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斩魄刀
精神垮了,一个人也就废了,一个社会亦如此。

香港曾在奋发图强的狮子山精神激励下,走上快速发展道路;今天又因狮子山精神的萎靡,而走向乱局。所谓“废青”,首先是精神上“废”了,他们自己废了,还希望拉着整个香港一起沉沦。

于是,狮子山精神成为“废青”、暴徒、激进反对派想极力扳倒的精神图腾。但只要它还能延续,香港就永远有希望!
1
狮子山是横跨香港九龙与新界的一座山,海拔495米,因远眺像只狮子而得名。
香港民间有不少关于它的传说。比如,古时候在九龙地区有九条龙作恶,上天派了一只狮子下凡镇压,便成了如今的狮子山;还有人说,从宋朝起,狮子山就是块风水宝地,它会在危急关头化身狮子守护香港。
然而,从一部热播剧开始,狮子山逐渐走出传说,成为香港精神的代言。
这部剧叫《狮子山下》,是香港电台电视部推出的单元剧。从1973年开播算起,整整播了近半个世纪。不少知名的香港导演和演员,包括徐克、许鞍华、尔冬升、陈奕迅、曾志伟等都曾在不同时期参与过该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狮子山脚下住的大多是香港中下层老百姓。剧中讲述的正是这些草根阶层在逆境中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的故事。
1979年,香港宗师级歌手罗文演唱了同名主题曲《狮子山下》,“人生不免崎岖,难以绝无挂虑”、“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的歌词引发众多港人共鸣。
有人从这一剧一曲中总结出“狮子山精神”的含义,认为是指香港人刻苦耐劳、同舟共济、永不言败的拼搏与团结精神。
这的确在老一辈港人的生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时,香港刚刚经历一次大的产业转型,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从转口贸易变为外向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狮子山下挤满了塑料花、暖瓶、手电筒和服装加工厂。为了养家糊口,工人们在厂房中挑灯夜战,经常一天要工作15个小时以上。
在这样的环境下,连孩子也都大多早早懂事,不仅学习上拼命,还会挤出时间帮着大人补贴家用。香港前律政司司长黄仁龙就是典型的范例,每当他回忆起年少时期,与父亲一起推着小车沿街卖雪糕的记忆就显得格外清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那都是他们全家的生计,每个月的收入大概有300、400港币,仅能勉强糊口。不过,在黄仁龙看来,这样的生活反倒让他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把握一切能抓住的读书和工作机会。
当时,即便生活再苦再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充满了人情味。香港本地人与内地移民不但没有互相排挤,反而像韩剧《请回答1988》里演的那样,邻里之间时常你送我一碗汤,我给你夹几块肉,遇到难事大家一起商量解决。
可以想见,在这代港人勤奋拼搏与开拓进取的共同努力下,香港经济在短短的20年间迅速腾飞,并于80年代跻身“亚洲四小龙”。狮子山精神也因此成为香港人引以为傲的信念。
2
但是,在今天的香港,狮子山精神已经濒临消亡。
新一代香港的年轻人不再将其看作精神寄托,反而当成牢笼,认为它“害死人”。
“占中”青年何诗慧的一段话可能颇具代表性:
“狮子山精神告诉我们要力争上游,但现实教我们知道,努力未必会有回报。事业上难以发展,兴趣又找不到,生活却有一堆重担,人人都想出人头地,但不是个个都可以绝处逢生。”
她还反问道:“人为何一定要向上流,难道不能打横流?意思是,生活已经令人绝望了,我为何要有上进心,难道不能待在原地不动吗?”
的确,与她有着同样想法,打着横流、不求上进的香港年轻人越来越多了。他们完全符合脸书上“香港废青联盟”对“废青”的定义,具体的表现是:吃父母吃政府,多余的精力全部发泄在对社会不满上,并且对现有秩序充满仇恨,动不动就上街游行示威,口口声声高称要有独立人格,结果却对社会毫无贡献。
这些废青不仅彻底背离了狮子山精神,还想曲解它。
2014年10月23日上午,一群穿着蜘蛛侠服装的蒙面人士登上狮子山,在山顶九龙方向挂起了一幅写有“我要真普选”的巨型标语,声援当时的“占中运动”。
这群人据称是名为“香港蜘蛛仔”的攀山爱好者,其召集人ANDREAS表示,行动的主要目的是“重新演绎狮子山精神”。
他说,老一辈常说这代年轻人是废青,不懂狮子山精神,但参与“占中”的每个市民都“为民主拼搏”,比过去香港人赚钱更拼命,这才是真正的狮子山精神。
呵,难道因为“拼命”才又扮蜘蛛侠又蒙面,不敢以真面目示人?
