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问大家,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近年来哪些电影是话题度最高,票房号召力最强的?答案会有很多,可能是让人们见证了划时代技术的《阿凡达》,代表一代人儿时记忆的《变形金刚》,或者无论故事还是制作技艺都被高度赞叹的《疯狂动物城》,又或者每年似乎都能见到的漫威DC超级英雄……


其实都不准确,如果不出意外,
《哪吒之魔童降世》还能继续挺进到预测中的45亿的话,占据中国电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应该是《战狼2》《流浪地球》和《哪吒》。

《哪吒》票房34亿时的官方庆贺海报。电影尚未下画,数据仍在刷新
我们一边慨叹中国电影普遍的疲软和低迷,烂片当道,一边见证着国产电影超过美国大片数倍的票房成绩。
《哪吒》成为爆款,或许有一点特殊原因,毕竟这个暑期档有诸多影片撤档,留下了巨大的空白,缺少竞品,但排除这种外部偶然性,仔细分析一下,这票房的领军者其实并不令人意外,无论它们的题材差异多大,但它们背后都有着差不多的精神骨架和叙事原始模型。毕竟,这三部电影上映之后,都获得了几乎同样的一种反馈——让中国观众觉得扬眉吐气。


《战狼2》自不必提,它横空出世之初,那些一遍又一遍走进影院观看它的人们就因为其中浓烈的气息而感到亢奋,而看起来与前者类型完全不同的科幻片《流浪地球》其实也一度被纳入同样的评论语境,即便导演郭帆一而再再而三地恳请大家不要把电影和民族情绪挂钩,但无论从官方到民间都认为这部作品写出了某种
“中国人的骨气”
——从故事内容上,在人类灭绝的紧要关头,它让中国人解救了全人类,从外部技术上,它向现实世界证明中国也可以把控大制作的硬科幻电影。



《哪吒》作为一部动画片,像当年的《大圣归来》一样,
在一直被日本和美国统治的动画领域,挣得了中国自己的一席之地,而且运用的还是本土的神话故事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电影都有一种
后发国家的“争气意识”,憋着劲儿要证明一些什么,有时要在故事内容里证明中国人的能力和不可或缺,有时要在技术层面证明中国电影工业的软硬实力。

很多商业成功的中国电影都暗合了这套话术,除却上述三部作品之外,高居票房榜的《红海行动》也是差不多的类型。


其实,本国观众偏爱本土电影是非常自然的事。电影是艺术和娱乐的一部分,它终究与数学,物理这些真正可以跨越文化,文明,国别的自然科学不同,艺术和娱乐有着
明确的文化区隔
,换句话说,无论我们看了多少好莱坞制作的外星人侵略地球的故事,无论对漫威的超级英雄拯救世界感到多么惊心动魄,无论在美剧里见证多少CIA的阴谋诡计,在韩剧里看到多少甜甜的爱情,我们的
潜意识里仍然有看到本土故事的欲望,这一点永远也不会冲淡
,这是一种
精神思乡
,和政治意义上的世界公民或者爱国主义毫无关系,纯粹出于感情上的亲切,
那些亲近的人物和背景让我们天然渴望



所以,人们希望看到那些
发生在中国
的,
由中国人推动的
,或者
来源于中国文化历史
的影视作品。这样的故事可以有很多种,现实主义的,英雄主义的,神话传说的,等等。


众所周知,现实主义的很大一部分故事难以被搬上银幕,至少很难按照创作者自己的个人意志呈现,现实灰霾之下看似平静但实则内爆式的惊心动魄,相对可以被叙述的就剩下英雄和神话的模型。任何一种文明之中都有英雄和神话的改编、重述和变形,而中国也有着特殊的英雄和神话的叙述系统。





美国的英雄形象是个人主义的,他们从某种个人诉求,个人目的,个人欲望出发去客观上达成拯救苍生的英雄主义壮举,而中国长久以来的英雄形象都是体制化的,群体性的,具有强烈的纪念碑特征,他们必须忘小我,除私欲,从大义出发,通过某种牺牲推动和证明一些宏观的甚至还未被验证的价值。
这样的叙述模型在某个特定年代抵达高峰,然后迅速坠落


在当下,类似的英雄主义塑造方式已经基本失效了,而中国急需找到一种极其巧妙的叙述口径,更改这种脸谱化的死板英雄主义面貌但又从根底和本质上加固那种纪念碑英雄特征,换句话说,
需要一种看起来个体化的英雄形象,但仍旧能唤起人们对于广泛的集体或家国认同和感动。

这在创作上是个极大的难题,但《战狼2》意外地提供了解决方案。



男主角冷锋是个普通人,因由个人义气以至于进了监狱,后流落他乡,而在之后的一系列行动中,他却又还魂成为一个精神意义上的军人。从这个角度上讲,它的人物塑造解决了可信度和宣传度的微妙比例,然后拿来主义地挪用了好莱坞标准配置的重工业制作,让说教和娱乐产生化学反应,按需分配,有人首肯了其中的教化,有人沉浸于奇侠的娱乐,冷锋和老外的打斗中重提东亚病夫的梗并将其再度打破,这种民族主义情绪的调动混搭着好莱坞技术的视听盛宴达成了核武器级别的力道。



而《流浪地球》,除却吴京意外达成的人设辐射作用,它有着另外的狂欢支点,在此之前,中国科幻电影和中国恐怖片一样只能供人嘲讽,而这一次,它终究解决了技术上的障碍,不但如此,它在这个时间当口,正巧让虚构故事和外部现实世界形成了一种民族情绪的互文和彼此加固。硬科幻,尤其这种类似太空歌剧题材的科幻,它注定和一个国家实力息息相关,直白地讲,美国宇航员改变人类命运可信,非洲一个部落出了个宇航员就很可疑,而中国在此刻对于大国崛起的被认可的心理需求,正巧被《流浪地球》中的桥段点燃了。



《哪吒》也一样,总体上不差于日本和美国动画的技术重塑中国本土故事,更何况它还暗合着近年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鼓励与宣传。从最本质上讲,这些电影票房成功的原因就是一种新型的“
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用来自于电影强国的技术和故事讲述模式,包装一个具有
本土民族情绪、国家认同和传统文化自豪的精神内核


有人感慨说,这些高票房的电影,反射出的是“公众审美的狭隘”和“群体情绪的易于被裹挟”,也有人兴奋地认为,这才是“文化的自信和正途”。其实,谁都清楚,
人们的那些争议、兴奋都无关于电影本体。


中国,长期以来,电影艺术一直被用做某些思潮、意识和价值观的承载与折射物,它背负了太多不该背负的东西,它正在被多种凝视的目光重压。其实,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关注”电影,而是“解放”电影,我们可以出现《战狼2》这样的作品,也应该可以出现诸如韩国《寄生虫》那样的作品,真正重要的是,它们都只应该被看作是电影,而不是把前者打成鼓动情绪的介质,把后者又当成有暴露阴暗面的用心。
电影不应该被工具化。

在我们这里,电影实在太过被“看重”了。电影只是电影,导演娄烨曾说,不要害怕电影,电影应该是自由的。这话放在何时何地都是合适的。

大家一周阅读排行

3.刘远举 | 80后指望以房养老,是在刻舟求剑

5.孙佳山丨《哪吒》成爆款,在今日中国是正常还是反常

点击文末在看,帮喜欢的文章冲榜
原标题那些最卖座的中国电影:外来的技术和民族的情绪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