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章有录音哦~
今天这篇是讨论贴,源于我前段时间的一个疑问,当时也发微博和大家讨论了:
其实我也没有标准答案,也不敢揣测朋友为啥是这样的情况。
这段时间,我自己在想的一个问题是,我可以怎么做,需要避免什么,才能让自己,包括让小D未来这种焦灼感更加少一点,让幸福感更加多一点。
1
记得09年,那时我工作刚刚三年整,已经是最年轻的部门经理,月薪是三万多。
但我整个状态就是这样,一直焦灼,不敢停下来,总是有很强的一股害怕,怕被赶超。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全球会议,和来自印度的某个高级经理很投缘,整整一周,我们就经常一起聊天。我周末还带着她逛了北京。
那天我们在胡同里吃冰棍的时候,她突然看着我的眼睛问道,“你幸福吗?”
我当时一愣,下意识地回答,“挺幸福的啊”。她没接话,就是这样看着我。
我又心虚地继续说,“我从小都很顺的,学习成绩不错,工作也不错,你也看到的,我在公司里算是最有潜力的部门经理之一了”。

他听完继续问道,“是的,你很有潜力,你工作真的很拼。你工作那么拼的原因是什么?”
我说,“中国有句老古话啊,不进则退,我父母也是从小这么教育我的,永远有比我更加优秀的人,所以需要更加努力”。
这时,她吃完了冰棍,起身拍了拍我的肩膀和我说,“姑娘,努力不是为了赶超,努力是为了体验更多,认识更多”。
当年的我并没有多想,但这几天在思考文章开头的这个问题时,这个片段就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老读者们应该都记得,我曾经不止一次和大家说过,我是个体验主义者,我对于未知的事情有着全然的好奇心。
如今的我,的确要比之前幸福感更强,这个转变的开始似乎就是当我意识到自己是个“体验者”。
2
今天突然提起这个,是因为我似乎想明白了这其中的原因。
我分享过不少自己的成长经历,应该说,我父母都挺不错的。但在我成长过程中,伴随我的是下面这样的话:

你要更好,不然别人就要超过你了; 
你现在不努力,将来就要做那个开垃圾车的人; 
你看到没有,别人XX比你更好,你还要继续努力
这样的话,是为人父母的好心,毕竟都是想激励我们前进。但仔细想来,这些话的核心就是让我们内心无法平静。
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我们就一直处于“害怕”的状态。
如今的我,的确不再重复父母的这些话了。但是这样的思维模式还是时刻影响着我,我总会这样和小D说:
等你学会了游泳,你就掌握了一个新技能,就更加厉害了呢; 
你要小心走路,不然撞到了就会摔倒;
公共场所,你要保持安静,不然就很没礼貌
也许你会问,这些话有什么问题,都挺对啊。
是啊,的确都挺对,但这几天我在反思的时候发现,这些话其实和我父母的话的核心思维都是一致的,就是“利己”。
我们把一切行为的原动力都指向,“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好处”
人本身都是有自私属性的,一个人最初的原动力一定是利己。但当我们时时刻刻过度强调“自己”时,我们就容易出现焦灼的状态。
我们总在想,我够不够好?我能不能更好?就会时刻处于竞争状态,即使身在高处,心仍然会有匮乏感。
3
并不是说今后上面提到的这些话就坚决不再和孩子说了,自己也不说了。但是在说这些话的同时,记得多提醒自己还有另外一个角度,“利他”
什么是“利他”?就是我们所言所行,其实是为了帮助他人,为了帮助环境,为了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所以我现在在和小D说上面这些话的同时,也开始告诉她:
你学会了游泳,以后如果遇到不会游泳的人需要帮助,你就可以帮忙了;
你努力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体验这个世界,这样就能尽自己一份力让世界变得更好;
公共场所需要保持安静,这样其他人可以更好休息。而当你需要休息时,其他人也保持了安静;
在路上要慢慢走,这样就不会打扰到其他行人和车子了。
也许有人会问,这些话的教育作用是一样的啊,有什么区别啊?我觉得有的。
我们开始意识到,做这些事情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更加广阔的群体。
像小D这个年纪,也许还分不清区别,但如果我们父母从现在开始有这样的思维模式,孩子从小建立这样的思维模式。
那么慢慢地,我们和孩子的格局都打开了
当我们明白努力是体验更多,我们就不再会因为害怕不如别人而不敢尝试,或者总是处于“不敢停下来”的假努力状态;
当我们明白遵守这个规则是给予他人便利,我们就不再会说“凭什么他人不遵守,我却要遵守”;
当我们明白学习新技能是拥有更多机会帮助他人,我们就不会耿耿于怀自己比赛名次是多少。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从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那么至少从现在开始,从我们开始,尽力给予孩子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
4
不记得是哪里看到这样一则故事。
一对母子在路上走,看到一位乞丐,你可以这么和孩子说,“你看,你要好好读书,不然以后就要做乞丐”,这就是利己。
孩子听了也许会努力,但是那是一种带着害怕的努力,是无法享受努力真正带来的幸福感。
那你也可以选择换种方式和孩子说,“你看,你要好好读书,这样以后就有更多的能力帮助他”。
孩子听了仍然会努力,但是他会带着使命感和幸福感,他明白自己的好是为了影响更多的人。
我从不认为“利己”是贬义词,人都是有自私属性的,“飞机遇难时,请先戴好自己的氧气面罩再帮助他人”。
今天谈的是,人不能只是“利己”,这已经不只是自私与否的范畴,而是因为当你的一切行动原动力都是“为了自己”,你离幸福就会越来越远。
大J叨叨叨
我做公号这几年,心一直很定,也真的比之前幸福感高了很多。现在想来,的确就是这种感觉,我找到了那个“比我自己更大的事情”(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就是我曾经和大家说过一句话,“让自己变好是一种能力,影响更多人变好是一种力量”。
它其实无关乎高尚与否,某种程度来说,它也是“利己”的,因为这样的思维转变让我更加幸福了。
我从桂林和三亚玩了一圈回归啦,人也黑了一圈。度假中很开心地就是偶遇了你们其中一部分人,每次听到你们很自然地叫我“大J”,甚至孩子都会对我喊“大J阿(第二声)姨”,都会觉得好亲切的。
度假时期似乎更容易放空和思考,这篇就是我近期的一点点小感悟。也欢迎你们给我留言分享你们的心得。
最后发一张我们团队“内部矛盾”,哈哈。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1、近期文章回顾
2、格局
3、我的成长故事
微信改版了
想看往期历史推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喜欢文章,就点个“在看”
让更多的人也看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