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智白嗲们,
这个周末,所有沾上敏感词的文章都被大面积清理,所以我们今天不聊敏感词,我们聊聊两部电影,它们都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展现了一个残酷的世界规则:
利益集团的一手遮天,小人物的悲剧,以及弱势群体维权之艰难。
事件发展到今天,为什么我们越来越愤怒?
一开始是因为事件本身,善良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后来是因为对权力机构及利益机构的失望及愤慨,社交媒体上关于三色事件的痕迹被逐一消除,我们等待着监管机构的出面,弱小的群体声泪俱下,而始作俑者却无动于衷。
我们感受到了作为小人物的无力,因为每一次呐喊都可能沉入黑暗,维权是二万五千里长征,全世界都是。
《聚焦 Spotlight》,2016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源自“普利策新闻奖”真实事件,用极其冷静与克制的拍摄手法,还原了美国波士顿地区长达30年的儿童性侵抗争。
要知道那是美国啊,一个新闻曾绊倒总统,舆论自由,权利相互监督的国度,而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反抗教会的儿童性侵都难于上青天。
《熔炉》,一部推动国家法案变革的电影,希望的曙光是踏着无数人的鲜血迎来的。
《熔炉》压抑、惨烈、悲壮,而《聚焦》则是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小人物的抗争都是由无数尸骨垒起来的,权力机构的相互包庇,掌权者对人权的漠视,弱势群体的无力呐喊,都让人无比心灰意冷。
电影的价值就在于,人们太善于忘记,在下一次超模摔倒、明星离婚的新闻中,我们会忘记曾牺牲过、抗争过、流血过的人,就好像一切没有发生过一样。而一部了不起的电影作品,会让我们记住那些用血和肉祭出的改革。
1970年代,美国波士顿地区第一起神父虐童案被爆出。1992年,超过100名受害者公开露面指证。陆续有律师和受害者组织向媒体举报,但都徒劳无获,完全无法撼动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教会仰仗自己的百年基业,利用自身巨大的影响力和财力,将触角伸向法院、警局、媒体、律师机构,形成一个利益集团。所有人都知道性侵的存在,所有人都选择了沉默。
而沉默即是同谋。只要恶魔依然在人间,悲剧就会继续蔓延。
天主教规定神父不可以娶妻生子,于是又恋童癖的神父们专挑那些家境贫困、父母离异、最好是失去父亲的孩子,这些孩子更孤立无助,更难以开口。
影片中臭名昭著的神父Geoghan,曾对一个家庭里7个男孩进行长达近2年的性侵。他常常带孩子们外出吃冰激凌,并几乎夜夜造访他们家,孩子的家长是虔诚的教民,他们哪里会料到,神父常常衣不蔽体地和孩子们相处。这群男孩中,最大的12岁,最小的只有4岁。
在被神父Geoghan染指的众多孩子中,有个孩子的父亲竟在幼年时也被另一位神父性侵过。
《波士顿环球报》报导中的Geoghan神父
影片中甚至有一位亵童的神父,小时候也被侵犯过。Rapist may have been raped. 这是一个轮回。
最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许多教徒发现神父性侵自己的孩子后,会选择纵容默许,甚至依然以客相待。可能我们很难以理解,但美国是上帝的国家,神父就是上帝的手,“你怎么忍心拒绝上帝呢?”
对于那些勇敢站出来指证教会罪行的人,教会会花很多功夫丑化他,抹黑他,煽动教徒游行,进行高层施压,还有地位显著的主教公开反驳。在强大的教会组织面前,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如昙花一现。
多数在小时候遭受过性侵的孩子,长大后只能长期与酒精、抑郁作斗争,多数人会选择自杀,如果还可以像个心理健全的普通人那样生活,是非常幸运的。
另一方面,教会早就失去了自省的觉悟,自我审查的能力,他们掩盖、自欺、任毒瘤发展。系统早已腐烂,体制早已朽败。
如果教会内部有人举报,他们就会将举报人一脚踢开,因为他们不容许任何抹黑教会的行为或言论。对于涉嫌亵童的神父,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拿钱消灾。更可笑的是,不少嫌疑犯还会“升职调离”。
90年代中期,神父Geoghan长年累积的罪行已经无法掩盖,针对他的性侵诉讼高达134件。其中有50件是教会通过手段和约1000万美元私下调解了,剩下84件诉讼一直处于搁置状态,连法庭都上不了。
而那些本有能力作为的人呢?他们之中有人是虔诚的教徒,有人曾偷偷举报却无果,更多人都选择保全自身,向权势妥协。
还有人认为,涉嫌亵童的神父只不过是“大园子里几只坏苹果”,不能因此就否认了教会的价值与成就。为了城市的稳定发展,为了机构的稳定管理,牺牲一些小人物,是没有问题的。
2002年,《波士顿环球报》的“聚焦”调查小组,用一整年时间连续发表了600篇报道,揭露了波士顿地区90名涉嫌对男童性侵的神职人员,但他们意识到仅仅报导几位害群之马是不够的,人们太善于忘记,而且权利中心最擅长在事发后找几个搬砖的替罪羊了事。
于是“聚焦”调查组将问题核心直指整个教会系统,彻查系统内官官相护的腐败证据,他们要检举的是一个烂到根里的系统,而不是打垮个别敌人。
希望事件调查不会止步于几个搬砖幼师
