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
4
灼见(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铂金包谁不爱,可是教育孩子,需要钱,但从来不靠焦虑和攀比。
作者 | 米斯罗
来源 | 米斯斯罗(mommynothot)
最近看了一本书《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副标题是:一个耶鲁人类学博士的上东区育儿战争。
讲的是耶鲁人类学博士温妮斯蒂·马丁和丈夫一起带着孩子搬到纽约上东区,在努力融入上东区生活的同时,又以人类学的视角观察了上东区妈妈们这个群体的特性。
本来是带着猎奇的心理,想说:让老娘看看有钱富婆们都是怎么放纵自如地在养孩子,没想到除了富太太生活画卷之外,我只看到了两个字:焦虑。
让我们来看一下,上东区妈妈们是如何育儿:
关于生孩子的月份:
学校的官方期限是八月,但其实是五月。也就是说,在一月、二月、三月受孕的母亲,通过了母猩猩菲洛的竞赛,她们的孩子可以进人人想进的学校。其他在六月、七月、八月生孩子的母亲,在曼哈顿私立学校的体系下,她们的孩子则一辈子都背负着污点。
关于孩子健康:
我和我认识的贵妇妈咪一样,每天一起担心东、担心西,时时变成神经质。我和坎迪斯一样,为了孩子一颗坏死的牙齿,还有坏死的牙代表的意义,就可以崩溃好几个小时或一整天;我也和身边每一个人一样,过惯了多年好日子,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小儿科诊所与托儿所打转。
关于学区房:
无法把孩子送进私立贵族学校,就跟被食物顶端的掠食者逮到一样恐怖。对我们来说,进不了好学校,等于是被美洲豹吃掉。
关于孩子兴趣班:
显然大家都有一张提醒单,上头写着“永远要提前准备,很早、很早就要开始准备。”我在游乐场还有公园和其他妈咪聊天,从她们身上我学到一件事:该做的事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做?在你以为该开始的时候,再提前很多时间准备就对了。
关于教育:
不把孩子送进托儿所不行,因为大部分妈妈坚信,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必须接受正规的学前准备,练习社交,赢在起跑线上。
环环相扣是一种令人很焦虑的生活育儿方式,让人活得很紧张。因为你永远不能松懈,永远不能休息,不管什么事都一样。
上东区没有愈挫愈勇的概念,要是你的孩子失败了——例如分数排名不是前0.1%,美劳课没有画出旷世杰作,或是障碍赛表现不佳,那可不是挫折教育的时刻,而是你是个失职母亲的明证。
我跟上东区妈妈一样,跟全世界的妈妈一样,每天都在焦虑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够好,不够多,生怕自对孩子的未来造成影响。
不管是生活上的精心照顾还是教育上的大力投入,作为妈妈的身份,这些纽约精英妈妈简直和北京中产妈妈们没有什么区别。
真的是,不同的世界,同一个妈。
我在想,为什么“焦虑”会成为天下妈妈共同的主题?