在最近的“反修例”风波中,示威者也同样企图歪曲狮子山精神。比方说,在多次游行集会中,都有不少人举着写有狮子山精神内核之一的“同舟共济”的海报。
美联社将其解读为是在赞扬示威者的团结一致。
但这也太讽刺了。美国时间8月14日晚,香港暴力示威策划者之一的罗冠聪在脸书上发帖,称自己已经抵达纽约,9月准备前往耶鲁大学进修。而不久前,他还在煽动香港学生搞“九月罢课”。
这已经是第四位被爆出到西方“求学”的“港独”头目。
如此看来,别说“同舟共济”了,简直就是活生生的“用炮灰的血汗做踏板出国快活进修”。不知被这种人忽悠着到处示威的废青们会作何感想。
有港媒用“新狮子山精神”来总结上述变化,并为废青辩解称,每代人追求的东西并不相同,比起追求改善个人的经济状况,新一代更加关注社会和政治领域。对狮子山精神进行延伸,体现了他们对自由、民主等政治权利的追求。
可是,为了追求所谓的自由和民主,这些人是怎么做的呢?
他们践踏法治,任意辱骂、攻击作为执法者的香港警察;
他们违法霸路,捣乱店铺,瘫痪机场,置百万人的生计于不顾;
他们甚至还将国旗丢入海中,涂污国徽,高喊“港独”口号,试图分裂国家。
事实证明,所谓的“新狮子山精神”不过是废青将其暴行正当化的幌子。
3
不少分析认为,许多香港年轻人之所以沦为“废青”,是因为社会环境让他们感到绝望:房价太高,即便努力一辈子也只能住“鸽子笼”;物价涨太快,但工资却涨不动;贫富分化太严重,往上爬的路几乎被堵住了等等。
这固然反映了一部分现实,但回头看孕育出狮子山精神的老一辈的生活,就会发现经济困境绝不是“废”的主要原因,更不是制造暴乱的借口。
就以目前讨论度最高的住房为例,实际上,生活在60、70年代的香港人也同样买不起房,而且住的也远比现在差。
香港知名社会学者周永新曾在《真实的贫穷面貌──综观香港社会60年》一书中介绍过香港70年代的公屋(相当于廉租房)。书中称,一般来说,每层楼可住20、30户,多的时候,一层楼甚至能住到40、50户。
1974年,香港公屋住户的人均居住面积更是只有惊人的24平方英尺,相当于2.2平方米,比“鸽子笼”还要逼仄。
可即便是这种条件的公屋,也不是随便谁都能住上的。由于人多屋太少,申请者“通常要等个十年八年”。而根据香港房委会今年8月公布的数据,目前香港公屋申请者平均轮候时间为5.4年。
一些港媒为了替废青辩解,总会说老一辈所处的时代“遍地是黄金”,机遇要多很多,只要肯拼就会有奇迹,因而才产生了狮子山精神。
这实际上颠倒了因果。事实是,与现在的废青吃父母吃政府不同,当初的香港人如果不卖命去拼,是要没饭吃没地住,养不起家,活不下去的。从本质上说,狮子山精神是逆境甚至绝境造就的。
一位熟悉香港的朋友告诉刀妹,现在的香港年轻人虽然面临很大的压力,但整体比他们的父母辈活得要好很多。
他提到,从工作选择来说,上一辈人只能选香港本土和欧美的企业,但1997年香港回归后,摆在这代香港年轻人面前的,还有很多去内地大型公司甚至直接到内地工作的机会。
但一些人由于对内地或者内地人怀有偏见,即便机会摆在面前也不愿意去把握。
另外,现在香港也不乏一些报酬很高的工作,比方说建筑工人一天可以赚1800至2600港元,餐厅招工也开出过4.8万港元的月薪,但依旧很难招到人。
原因是如今的年轻人不愁吃喝,不用再像他们父母辈那样为了生存什么脏活累活都做了。他们更多抱着“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的思维,宁愿坐在办公室拿着一万多的工资,然后抱怨这个社会的不公。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格外容易受到反对派和西方媒体的煽动。具体表现为,对内地的误解和偏见不断加深,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会直接将过错算在港府甚至中央政府的头上,并把现有政治制度看成一切罪恶的源头。
废青们无比天真地认为,只要颠覆了现有的政权,就能换来他们想要的“自由和民主”,从而解决一切社会矛盾并“光复香港”。
但事实上,香港过去的繁荣,从来不是靠什么“自由和民主”,而是由狮子山下的几代港人老老实实挣钱,勤勤恳恳奋斗,脚踏实地,一步一血汗创造出来的。
叙利亚、伊拉克和利比亚血淋淋的教训摆在前头,只会让我们相信:香港要是继续乱下去,这颗“东方之珠”只会被推向“粉身碎骨的深渊”。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往期精彩回顾:
香港乱局,让“一国两制”面临什么样的考验?
宁愿做英国狗屎上的苍蝇?还真有这样的人!
七问港铁:“暴徒专列”究竟是怎么开出来的?
三问推特脸书,谣言不封凭什么封这些账号?
他们为什么要搞乱香港?
美国在莫斯科这样搞破坏,在香港也是这么干!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