“聚焦”小组凭此拿到了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新闻奖,也由此引发了全球性的轰动,掀起了人们对宗教、人性和体制的反省与拷问。当一个系统自己内部无法调节应对问题的时候,外部的压力会教它做人。
影片的最后,波士顿地区249名亵童神父的名单被曝光
而韩国电影《熔炉》,也是一个自下而上,更为凄惨和悲壮的抗争事件。
2000年,聋哑学校的一位老师发现性侵迹象,从校长到老师,一共有10多人参与犯罪,整个学校都默许性侵行为的发生,最让人绝望的是,整个地区的法律机构、警局都与学校官官相护。
而聋哑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缺失语言表达能力,加上多数孩子都是底层家庭出身,甚至是孤儿,完全被社会遗忘在角落,成了犯罪者纵欲的绝佳对象。
一名该校老师,一名律师,和一名医生组成了为受害者孩子申诉的团体,他们无数次遭遇利益集团的威胁与阻挠,而现实比电影更黑暗,更让人绝望。
在长达7年的诉讼与抗争中,存有良知的学校老师被暗杀,想要伸张人权的律师身患绝症,在被迫离开事务所的情况下,带着三个被性侵的孩子开始了漫漫诉讼路。
电影中,在不公正的法律判决前面,维权者们组成了抗议队伍,有一幕是孔侑抱着孩子的遗像在抗议,却遭到警方高压水枪射击的戏。现实中,病重的律师倒在了高压水枪下,倒在了水泥地上,但再也没站起来。
受害者之一,电影中的小男孩民秀,他的奶奶和《聚焦》中的受害者家庭一样,比起维权,更愿意接受恶魔递来的金钱,因为没有什么比吃饱饭更重要了。
这导致民秀直接失去了“让坏人得到裁决”的权利与机会,绝望又悲愤的民秀只能以最悲壮惨烈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抱着参与犯罪的一位老师卧轨自杀。这也是真实发生的。
而另外两位受害者孩子被强制带去了福利院,她们是否能得到应有的关爱与尊重,福利院里会不会有恶魔,没人知道。
事已至此,走投无路的医生,只能用自己的死,来引起社会的关注。
他在网上留下万字遗书,控诉韩国光州一所私立聋哑学校长期虐待、性侵聋哑学生,但多年来官员勾结,申诉无门,罪证确凿却还是让罪犯逍遥法外的事件经过。
韩国畅销书女作家孔泳枝在网上看到了他的遗书,大为震惊,她在查阅了相关新闻后,立刻跑去光州找到受害者学生,真相让她瞠目结舌,刷低了她对人类残忍的认知。
她不是记者,没有发布报道的权利;她也不是律师,不能为受害者打官司,愤怒中她拿起笔,将这件事改编为小说《熔炉》,2008年末开始在网上连载更新。
孔泳枝之前就当选为文化领域的“韩国之星”
被赞誉为“韩国文学的自尊心”
超高的点击率很快就让《熔炉》得以出版,一位军官买了本,送给了当时正在服兵役的大明星孔侑。
孔侑读完后整个人都颤抖了起来,这部“改编自真实故事”的小说,让他愤怒又绝望,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作为一个演员,他能做什么呢?他选择把它拍成电影,让更多人知道。
2010年8月,孔侑退伍,他建议经纪公司把《熔炉》拍成电影,但没有制片方愿意拍摄,孔侑只好自己四处奔波,他找作者孔泳枝拿到拍摄版权,又拼命找找赞助,最后软磨硬泡了一个月才劝动黄东赫导演这部戏,2011年初,《熔炉》终于开拍了。
孔侑,一个了不起的演员
《熔炉》上映后,数百万网友签名请愿,要求政府重新彻查此事。但这个案件已经过了7年公诉期,校长也因病去世,再也没有机会让他受到法律的制裁了。
上映第37天,韩国政府在舆论压力下,开始对此事予以重视,最终韩国国会通过“性侵害防止修正案”,又名“熔炉法”,规定性侵女身障者,不满13岁幼童,可判无期徒刑,并废除公诉期。加害者如任职于福利机构或特殊教育单位可加重处罚。
同时还通过了《社会福祉事业法》修正案等一系列法律,确保社会福利机构经营的公开透明,并纳入外部监管力量,保护聋哑儿童。
《熔炉》下档后一个月,光州私立听障学校被关闭,缴回57亿韩币法人财产,由于涉嫌性侵的校长过世,将由韩国政府负连带责任,赔偿受害学生。
2012年7月5日,熔炉案剩余的那位当事人,学校前行政室长金某被判12年有期徒刑,同时还判处其佩戴电子追踪仪10年,身份信息公开10年。
自此,《熔炉》成为了一部改变国家历史的电影。
《聚焦》是一场由媒体“在笔杆子下打出的仗”,据说《聚焦》在波士顿上映时,人们的掌声久久未平息。
波士顿人民拥有一位清醒的主编,他拒绝了教会的笼络,深知媒体必须保持独立冷静的思考能力,才能发挥新闻机构作为“第四权利”的监督力量。
而纵观整个事件的抗争过程,持续了整整30年。
《熔炉》是一群由最底层的小人物扛起的战争,无数人倒下,又有无数人站起,一批又一批具有正义感的人为之战斗,甚至为之献出生命,才终于推动了国家法案的改革。
而这个过程,也持续了整整11年。
如今这个社交媒体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机会,自由媒体的力量无孔不入,互联网让群众的舆论力量开始崛起,虽然前路漫漫,但正如《聚焦》中所言:我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进,在黑暗中长久徘徊,等待一个爆发的契机。
就算再渺小,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做些什么。
- 内容原创,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联系公众号 -
文字编辑:陈泰山 / Jessie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