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24楼影院”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记得把我们设为“星标 ★”哦~

看完《寄生虫》,内心五味杂陈。
一方面真心为这部电影鼓掌,这绝对是近期最棒的现实主义佳作;一方面又遗憾,这部片子要是中国人拍的该多好。
在楼主看来,这是一部将商业和艺术融合得相当完美的作品。工整的叙事,紧凑又环环相扣的剧情,加上电影对一些意象的巧妙运用,使得观众极易获得“高潮”体验,没有什么观影门槛。
《寄生虫》击败了阿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和昆汀·塔伦蒂诺的《好莱坞往事》,获得韩影史上首个戛纳金棕榈大奖。
而对于奉俊昊来说,这也是他导演生涯的再一次辉煌。他上一部获得如此高赞誉的作品,还是那部经典的《杀人回忆》。
2013年的《雪国列车》,奉俊昊试水一把科幻片,但终因剧情撑不起宏大的主题而草草收场。
2017年和Netflix合作的《玉子》,讲述了一个宫崎骏式奇幻又温情的故事,但观众似乎对这样单调又直白的环保口号不买账,反响平平。
借助这部《寄生虫》,奉俊昊又回到了职业巅峰,也回到了自己更熟悉擅长的悬疑现实主义领域。
影片探讨的主题很清晰,是全世界都存在的一个广泛议题——“贫富差距”,或者说是“阶层分化的问题”。
很多人看到这都会联想起李沧东执导的《燃烧》,这两部片子有相似的主题。穷人和富人世界的对比,欲望的极端化和矛盾的暴力化,都在这两部电影中有所表现。
但《燃烧》的表现形式是诗意的,虚实相间的,对人的存在和意义有深刻的挖掘,也有恰到好处的留白。
而《寄生虫》则是以一种生猛的、直白的形式来呈现,它在悬疑叙事和故事节奏上近乎完美,极具冲击力。
——以下涉及部分剧透,介意者慎读——
故事的主角是两个四口之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基宇一家,和住在豪宅的富人朴社长一家
基宇家的生活环境一开场就直接映入眼帘:
拥挤的地下出租房,潮湿又逼仄,到处堆满东西,墙上永远脏兮兮,满是污垢,总有虫子出没,WiFi信号时断时续,兄妹俩为了蹭信号必须蹲在厕所一角。
房间也懒得打扫,社区喷洒消毒液时开窗免费接收一波“洗礼”,就连街上的流浪汉也把这里当成了撒尿的首选宝地。
一家人的生活没找落,父母失业,儿女失学,全家靠着叠披萨盒赚取微薄的生活费。
与基宇家形成鲜明对比,朴社长家的豪宅视野开阔,安静宁谧,整个房子大得出奇,空间感十足,有草坪有花园,还是著名建筑设计师的作品。
上流和底层,本没有太多交集。因为一个偶然的契机,基宇被朋友敏赫引荐到朴社长家,给他女儿补习英文,两家的关系也开始了戏剧性的变化。
故事的前半段仿佛一出黑色幽默喜剧,节奏紧凑,一人带一人,基宇一家陆续进入豪宅,鸠占鹊巢。
但很快,这种地位上的虚假跃升被基宇妈的一句话击碎,我们只不过是一群寄生虫,当灯光打开的时候,还是会立刻现出原形,四窜逃散。
影片的后半段则从前任女佣上门之后开始陡转直下,变成了一部惊险刺激的犯罪片
跟着女佣进入狭窄幽长的地下室,发现底层之下的又一个寄生虫,在营造视觉上的惊悚感之外,又给人以一种不适感,仿佛看到了下水道的虫子。既有些恶心,但站在上帝视角又不自觉产生一丝怜悯。
这就和片中女主人的人设不谋而合,她被敏赫形容为“有些单纯”,从开头被一家人连续骗到也说明她的确有些单纯善良。但基宇妈谈到这又说了一句扎心的台词:
“如果我有钱,我也可以很善良。
没错,这样的怜悯并不是破除阶层厚实壁垒的通道,反而是它牢不可破的又一印证。“钱是熨斗,把一切都烫平。”善良并不值得他们标榜。
而女主人在丈夫怀里那句“我要毒品”,惊得人一身冷汗。富人的高枕无忧实则暗藏着更深层次的欲望无底洞。
影片中有很多意象都给人这种奇妙的体验。奉俊昊曾在采访中提到这样的设计来源于一个叫“誊印法”(decalmamia,超现实主义技法之一)的艺术概念,为的是追求意外的趣味,进行意象的暗示性。
比如片中最重要的一个意象,是一块石头。敏赫送来的时候提到过它会给人带来运气和财富,在这里,它是一个“灵石”,会给一家人带来转运的契机。
石头再一次出现,是儿子把它从被雨水泡发的家里抱出来,这时石头成了基宇心中沉甸甸的欲望之石,他生怕眼下的上流之路被阻断。
而随着石头在地下室滚落,暗示着基宇的这种设想可能只是幻想,他们一家终归还是会像石头一样滚落至底层。
最后,基宇将石头放到水中我们才发现,这块“灵石”和其他石头本无异,让石头变异的其实是人心的沉浮。
片中还有一个意象,运用的巧妙又传神,那就是关于基宇一家人身上的气味
基宇一家人鸠占鹊巢后,从外表看体面又光鲜了,但在细微之处,他们与上层仍有一道深深的鸿沟。
导演在这里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气味”这一非常写实的意象,而且是通过孩子的视角揭示出来。
夫妻俩一开始讨论,这是什么味道,好像坐地铁时闻过,这是他们并不熟悉的东西——底层的味道。
底层的味道是什么?是穷的味道。是住在地下室的霉味儿,是抹布泡在水里的味道,是那种挥之不去的恶劣生存环境打在他们身上的烙印。
这里的气味既划分了底层和上流的界限,也作为一个导火索,造成了影片最后的暴力反转。
朴社长捂鼻子的一幕彻底点燃了基宇爸爸的怒火,底层的尊严在这一刻被挑战,击碎了原本那颗向往上流生活的欲望之心。

