓”都有国家保障的地方,这里的孩子无需担心“有没有未来”“会不会成功”这样的问题,当周轶君问几个孩子怎么理解成功,有个孩子说:
“在这里没有成功,如果你有份工作,有个妻子,有点钱,已经算是成功了。
另一个孩子说:“每个人都一样好,没有人是最好的,大家都是平等。
这种关于平等、自由、尊重的观念早已在孩子们心中形成共识,而这种独特的教育理念也正是芬兰教育享誉世界的秘密所在。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行,未来也不是只有一种样子。
或许什么时候,我们学会了如何尊重孩子,而不是逼迫他们去挤上那条狭窄的“成功”道路时,才算是真正懂得了教育的意义吧。
(优酷视频可看)
好文推荐
在看点这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