本书提到了一个概念,密集母职(intensive mathering),我觉得非常有同感。
密集母职由社会学家莎伦·海斯提出,海斯认为,密集母职是“一种性别模范,迫使母亲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金钱用于养育孩子”。社会期待有钱的母亲应该随时照顾到孩子的情绪,时时刻刻专注于他们的心理状态,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促成孩子的智力发展”。
如果你不能全方位培养自己的孩子,任孩子自由发展,几乎就是失职的母亲。
谢丽尔·桑德伯格的《向前一步》(《LEAN IN》)里也提到过这个现象:今天,我们的社会认为一个“好妈妈”总是应该围绕在孩子身边,对孩子关怀得无微不至。这种现象从文化上强调女性应该花大量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
我认为,正是这种强度母职的文化强调导致了两种焦虑:
 第一:职场妈妈的焦虑 
职场妈妈有悖于这种高强度的标准,常常因为陪伴孩子问题产生焦虑。
2018年职场妈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孕育期职场妈妈最大的困惑是“牵挂宝宝的健康及日常生活”。
并且常常要在工作和陪伴孩子的时间精力的分配上做出取舍。
有一回出差,我厚着脸皮跟同行的部门领导提出,如果下午没有工作安排能否改签早点的高铁,这样我就能赶在孩子睡觉前回家。
其实我完全没有必要这么焦虑,因为爸爸在家也会带得很好。
结果女领导表示非常理解,跟我讲了她年轻时经常因为工作忙导致不能及时赶到幼儿园接孩子,最后幼儿园就剩他家娃一个人了,不得不由保安陪着玩的事情。
言语中透露着内疚,但同时也觉得应该放宽心让爸爸有多带孩子的机会。
我观察身边很多职场妈妈,都或多或少存在这种取舍和焦虑。
事实上很多数据表明,“母亲高强度的照料对孩子发展的影响系数并不算高”。2006年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协会发表的一个报告显示:“父亲的行为因素,包括责任心强、积极乐观的父亲,主张孩子自主行动的母亲,以及较高的父母婚姻感情亲密度,这些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比母亲更多时间的看顾要多出2-3倍”。
也就是说,我们觉得应该更多地陪伴孩子,主要是出于感情的需要,而没必要觉得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我们必须要这么做。
也就是说,该玩的时候要玩,该工作的时候放心工作,过度粘孩子可能也是我们的一种“妈妈病”。
 第二:对孩子成长问题的归因方式 
如果孩子在成长中出现一些问题,妈妈们很容易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对,哪里做得不好,是不是我教育方式有问题,是不是我对孩子的陪伴时间不够多,陪伴不够投入?
因为这种过度母职的强调,妈妈们的归因方式就是: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够。
爸爸们就不会这样了,他们大概有几种反应:是妈妈平时太惯着的问题;是娃自身性格问题;是成长发展必经问题。总之就没觉得自己有问题。
很多时候我觉得爸爸们带孩子真的比妈妈带得好,因为他们心真的大且莫名自信(对此我是真心羡慕),社会没有把教育孩子的锅都甩到他们头上,因此也不容易焦虑。
我们看很多育儿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让孩子做主:母乳妈妈育儿手记》,本身而言,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书,但是我真心期盼,我们的社会也能多出几本强调父亲作用的经典之作:《好爸爸胜过好老师》《父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
父亲的重要性在这个“云养娃”、“云配偶”、“丧偶性育儿”、“诈尸式育儿”盛行的时代,怎么被强调都不为过。
当然也能让不少用心带娃的爸爸们在娃睡觉后有点东西可读,而不是看一眼《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觉得“跟我有毛关系”,然后继续刷抖音看美剧。
另外一种则是教育焦虑。
纽约精英妈妈们千方百计要把娃送进知名托儿所和私立学校就跟她们费劲力气买铂金包一样,一方面觉得是身份的象征,另一方面也是有担心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焦虑。
看看身边的情况似乎更胜一筹,教育焦虑的一大体现就是超前教育。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妈妈,我的脑子转不动了”,讲的是超前教育的危害。
文章本身写得很好,但是一看评论……
满屏都是焦虑,大多数家长在这个大环境下都是无奈的。
工业化的现代社会加快了我们的生活节奏,连带教育这件事都变得急功近利起来。
而那些强调慢慢来的教育在应试环境的背景和激烈的竞争下声音变得如此微弱,几乎被淹没。
有一回,我跟朋友聊,如果你提前都让孩子学完了,孩子到学校还学啥?是否会导致在学校课堂反而不专注的问题?
结果朋友反问我:如果你到学校后老师讲的东西大家都会了就你不会呢?
我完全理解这种心情,也不可避免偶尔陷入这种担心,但我在想孩子总有他自己的发展规律,如何能激发孩子内驱力,让其保持学习求知的兴趣和动力,是否是更重要的问题?
纽约上东区妈妈们的那个世界,买不到一个铂金包仿佛就被周围人鄙视和看不起,上不了一个知名托儿所就担心影响以后上大学,有钱人的世界多快乐我可能想象不到,但从教育的角度我只看到了钱和焦虑。
铂金包谁不爱,可是教育孩子,需要钱,但从来不靠焦虑和攀比。
— THE END —
本文选自米斯斯罗(mommynothot)。灼见经授权发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