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高工智能汽车行业群(自动驾驶5群,车联网智能座舱3群,智能商用车群),加微信:17157613659,并出示名片,仅限汽车零部件及OEM厂商。

中国车联网生态的新竞争时代,正在开启。
2个月前,有媒体爆料,斑马将与阿里巴巴旗下的AliOS Auto团队整合,双方由前后端的支持关系合并为一体。
传出的整合方案包括,阿里巴巴剥离AliOS汽车团队,合并进入斑马,斑马为此支付一笔费用,同时,上汽集团或出让部分股权,阿里巴巴控股操盘斑马。
昨日,上述传言大部分得到官方证实。
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正式达成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并战略重组斑马网络和YUNOS,并将合作领域扩大至汽车出行平台、自动驾驶、汽车行业云等领域。
战略重组后,阿里巴巴将成为斑马网络第一大股东。YUNOS操作系统整体知识产权及业务将注入斑马,助其成为下一代智联网汽车领导者。
同时,斑马网络将进一步向汽车全行业开放,结合YUNOS操作系统的核心基础技术,扩大其平台优势,让斑马系统走进更多汽车品牌。
而就在几天前,腾讯与长安汽车正式发布搭载微信车载版功能的梧桐TINNOVE系统,这是双方“仿上汽阿里模式”的成果。
不过和斑马不同,腾讯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合资公司梧桐车联深度打造定制OS,另一方面,腾讯本部更多是提供微应用集成方案,可以直接将内容和应用集成到车厂的系统中,而传统车厂可以不用放弃自己的OS入口。
大家都深知,在汽车行业,尤其是在车联网领域,市场份额决胜负,而且必须要绝对市场份额,才有可能立足。
正是由于腾讯的开放和轻入口模式,目前已经与宝马、奔驰、奥迪、广汽、长安、一汽、吉利、东风、长城、FCA等21家车企达成战略合作,已落地或将落地45款合作车型。
与此同时,抢先阿里与斑马深度整合,腾讯已经率先推出腾讯智慧出行平台,整合旗下腾讯车联、自动驾驶、5G车路协同、智慧网联云平台、出行服务、乘车码等智慧出行解决方案。
这无论是对阿里巴巴还是斑马来说,都是很大的压力。要知道,当初阿里巴巴与上汽合资斑马,目标是在五年内(2015-2020年)拿下约600万辆新车市场。
斑马的发展,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时间追溯到2014年7月23日,阿里巴巴集团与上汽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互联网汽车”项目合作。
2015年3月12日,由阿里巴巴集团和上汽集团共同发起的互联网汽车基金投资10亿元成立斑马网络,致力于为汽车全行业提供互联网汽车整体解决方案。
而斑马智行便是由斑马网络所打造的基于AliOS的互联网汽车开放平台。2016年7月6日,斑马智行1.0确定了以语音为核心的交互架构及以地图为桌面的产品理念;
2017年12月28日,斑马智行2.0将语音交互从主驾拓展至副驾,搭建起了用户间的沟通基础设施;
2019年6月5日,MARS(V3.0)开启了斑马智行的新时代。AI场景引擎正式上线,实现了更多个性化的出行服务推荐。
短短5年时间,斑马完成了一次艰难的突围。而背靠的AliOS也是视为中国企业在车载操作系统上的一次“阶段性胜利”。
不过,距离600万辆的目标完成还剩下一年左右时间。在2017年底,斑马系统的累计前装装机量在40万辆左右(斑马还有部分团队在主攻后装市场),且基本上为上汽自主品牌车型。
去年开始,斑马已经不再对外公布相关的数量指标。我们粗略按照荣威、名爵、上汽大通、东风雪铁龙云逸(斯柯达今年上市、观致去年底上市)去年销量,累计装机量也不会超过100万辆。
距离600万辆目标,斑马仅仅完成了不到20%。为此,斑马不止一次地对外喊出开放的口号,效果也开始显现。
但难度也显而易见,对于销量排名靠前的车企来说,放弃自己开发OS(不管是车企联盟AGL、还是基于安卓的二次开发),就意味着某种意义上开放了用户和数据入口。这也可以从目前斑马合作的非上汽品牌车型便知一二。
同时,阿里巴巴去年开始向其他客户独立推进其AliOS业务也受到了斑马另一大股东上汽集团内部的阻力。这也间接导致阿里巴巴有一部分精力开始主推更轻量化的天猫精灵语音助手。
因为,按照早期双方的合资协议,斑马只允许提供基于AliOS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而阿里巴巴内部团队只能通过斑马接触汽车客户。
一旦这个默认的规则被打破,就意味着谁来主导斑马成为必须要做出选择的一道必选题。
而腾讯的强势出击和一年来的车企合作成果,是打破这种沉默的外部推力。对于斑马来说,必须上升到阿里巴巴级别,才有可能与腾讯竞争。
此时,上汽也正遭遇有史以来最艰难的时刻。
十年来销量首次下滑、股价长期在低位区间徘徊、销售和经营压力增大……上汽集团感受着“危机”。
今年1-7月,上汽集团累计销量为337.7万辆,同比下滑15.7%。除了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下滑,上汽乘用车上半年销量同比下滑10.66%,上汽通用五菱更是同比下滑高达27.8%。
对于斑马来说,市场份额决定生死。对于一家汽车制造商来说,10万辆可能是生存的底线,但对于一个“互联网汽车”平台来说,每年数百万辆的新车市场才是产生价值的底线。
对于习惯了动辄上亿用户的互联网巨头来说,汽车市场既是一个“小量市场”(智能手机市场去年销量接近4亿部,而新车销量仅为不到3000万辆,不及1/10),也是一个封闭市场(即便是同品牌车型,过去也不存在互联),同时又是一个打通万物互联的关键一环。
腾讯拿出的杀手锏就是“车载微信”,也被视为在BAT汽车行业竞争中最具备后发优势的产品。突破10亿用户的微信,基本覆盖车主用户,无缝连接。
作为对车载微信的“阻击”,斑马在昨日正式发布了“车信(CarChat)”,官方宣称为一款面向出行场景打造的轻社交体验。
车信同样集发送消息+收听消息+语音通话+导航接人等功能于一体,斑马希望借助这款车端即时通讯工具,打造基于位置发生场景关联。
同时,为了让AliOS生态更为健壮,阿里巴巴在去年确认正在以支付宝小程序为通用框架,研发基于AliOS的车载小程序,可在车主授权下,自然串联起车前、车中、车后相关场景服务。
比如通过触控、语音、手势等交互方式,唤起相应的支付宝小程序,完成餐厅推荐、预约排号、在线点餐等服务;再比如当车辆驶入旅游景点时,可操控小程序实时订票、预订车位等。
当然, 腾讯也不会放过。
腾讯公布的车载小程序大致可分为三类:出行服务小程序、生活服务小程序和视听服务小程序,都可以基于位置和场景提供,同时又可以做到即用即走。
现在,随着阿里巴巴对斑马的“重组”进入实质性阶段,过去还只是“隔空对战”的阿里与腾讯,已经走到台前。接下来的“厮杀”,恐怕将是一场“血腥”的战役。
阿里巴巴与腾讯在汽车行业的“硬扛”,老大和老二干架,老三往往是被“挤出”市场的那一个。
最后,我们再做一个应景的猜想:今天在上海的人工智能大会,“双马对话”(阿里巴巴马云与特斯拉马斯克),或许会演变为阿里巴巴收购特斯拉的“前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