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间大学的同学你们好!我是小新同学。
前段时间我们推出了一个视频栏目,叫做「有种」大学生。在那里,我们一起探寻现在的大学生们,到底是怎样度过在校园里四年或更长的时光。
这一次,我们把镜头对准了一位因为总是“想太多”、脑洞大而拿了不少奖的女孩。
这是「有种」大学生的第2
人物视频 
本期主人公
陈慕芸
中山大学2015级中文系本科生,
编剧作品有《不死的金鱼》
《一条流向乌布的河》等,
《乌布》先后获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大文艺季戏剧板块最佳剧作、导演、剧本等八大奖项和广州大学生戏剧节优秀非职业戏剧人、综合表现力演出奖。
今年6月毕业后,陈慕芸的生活似乎没有完全与母校告别。
她在南校附近合租了一间房,为不久后的一场考试做准备。前段时间,她给医学院写了一部迎新剧,在话剧正式开演前的一个月,师弟妹们找她去东校帮忙看一看排练。
8月末,恰好碰上新学期注册。早上八九点钟,中大东校明德学生活动中心的一间排练室里就挤满了参与排练的准大二大三学生。百来平米的排练室内,到场的大概有三四十人,算上没来的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院里约共有上百人投入在这部话剧中。这也是陈慕芸自大学以来参与过的规模最大的一场话剧。
医学院正在排练的,是一部为准大一学生了解学院过往发展的院史剧。这次采用的浸没戏剧形式,可以让新生们从各个角度完全融入戏剧环境,或者说,这像是开启他们大学五年生活的一扇门。
对于陈慕芸来说,浸没剧是一次新的尝试,对于正在争分夺秒排练的师弟妹们而言,这是一次尝鲜,更是一次挑战。
大家或是因兴趣、或是因新奇加入了这个团队,排练场上的大部分人在此之前没有参与过话剧创作和演出,要完成这一部总共有六幕、舞台地点随幕而变、还需引导观众互动的演出,有不小的难度。
尽管人很多,但排练室一直都被一股有序的安静包围着。每个工作人员都很认真,“包括演员的统筹、每一幕的分导演、分导演与总导演之间的沟通、每个小组的负责人,他们知道自己在其中应该扮演怎样的一种成分,并会在此基础上尽量帮身边人分担。”
12点钟,上午的排练基本完成,剧中的几位演职人员邀请来帮忙的慕芸师姐一起吃饭。在去饭堂的路上,他们仿佛还沉浸在剧里,一路和身边的“前辈”讨论演员的安排,精打细算着经费开销,下午抓紧时间再排练一轮就去注册开学……
只有亲身投入进这样一场准备时,才会彻底明白完成一次话剧演出需要多么的“事无巨细”。但陈慕芸在师弟妹们身上看到的,更多是专注和乐此不疲。
在这位刚刚告别了校园的学姐看来,话剧迎新的方式很可贵——会让新生知道话剧是什么形式,一些从没接触过话剧的同学可能会开始产生兴趣。这次很多参与进来的同学都觉得很好玩,他们希望能好好地完成这部剧。
“也许,有些人会因此一直做下去吧。”
“我们像很多条不一样的小溪,朝着一个大方向往前,然后在同一片大海里拥抱彼此。”
这样的场景对陈慕芸来说有点似曾相识。
“大一大二的时候,我也是跟着学长学姐们加入话剧社的。”
可能在外界看来,想要做成一件事并能取得好成绩,多是兴趣使然,而且要出于自发的喜爱。这是一种符合大众审美的剧情走向。
但这不是陈慕芸的故事的版本。
对于一个“上大学前没有看过话剧,也不知道话剧到底是什么东西”的小白来说,最初接触时,她并非仅仅是出于对话剧的喜爱。
话剧于她,先是一种活动,一种与他人的交融,再到后来逐渐地喜欢上。
她觉得一部戏需要很多人共同来完成,它不仅是编剧的“写完了就好了”,不仅是演员的“演完就走人”,而是在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人会赋予它新的创意、想法。就像是很多条不一样的小溪朝着一个大方向往前,然后在同一片大海里拥抱彼此。
最终完成的作品是属于整个团队的,而不是个人的。
当然,创作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将作品呈现到舞台后,和观众的交流能激发更多的灵感。所以说,从编剧、导演、舞美、演员,再到观众,每个人都参与了新一轮的创作。
作品被不断赋予生命,它能一直活在舞台上;新的想法和形式的叠加,又让你好像永远都不能想象它最终的呈现会是什么样子。
这就是陈慕芸觉得这个“活动”最有意思的地方。
