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资深童书编辑儿童心理咨询师丹妈
打造的原创亲子平台
为你分享提升孩子幸福感的一切
好书、影、音、物、育儿好文章
- 文 = 丹妈 -
私人微信:danma03
熟悉我的老读者应该都知道,我大学学的并不是心理学相关专业,现在能在公众号里写下这些关于育儿的浅见,基本都源自毕业后,自己对儿童心理的热爱、了解与观察,以及定期参加的系统性专业学习。
之所以对“孩子”的事这么感兴趣,一方面是之前从事童书编辑的工作需要,另一方面则是我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缺失,和不断地反思。
我们那代的原生家庭,多数是爸妈工作忙、见识有限,童年的我们可能都被父母只凭“经验”简单粗暴地对待过。
我经常会想,如果爸妈当时懂得的多一点,换一个方式对待那时的我们,是否现在会有一个更好的自己……
那堂生理课,曾让我痛苦不堪
我小时候特别懵懂,除了学习看书外,别的懂得很少,基本上不问世事的那种。
初三上学期,我第一次来了初潮,当时真是惊吓到不行(我的生理课老师从来没给我们普及任何生理知识!)以为得了绝症,哭死了!
当时又本能地觉得这不是件光荣的事,所以没敢告诉任何人,包括我妈。
第一次就慌里慌张地被我糊弄过去了。可两个月后,又来了第二次。尽管我藏着掖着,可还是被我妈知道了。
我永远都记得,那天中午,她把我叫进房间,愁眉苦脸地递给我一包卫生棉。我一看,有点傻眼(因为当时还不知道那玩意儿怎么用),便尴尬地说:“不用了,这个过两天它就没了。”
我妈很凶地瞪了我一眼:“好什么好?以后一个月来一次”。
我一听,蒙了……
还没等我缓过神,她又重重地叹了口气,像是自言自语:“怎么这么小就来了(她第一次来是18岁)来了这个就变妇女了,以后再也长不高了”。
她一说完,我内心简直是晴天霹雳!!!刚想再问下,但她老人家啥也没解释就出去了。
换现在,真是要用一沓表情包才能描述我当时的崩溃:我才14岁,才1米5啊,以后就长不高了,就要变妇女了?!……肯定只有我一个人这样……是不是因为我有问题,我哪里不干净……脑子里各种胡思乱想都快把我逼疯了。
那次的大姨妈10天才完。10天,我因为心情低落、无助,整整瘦了5斤。到现在我想到当年那个无助瘦小的自己,都会觉得心疼。
接下来的大半年,我每天都在猜疑、自卑、痛苦中度过。
直到一个意外的事情解救了我。
那晚,我班上一个淘气的男孩,翻看女生书包,然后掏出了一包卫生巾。这引起了全班的轰动和讨论。
那时我才知道,原来班里三分之二的女生都来大姨妈了,而且根本不像我妈说的,不能长高,和变成妇女更没有半毛钱关系。
嚯!心情舒坦了真不是一点点。
只是那半年虽短,但因为这个心结,我成绩掉了一大截,直接影响了中考成绩,当时我爸妈还百思不得其解,都以为我早恋了啥的。

原生家庭的伤害
只有自愈了才不会传给下一代
至今这件事对我的影响,我都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妈。因为我知道,如果她知道曾经无意的话,会造成我那么大的伤害,估计她也会内心自责到不行。
但老实说,我那几年对她是有埋怨的。我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我妈对孩子的青春期性知识了解地多点,当时就不会那样回应我。那说不定青春期的我,会成长地更自信、更好。
这种埋怨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弱,但直到我接触了心理学,才真正地消失,释怀。
我的原生家庭,我妈把我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但精神关怀这块,可谓是简单粗暴。而这种简单粗暴,正是源自于她的原生家庭。
我听她讲小时候的事情,她如何被外公外婆粗暴对待,从来没听到过谁的表扬和赞美,渴望读书但是因为贫穷无奈从学校退学……
她没有说,但是我特别心疼她从小活在那种让人自卑的环境里。
那时候,外公外婆生活艰辛,养活他们都是难题,哪里还有心思去关心孩子们心里在想什么,更不可能去给他们普及什么生理课。
按心理咨询师Meiya的说法是,成长的艰辛,导致她的内在非常的匮乏,因为这样,所以她根本没法去给孩子自己缺乏的东西。
说到底,她同样是自己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于是,不幸福的基因就这样代代相传。
庆幸的是,到我这里,我可以学心理学知识,可以思考自己的成长经历,可以进行自我成长和自我疗愈,让这样一代代不幸福的基因在我这里被斩断,让幸福的家庭基因从我这里延续下去。