除此之外,影片还有许多细节都给人强烈的视觉刺激和心理刺激,加深了影片的主题表达。
比如那只位置奇特的马桶,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在地下室这样台阶式的设计是为了解决水压的问题,非常写实。而妹妹基婷坐在喷污水的马桶上抽烟一幕更是让底层的无奈像污水一样溢出屏幕。

还有那场洗刷一切的大雨,将基宇一家冲回了他们生活的贫民窟。电影中有一幕特别扎心,基宇站在台阶上看着大雨在脚下流淌,突然定住了。像是看到了大雨的言外之意,那座豪宅根本不属于他们,他们随时都会被冲刷到“下流”。
还有地下室的楼梯,大雨中通往基宇家的漫长的下不完的楼梯,以及朴社长家里向上的楼梯,也是一个对比强烈的意象。
同时,虫子的意象也在片中出现了多次,比如基宇父亲从桌子弹走的虫子,尸体上的苍蝇,这些意象设计都让人惊叹导演的观察力和对细节的把控力。
此外,电影的结局也颇值得玩味,现实和设想的两重结尾,哪个才是最后的结果,导演并没有告诉我们,就像《燃烧》中男主是否真的杀了富二代Ben一样,留给观众去思考。
奉俊昊导演在一次采访中说过:“导演的使命就是尽力去反映他或她所处的时代。这也是电影的意义之一。”
但关于底层与上流之间的鸿沟如何弥合,这种刺痛双眼的暴力冲突如何避免,电影并不能给我们答案。
不过,至少有人在审视这个时代。也许若干年后再二刷三刷这部影片,我们又会有不同的体验,又会对其中一些被忽视的细节产生奇妙的二次解读,这就好电影的魅力之处。
好文推荐
在看点这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