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共享单车风生水起时,大洋彼岸的“歪果仁”们却正在骑滑板车。
近日,全球性短途出行平台 Lime 完成新一轮D轮融资。
融资金额为3.1亿美元,最新估值为24亿美元,它也使 Lime 成为短途出行领域最大的独角兽公司。
本次融资由互联网头部资本 a16z、谷歌风投等领投, GGV纪源资本、新加坡主权基金GIC等跟投。
Lime 由孙维耀(Toby Sun)和鲍周佳(Brad Bao)于2017年1月创始于美国,起初它专注于做共享单车,之后将业务扩展至共享滑板车和共享汽车。
至今,Lime 的1000万用户已经创造了3400万次短途旅程。作为Lime的股东,GGV曾在B轮和如今的D轮持续下注Lime。
今天的GGV asks GGV ,就请到了Lime的CEO Toby和GGV管理合伙人Hans来谈一谈在美国做滑板车的那些事。
      为什么会想到创业?
我是深圳人,非常受这种快速发展的奇迹式进程所影响。
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是从百事可乐的管培生开始,在广州做最底层的销售、市场的工作,负责百事可乐和七喜的品牌,后来还有幸领导了佳得乐在整个中国的上市。
快消的经历对我影响很大,我学会了基础商业知识,学会了关注消费者需求,包括运营、渠道、定价、新产品研发……
后来我去伯克利读来MBA,毕业去Monitor做咨询。
我一直在想作为中国人可以在美国做些什么事情,不仅帮中国公司出海,而是利用中国的一些资源,在海外打造新机会。
不过这是后话,我们也没有一开始就想到,都是慢慢摸索出来的。
Brad在2013年成立昆仲资本,他当时问我:你是想继续卖汽水,还是想改变世界?(注:乔布斯邀请百事可乐的总裁约翰·斯考利加入苹果时,也曾这么说)
没错,Lime的两位创始人Brad和Toby 都有非常深厚的跨境背景,Brad是前腾讯美国总经理,四年前在美国联合创建昆仲资本;
Toby在百事集团做过产品和市场营销,在德勤做过高级顾问,当然也在复兴昆仲资本任职投资总监。
他们俩不但了解中国的情况,也熟悉美国的文化,他们有绝对优势,去把中国的制造业、中国的商业模式和美国社会有效结合。
然后当时我们对出行一直非常感兴趣,我们觉得像Uber、Lyft、滴滴的模式的确是非常强的解决方案,同时挑战也很多,包括法律法规、运营的复杂程度等。
比较幸运的是,作为投资人,我们的视角去看这盘生意可能不太一样,不会说觉得这个模式好,就一个猛子扎进去。
我们当时花了六个月时间来调研(共享出行)这个行业,当时希望找一个团队是在中国之外能做这个事情,因为我们认为短距离通行是一个全球痛点。
我们一直在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团队有可能在海外把这个事做成。
我们提炼了几个要素:
1)这一定是个跨境团队。
因为这个生意涉及到的价值链和产业链都非常长,从最早的硬件到物流到供应链管理,到国际运输,再到落地运营、政府关系……这不是一个单一国家团队完成得了的。
2)这个团队要擅长三个核心点:硬件、政府关系和运营。
当时我们实在找不到一个这样的团队,就想说,干脆就我们自己把这事给攒了吧。
所以我们是投着投着把自己投成了创业者。
从投资视角转向创立Lime,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投资不仅要专,而且要面,你要关注很多事情。
但你专注做事情(创业)的时候,你就要专注一件事情里的很多细节。
总之,创业要求对自己的能力边界有清晰认知,然后找到最合适的人帮你解决问题。
作为投资人,您一开始就看好这个市场吗?
当初美国对市场的反应其实比较不确定甚至负面,像Brad和Toby那么早就下决心做这个事情,我觉得非常不容易。
从场景上来说,中国地铁到处都是,出来后骑个单车很正常,但美国像北上广这种大城市毕竟不多;
另外美国人受到媒体影响比较大,看到中国一大堆堆积如山的单车,会觉得这个生意是不是在破坏环境等等。
对,所以我们一开始就选了一个跟国内共享单车不同的打法。
国内的常见做法是不断投车,通过投放量赢取市场份额,然后赢取竞争的胜利。
但在美国不是的,即使你有资金、有车,但如果你没有很好地跟政府达成良性互动,取得他们的信任,投得多反而是减分。   
所以Lime的策略是边投边沟通、边投边增加,我们的落地团队(尤其每个城市的运营团队和政府关系团队)都要花更多精力去说服他们、建立信任。
所以即使我们投得慢,我们还是比其他大部分的公司获得了更多投放许可数量,甚至是独家运营权。
这是一个需要非常小心谨慎去管理的过程,不能太快,但也不能太慢,是在一个适中的投放规模的节奏底下,边投放边去建立信任。
像刚刚Hans提到的很多海外城市对共享出行的第一反应就是“堆积如山”,但当他们搜索所有Lime相关的历史经验时,他们看到更多的都是积极的、正面的事情。
这个也给很多城市以信心,不断告诉大家,Lime是一个不一样的公司。
GGV看好Lime的原因是什么?
除了刚才提到的跨境团队之外,还有两个原因。
1)短距离交通需求确实存在。
虽然美国的城市和人口都相对分散,但这个需求是存在的,而且不仅美国,欧洲、南美等也有这个需求。
2)两位创始人都跟美国其他的VC打过交道,所以融资比一般来自中国的创业者更有优势,更容易了解美国的资本市场在想什么。
基于这些,我们觉得投资了Lime。我记得美国一开始有好几家公司都在做单车共享。
但没有一个团队像Toby和Brad那样了解中美两边市场和文化的不同,同时又能快速迭代,利用中国的生产能力找到当初帮ofo和Mobike做过的供应商,很快跟他们谈好,并快速地把产品运到美国来做测试。
同时他们在美国有足够经验,知道先在哪些城市开始布局比较快,融资能力又强,所以能够很有效地去犯足够多的错误,但每个错误又不是致命伤,直到他们能快速量产。
这个是当时其他在看的团队都不具备的条件。
/
出海一直是热门话题,可“本地化”三个字,却是知易行难。
不是任何好的模式都能够在海外成功复制,除了商业框架,你还需要找到你所在的市场的痛点和使用场景。
如果可行,那么就需要在根据产品特性,找到最合适的本土的团队来执行,因为他们最贴近用户和市场。
比如处理好美国共享单车市场的政府关系,就是Lime成功的秘诀之一。
GGV asks GGV认为“本地化”的本质在于,梳理思路,发现最特殊、最难的地方,然后运用智慧,遵守当地的明规则和潜规则,大胆突破。
就像Lime所做的那样。
你可能还想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