爱的能力来自于了解
我想许多父母也和我妈一样,很爱孩子,可是,由于对孩子世界的不了解,有时候“爱”,就变成了伤害:
我们看到1岁的宝宝在吃手,就觉得脏,粗暴阻止,却不知那是因为孩子正处于口腔敏感期,吃手只是他在用嘴感知世界;
我们发现3岁的儿子不愿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就认定是孩子自私,却不知那是因为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建立期,他需要通过“占有”去感受自我;
我们看到5岁的孩子,爱上“小伙伴”,就预感大事不妙,却不知那是孩子展开了婚姻的敏感期,无论孩子想结多少次婚,喜欢多少朋友,我们都一定要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我们看到12岁的女儿与某个男孩暧昧的短信,就认定孩子早恋了,学坏了,对孩子又打又骂,却忘了我们13、14岁的时候,内心也曾有个偷偷想着的男孩。
……
面对孩子,我们似乎忘了,我们也曾是个孩子,我们也曾有过那么多幼稚、奇妙的行为与想法。
一个优秀的父母,他爱的能力首先表现在他对孩子各方面的了解。
爱的能力源自学习
我们在工作中碰到一个问题,会去问人、查书、百度,总结改进,可当面对孩子,面对“育人”这样复杂神圣的问题时,却很少去学习与反思,常常只凭经验就把孩子的事打发了。
前几天听一个育儿讲座,专家说,未来我们的孩子将要经历的可能是:“不止一段婚姻,3、4个专业领域、更多无法被电脑替代的创造性工作”,旧观念培养出的孩子也许能很好的适应现在的时代,却不一定能成为三十年后的人才。
孙瑞雪也说:“一个在世俗、平庸中生存的成人,他的观念一定是平庸的,以此观念教育出来的孩子又如何会伟大杰出?除非这个人改变观念”。
如何改变?最简单,也是最快速的,我建议从阅读开始。
许多专家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儿童以及如何使儿童成长得更完美的事业上,他们通过书籍细致的告诉我们儿童成长中各个阶段的特点与规律,为我们逐一解释儿童那些奇怪的行为和思想背后真实的含义。
这样的书很多,每一个父母都能从阅读中对孩子多一点了解。
我们总说多宽容孩子,但正如柴静所说:“宽容的基础是理解”。
我并不倡导去苛责自己,成为完美的父母,但当我们愿意为了孩子去阅读、去学习、去反思,我们将因此与孩子一同成长,那会是一个妙不可言的过程。
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你只有把自己变得优秀,才能遇见更好的孩子。
丹妈推荐几本书给大家参考
以前我分享过“父母书单”的专题,点这可以看 ☞ 父母看这23本书,将改变孩子的一生
不想看长篇大论的文章,我直接列几本我个人经常翻看的书,供大家参考:
科学喂养类: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基本上包括了0—5岁孩子的基本护理方法,从吃喝拉撒睡,到情感、语言、运动、认知发育、疾病、健康、安全、亲子情感
《育儿百科》非常精细、周到介绍了孩子成长的变化,甚至精细到每个月每一天
育儿心理类:
《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了各种敏感期,并通过这些例子提供了解决方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
《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这本书操作性极强,既有心理上的分析,又有详细的方法介绍,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给所有面临日常状况和精神难题的父母,提供具体的建议和可取的解决方法。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 》这本书就提供了“如何说?”“怎么听?”的技巧,让你能轻易跟孩子沟通。条理清晰、对症下药,简洁有力的写作风格让我甚是喜爱。
《0-6岁A+育儿法》非常接地气的一本育儿书,作者心理学家陈鲁从孩子的角度,提出从小培养孩子的六大能力。这本书没有专业的说教,只有一个母亲对孩子严谨的观察结果和中肯的建议。因为有大量的案例,我读这本书觉得很享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