而在这个“活动”中和她一起奔向同一片海的人,是推着她向前走的最大动力。
“因为话剧,我们大家会在一起排练,演完剧一起去吃东西,回来的路上我们经常会用台词来对话,我们会唱剧里的那些歌,一路走一路唱……”
她的大学是和这帮人、和戏剧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把这些抽离开来,她说自己没办法想象另一种四年是什么样子。
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样的生活会少了很多乐趣和意义。
“我们把这个地方叫做乌布,乌布可以是任何一个地方,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
大四的时候,陈慕芸写下了《一条流向乌布的河》这个故事。
在森林砍树的河子遇见了另一个河子,她们很不一样,但谁也没办法证明自己才是河子。她们都想去乌布唱歌,但都没有付诸实践,直到一个小偷偷走了她们的斧头。她们无法像以前一样继续砍树,终于和小偷一起登船,三人开始了前往乌布的旅程。
从2018年10月开始演出以来,《乌布》先后获得了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大文艺季戏剧板块最佳剧作、导演、剧本等八大奖项和广州大学生戏剧节优秀非职业戏剧人、综合表现力演出奖。
2019年5月,《乌布》登上广州大剧院的实验剧场。这是中大学生第一次登上广州大剧院的舞台。
一个人很努力地想要去做一件事情,但真正做到了这件事情之后,会是怎么样一种状态?在做这个事情的过程中,又会遇到什么问题?这些是两个河子,以及每个人都要去面对的。
陈慕芸在剧里把“这件事”抽象表现为去乌布唱歌。乌布是河子的坚持、希望,也是存放她的懦弱和欲望的地方。
“我们把这个地方叫做乌布,乌布可以是任何一个地方,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但其实,陈慕芸并没有想要特别告诉观众什么,因为每一个观剧者注定会有不一样的思考。
在她看来,话剧是一种疑问,它不是告诉你这件事该如何解决,而是这个问题存在。这个问题会抛给所有人,让创作者、观众都去思考。
因为话剧并非要告诉你,答案是什么。
这样听来,有人可能觉得写剧本是一件很高深莫测、也很难的事情。但陈慕芸觉得难度不在于形式上,而是在于是否有一个好的想法。
她记得之前有一个评委说过,你要真正写一部剧,是需要有一个东西在你们的心里面,它就一直一直想要闯出来,然后你就想要把它写下来。
当你有思考,也想表达的时候,就好像真的会有一个东西,它自己顺着你的笔就这么流出来了。
“它会一直伴随着我们,即使没有走上职业的道路,我们以后也不会远离戏剧。”
《乌布》之后,陈慕芸迎来了本科毕业。
在大学里生根发芽、慢慢成长起来的喜欢能不能延续到更宽广的环境去,是她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回避不了的问题。
这也是和她并肩的小伙伴们、她的团队们都要面临的抉择。大家都非常喜欢话剧,也喜欢在一个团体里共同做一件事情,但毕业后每个人会有自己的方向,大家不一定能一起走这条路。
她身边的同学,有人没有继续走这条路,也有人将戏剧作为求学深造的专业,对于选择继续走的人来说,“这条路要怎么走”又是一个摆在眼前的难题。
如果能把戏剧作为职业,陈慕芸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就算不能,它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兴趣。它会一直伴随着我们,即使我们没有真正走上职业的道路,我们以后也不会远离戏剧,我们仍然会关注它、想要参与它。”
在毕业的时候回看大学四年,陈慕芸对过去的陈慕芸表示很“欣慰”,因为那是她想要走的样子,她想要去做的事情自己做到了,和大家一起做到了。
这也为她转过身向前看、朝前走增添了很多鼓励和勇气。
“那你是在砍树,还是已经出发去乌布了?”
“我还在大海里飘荡,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上岸呢。(笑)”
采访、视频 | 秋裤
排版 | 阿明
* 文章配图来自受访者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